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英;张方成
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5例,其中22例在常规外科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文军;吴世舫;邓文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0例椎管内肿瘤(位于颈段8例,胸段16例,腰骶段10例,马尾区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顾性分析.结果 38例肿瘤全部切除.2例肿瘤大部切除.随访2~5年,疼痛缓解率为88.6%(31/35),感觉障碍改善率76.3%(29/38),运动障碍改善率90.5%(19/21),括约肌功能改善率88.9%(16/18).结论 椎管内肿瘤以良性为多,重视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学利;王善金;崔子健;王云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3l例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m探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人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优越性.方法 分析1998年12月至2005年10月经不同手术入路显微外科切除的31例岩斜区肿瘤,总结其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和术后处理.结果 31例病人经乙状窦前人路手术15例,其中肿瘤全切除8例,全切率为53.3%,出现并发症9例(60.0%),死亡2例(13.3%).经其它人路手术16例,其中肿瘤全切2例(12.5%),出现并发症10例(62.5%),死亡3例(18.8%).与其他人路手术相比,经乙状窦前人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P<0.05),而手术并发症率及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与传统手术人路相比,经岩骨乙状窦前人路可充分显露岩斜区病变,手术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其它入路.
作者:张利勇;杜立新;刘卫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1 病例资料男,58岁,伤后6 h入院,进行性意识障碍,右侧瞳孔散大,左侧偏瘫.CT示顶骨斜形骨折,双顶硬膜外血肿,以右侧为主.行右顶开颅,见出血来源于上矢状窦,予以悬吊止血.术后即刻CT复查示左顶血肿增大,遂行对侧开颅,锯开骨瓣及清除血肿时出血汹涌,出血源于中段上矢状窦及左侧蛛网膜颗粒破口,范围较大(中线至旁开3~5 cm).硬膜内侧有多条桥静脉汇人上矢状窦,部分硬膜与脑表面粘连而无法翻转硬膜.15 min内出血约2 500 ml,血压自90/60 mmHg迅速降至60130 mmHg.立即内衬明胶海绵沿骨窗缘悬吊硬膜,骨窗内破口脑棉片加压止血,快速输血、输液使血压回升.
作者:刘平;邱学峰;王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essels spasm.CVS)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判断预后是近几年来探索的课题.1982年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的问世,它借助脉冲多普勒技术和2 MHz发射频率,经特定的颅骨透声窗,直接描记颅内血流的多普勒信号,以获取颅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反映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其具有无创、操作容易、安全无痛、快速、可重复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景慎东;张良文;朱树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术后残存患者伽玛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接受伽玛刀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2例垂体腺瘤术后残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6~26个月,平均14.4个月.结果 肿瘤控制率达94.2%(49/52),激素水平下降率73.9%(17/23),出现垂体功能低下7例,其中甲状腺功能低下3例,性功能低下2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生长激素缺乏1例,发生率分别为5.8%、3.8%、1.9%、1.9%.1例患者出现视野缺损加重,发生率为1.9%.无死亡病例.结论 伽玛刀治疗术后残存的垂体腺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尹伊湄;袁先厚;徐国政;冯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微创清除高血压性脑内血肿的疗效及优点.方法 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显微镜下微创清除血肿,与同期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规开颅肉眼下清除血肿的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显微组28例患者中存活27例,恢复良好(ADL Ⅰ~Ⅲ级)22例,好转率78.6%(22/28).常规组28例患者中存活24例,恢复良好(ADL Ⅰ~Ⅲ级)13例,好转率46.4%(13/28).两组好转率相差显著(P<0.05).结论 在显微镜下清除高血压性脑内血肿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董宇峰;吴春荣;于海东;李海龙;朱东;麻晓融;郑春芳;郝凤玲;刘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73岁.因右侧面部麻木10个月,进行性下肢无力5个月入院.10个月前出现右侧面部麻木,予卡马西平治疗稍好转.5个月前,患者出现双侧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至无法行走,伴语调下降,小便无法控制,大便便秘.13年前曾行左侧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眼外展受限,无法伸舌,右侧舌肌轻度萎缩,颈部抵抗,4横指,双手骨间肌萎缩,双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减弱.感觉减退平面位于颈部,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颅磁共振示右侧中、后颅窝交界处占位病变,提示三叉神经瘤可能.
作者:顾翔;姚国杰;龚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在评价颅脑损伤后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要求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照GCS评分标准分成轻型损伤组45例,中型损伤组8例和重型损伤组7例.20例健康员工为对照组.对入选的所有对象进行SPECT、CT扫描和SOD检测,其中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4 h内和2周后进行SPECT和CT检查,伤后12 h、24 h、36 h、48 h、72 h、1周、2周、1月和2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SOD含量.并对所有患者在伤后6月按GOS评价预后.结果 入院初和伤后2周,对颅脑损伤患者SPECT检出阳性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阳性率(P<0.01),尤其对轻型损伤的患者更是如此,SPECT检出的颅脑损伤病灶数也比CT多.外周血SOD含量在伤后24h显著下降(P<0.05),其中中型和重型损伤组SOD值下降明显,直到1月后其值才恢复正常;伤后24 h外周血SOD值与入院时GCS评分及伤后6月GO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早期进行SPECT和SOD的检测可以评价病情等级并可以对预后情况出初步估计.
