学术投稿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陈桂花;于民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诊断, 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及治疗, 脑血栓形成, 文献分析, 临床表现, 患者预后, 误诊率, 特异性, 死亡率, 发病率, 重症, 极差, 报告
摘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而又特殊的类型,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可达50%[2],且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如未经积极适当的治疗,预后极差,死亡率可达10%~20%[3].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及治疗CVT,是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关键.现报告我院3例CVT,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心衰研究近况

    2002年11月17~20日在芝加哥召开75届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出席会议的代表逾30000名,本文将有关慢性心衰的论文摘编如下.

    作者:洪中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加用二甲双胍对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作用

    二甲双胍具有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常用药物.本文旨在观察二甲双胍对难治性高血压在血压控制方面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少毅;王旭翔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4例报道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是一种继发于长期慢性心动过速的可逆性心肌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临床医生所识别与诊治,本文自1999年12月~2002年6月间共收治了4例TCM男性患者,现复习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王凯华;陈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脉弹性功能检测的理论与实践(下)

    3 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3.1 原理:大动脉弹性指数C1是舒张期血流容积减少与压力下降之间的比值,又称容量顺应性;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是舒张期血流容积振荡变化与振荡压力变化之间的比值,又称振荡顺应性.1967年Goldwyn根据人体血液循环Windkessel模型建立了从舒张期脉搏波形计算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的理论方程式:P(t)=A1exp(-A2t)+A3exp(-A4t)cos(A5t+A6),就是将动脉舒张期压力波形分解为指数幂衰减曲线和反射波震荡曲线,P(t)是时间t时的舒张压;A1exp(-A2t)是呈指数幂衰减的压力;A3exp(-A4t)cos(A5t+A6)是动脉系统反射波压力.

    作者:张维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京必舒新与舒降之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为比较京必舒新与舒降之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以及用药安全性.我们对两组冠心病患者进行TC、TG、LDL-C、HDL-C等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乔建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浙江某高校新生营养与血压状况评价

    浙江某学院是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全日制高校,本文对某2001~2002年入学新生营养与血压状况进行监测,籍以了解浙江省大专院校学生的基本营养及血压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学生营养卫生保健工作方案,健全防治措施.

    作者:陈燕燕;胡连鑫;赵蓓玲;王列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肥厚与p53蛋白表达之间关系.方法选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24例,正常人20例,分别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p53蛋白,观察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p53表达水平、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p53蛋白表达水平与室间隔肥厚程度之间关系.结果①肥厚型心肌病与正常对照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1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肥厚型心肌病的p53蛋白表达率及相应的室间隔厚度关系的rs=0.675(P<0.05),提示肥厚型心肌病人p53蛋白表达率与室间隔厚度之间在统计学上呈正相关.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53蛋白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p53蛋白表达率与其室间隔肥厚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刘晓凯;胡健;李占全;刘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而又特殊的类型,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可达50%[2],且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如未经积极适当的治疗,预后极差,死亡率可达10%~20%[3].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及治疗CVT,是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关键.现报告我院3例CVT,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陈桂花;于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充血性心衰患者104例,左室射血分数<40%,心功能(NYHA)Ⅱ~Ⅳ级,常规治疗(强心、利尿、ACEI)基础上随机分为比索洛尔组和对照组.观察心功能、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射血分数(EF).结果观察6个月,比索洛尔平均用量(4.35±1.19)mg/d.比索洛尔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有效率上升(P<0.05),LVEDD和LVESD改善,EF值升高(P<0.01).结论比索洛尔可改善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

    作者:林梅瑟;冯湘君;林祖近;周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36例择期心脏介入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教训

    心脏介入术并发症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多.本文回顾分析1996年2月至2002年4月,择期接受心脏介入术的1684例病人中所出现的36例并发症,着重探讨其发生原因以吸取其中经验教训.

    作者:吴高俊;张怀勤;林捷;黄伟剑;计光;尹先国;李海鹰;李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女性不同体重指数对脉压的影晌

    脉压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脉压是预测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老年女性体重指数(BMI)对脉压的影响.

    作者:申定国;黄童;杜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左心室(左室)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包括66例左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0.35)(左室功能不全组)和同期66例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匹配但左室功能正常的行冠脉内支架术冠心病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程度,冠脉内支架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功能不全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明显增多(67%和47%,P<0.05),完全血运重建率降低(65%和82%,P<0.05);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支架术成功率均相似(分别为3%和0%;95%和96%,P>0.05).平均随访二年发现左室功能不全组支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术后0.35±0.11和术前0.30±0.04,P<0.05),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和对照组相似(80%和86%,P>0.05).结论冠脉内支架术对左室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左室功能正常者相似.

    作者:张奇;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胡健;张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艾司洛尔治疗COPD并发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Esm)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重度、急性加重期COPD并发SVT的病人(心室率在160~200次/分)应用Esm针,先以500μg/kg的剂量1分钟静脉推完,若发作终止转为窦性或心室率小于120次/分,则仅予以心电持续监护;若30分钟内再次发作,则重复予以500μg/kg的剂量,并随后以50~250μg/(kg*min)的剂量维持,控制心室率在120次/分以下,Esm长维持时间不超过48小时.Esm应用前后半小时行动脉血气检测,整个治疗过程予心电、血压监护等.结果 (1)显效4例(25.0%),有效10例(62.5%),无效2例(12.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87.5%.10例有效病例的平均维持时间为22.90±11.80小时.(2)Esm治疗前后半小时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中,有7例出现血压轻微下降,有1例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反应,10分钟内恢复正常;未出现心功能加重的表现.结论 Esm对COPD并发的大多数SVT的治疗是有效、安全的,但要注意维持剂量的个体化.

    作者:王明明;杨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003欧洲(ESH/ESC)高血压指南述评

    在去冬今春全球范围内对ALLHAT研究及JNC7的热烈争论中,2003欧洲(高血压/心脏学会)高血压指南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欧洲指南),它是欧洲首次制订的高血压指南,对欧洲的高血压防治将发挥重要作用.它全面,详实的论据与阐述,回答了目前争论的许多的问题,是与JNC7的一次没有正面争论的争鸣.

    作者:张廷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开颅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防治探讨

    硬膜外血肿是开颅术的常见并发症,一般主张采用硬膜悬吊及硬膜外腔留置引流管来防治,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CT复查,一旦发生血肿,即以尿激酶灌注溶血,持续引流2~3天,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10例如下.

    作者:徐建中;陈方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327例和对照组380例,并将病例与对照配对93对.采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较两组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差异,并进一步利用病例对照配对研究,对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u=5.57,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低、中、高浓度构成不同,病例组低浓度的比例高于对照组,高浓度的比例低于对照组(x2=66.01,P<0.01);病例对照配对分析表明,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有关,与非低浓度组相比,低浓度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05倍(OR=2.05,x2=6.22,P<0.05).结论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脑梗死的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邵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成都地区人群动脉弹性及其常见影响因素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大、小动脉弹性指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HDI DO 2020弹性功能测定仪测定18~80岁正常人(299)例及某些病理状态患者(741例)大、小动脉弹性(C1,C2).结果总人群及正常人群C1,C2均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男性均值高于女性,尤其中青年者.正常人群高于总人群,身高与C1,C2呈正相关,身高相同男、女差异消失.单因相关分析C1,C2均与年龄、SBP、DBP、脉压、身高相关.正常人群10-14天后复查,C1,C2测定均值稳定.结论 C1,C2随年龄、血压、脉压增加而递减,C1,C2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C1,C2低于男性,身高相同及老年、高血压者,男女差别不明显.

    作者:唐平;谢玲;叶晓平;张廷杰;阮蕾;文奕;张静;文瑞莲;周兰春;王文雁;秦方;朱轼;刘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观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我院2001.9~2002.8收住的2型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患者共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就其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血糖(2hPG)和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作分析如下:

    作者:胡江;颜哲仁;汪荣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ACS患者,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复方丹参、口服硝酸脂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顿服.结果治疗组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5).心源性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降脂、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治疗ACS疗效确切.

    作者:张晓俐;祝震天;张薇;施爱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动物模型的研究

    目的研制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方法出生两周、母乳喂养的雌性SD大鼠喂饲呋喃唑酮,检测体重,心脏重量,体表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浆神经体液因子、心肌脂肪酸和病理.结果呋喃唑酮组LVESD,LVEDD/BW增大,LVEF降低.血浆AngⅡ、ET、ANP及T4增高;PGF1α和PGF1α/TXB2降低.呋喃唑酮组心肌中亚油酸(18:2n-6)含量明显减少,心肌光镜下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心肌排列紊乱,心肌坏死;电镜显示线粒体增生、肿胀,细胞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细胞核形状不规则,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现象.而喂饲葵花籽后亚油酸明显增加,LVESD缩小,LVEF增加.结论呋喃唑酮诱导SD大鼠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在心脏超声、病理表现、神经体液因子和脂肪酸特点方面均类似于人类扩张型心肌病的特点.喂饲富含亚油酸的葵花籽能使病变好转或延缓.

    作者:朱宁;于勤;吕田;夏稻子;马黎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