作者:李振举;鞠砚;张弘;郝志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42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4.2%,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72岁,平均29.6岁.车祸伤30例,摔伤6例,打击伤3例,坠落伤2例,受伤原因不明1例.其中,枕顶部着力21例,额面部着力18例,着力部位不详3例.
作者:林绍鹏;王煌胜;吴旭升;沈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患者心理卫生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和心理测量量表对符合要求的交通事故所致125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卫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这些问卷和量表包括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结果 交通事故后颅脑损伤患者心理卫生状况低于正常人群(P<0.05);患者心理卫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生活质量、事故处理满意度、受伤时间等均有不同程度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心理障碍主要相关因素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退避和事故处理满意度.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到交通事故后颅脑损伤病人心理卫生,需要医护人员和社会的综合干预才能有效提高病人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韩秀华;李晓雯;李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
作者:马廉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在CT定位引导下早期行微创钻孑L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经CT检查确诊后.早期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引流置管.术后运用尿激酶5万U加生理盐水3 ml溶解血肿并引流血性降解产物.结果 术后生存75例(83.3%),出院时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标准:Ⅰ级18例,Ⅱ级20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Ⅴ级3例.手术优良率为67.78%(61/90),死亡15例,死亡率为16.67%(15/90).结论 早期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焕明;王少兵;孙荣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研究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综合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合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8例,其中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脑系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接受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作为治疗组;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分散在我院内科、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接受传统医疗模式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GCS分别为7.47±5.24、59.74±15.56和13.72±1.06,对照组则分别是16.18±9.89、34.00±10.54、10.84±1.58;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伤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12%(41/66)、13.64%(9/66)、24.24%(16/66)、12.12%(8/66),对照组则分别为20.97%(13/62)、33.87%(21/62),45.16%(28/62)和32.26%(20/62),两组相比较,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可能是一种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模式.
作者:李次发;温德树;周铁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急性巾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伤后24 h内入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71例,分为颅内压监护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组36例.结果 颅内压监护组35例,其中治愈14例,轻残13例,中残7例,重残1例.常规治疗组36例,其中治愈10例,轻残9例,中残12例,重残4例,死亡1例;颅内压监护组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U=1.96,P<0.05).结论 对中型颅脑损伤行颅内压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作者:蔡新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听神经鞘瘤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肿瘤切除术中体位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4年至2007年收治的90例听神经鞘瘤病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显微镜下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病人体位取坐位58例,侧卧位32例,回顾性分析术后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与术中体位的关系.结果 术后出现颅内血肿5例,其中术中采取坐位者4例(6.90%),侧卧位者1例(3.12%);术后出现颅内积气47例,其中坐位者38例(65.52%),侧卧位者9例(28.12%),经统计学分析,采取两种不同体位手术的病人颅内积气发生率差异显著(19<0.05).结论 侧卧位下较坐位下行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听神经鞘瘤切除术能更有效降低听神经鞘瘤术后颅内积气的发生率.
作者:冯军;闫鹏飞;胡雪芝;靳峰;赵洪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恶性胶质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为临床应用VEGF165反义RNA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 本研究在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基础上,利用脂质体法将pcDNA3-AVEGF165质粒导入C6胶质瘤细胞,以G418筛选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及对照C6细胞定向移植人大鼠右脑尾状核,比较大鼠生存时间、肿瘤生长速率的变化,评判VEGF165反义RNA对脑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①成功将peDNA3-AVEGF165质粒导入C6胶质瘤细胞,并筛选出阳性克隆株;②对照组和实验组C6细胞周期特征无明显变化;③VEGF165反义RNA对荷瘤大鼠有延长生存时间,延缓肿瘤生长速度的作用.结论 VEGF165反义RNA对大鼠C6胶质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易林华;李安民;傅相平;闫润民;吴景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的病因及治疗原则.方法 收集110例垂体腺瘤病人术后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垂体腺瘤术后发生的尿崩症48例(43.6%),其中暂时型41例,三相型2例,持续型5例,术后6个月治愈率为93.7%(45/48).另外统计显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腺瘤(P<0.05);向鞍上生长或向鞍旁生长的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鞍内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P<0.01).结论 垂体腺瘤手术切除后尿崩症的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病因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病人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的关键.
作者:刘先进;孙青芳;卞留贯;赵卫国;沈建康;李小英;宁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介绍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经验与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救治4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结果 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39.6%),中残8例(16.7%),重残6例(12.5%),植物状态3例(6.2%),死亡12例(25.0%).直接死亡原因:原发脑干损伤并发脑内血肿6例,慢性全身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大骨瓣减压,直视下脑疝复位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赵璧;陆显祯;苏松;朱云飞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