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性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高志清;尤楠;刘卫辉

关键词:创伤性胆管损伤, 诊断, 胆管手术
摘要:创伤性胆管损伤较少见, 尤其是单纯性胆管损伤更为罕见.创伤性胆管损伤常为合并伤,其他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掩盖了胆管损伤.因此常可漏诊和误诊造成不良后果.以下谈谈对创伤性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1-2].1 创伤性胆管损伤的一般情况1.1 创伤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胆管损伤常见为医源性者,创伤性很少见,尤其单纯性胆管损伤实属罕见.常合并胆管周围脏器伤,如伴门静脉、下腔静脉、肝脏、胰腺、十二指肠、胃、右肾、结肠肝曲等脏器的损伤.黄志强院士[3]报道胆管损伤占腹部外伤患者的1%~5%,其中85%为胆囊伤,只有15%为肝外胆管损伤.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对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肾功能监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监测对肝脏手术后患者肾功能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41例肝脏手术患者术后的24 h 肌酐清除率(24 hccr)、血清肌酐(SCr)以及血清Cystatin C(Cys C)水平,并以CCr<80 mL/min/1.73 m2 作为肾功能损害诊断标准,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和ROC 曲线分析了解Cys C 的诊断价值.结果 141 例患者中共有32 例出现CCr 下降,在这32 例患者中,CysC 水平上升的有28 例,而SCr 出现异常的仅有15 例,χ2检验分析后提示CysC 对CCr 的评估效能优于SCr(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在该类患者中,Cys C 与SCr 均和CCr 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CysC:r=-0.742,P<0.001;SCr:r=-0.503,P<0.001),而Cys C 的相关系数较高.ROC 曲线分析显示Cys C 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明显高于SCr(0.815 vs 0.643).结论 Cys C 较SCr 能更为准确反映肝脏手术患者术后的肾功能损害,常规监测该类患者的Cys C 水平,对有效预防该类患者术后肾功能不全,减少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贺凯;苏松;王勇;徐松波;夏先明;李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胆石症11例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胆石症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时机、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 年2 月至2010 年10 月期间11 例肾移植术后胆石症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5 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6 例,其中合并急性胰腺炎2 例,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各1 例.11例均成功完成手术,6 例开腹手术后并发症2 例,切口感染、肺部感染1 例,腔隙性脑梗塞1 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6.5 d;5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6.0 d.11 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无移植物排斥反应,无死亡.术后9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62 个月(平均32 个月),胆总管结石复发1 例,均存活.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处理,肾移植术后胆石症患者外科治疗是安全的.预防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必要和可行的.

    作者:胡如英;朱恒梁;屠金夫;郑晓风;蒋飞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肝切除手术中应用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 年10 月至2009 年5 月因肝占位行传统开腹肝切除66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双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切肝34 例(A 组),应用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32 例(B 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 组和B 组术中中位出血量分别为325 mL 和30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7).A 组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25.76±5.90)min,明显长于B 组的(21.19±5.08)min(P=0.0229),相应的术后肝功能损害较B 组严重.结论 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技术简单易行,采用该技术切肝能显著缩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且不增加术中失血量,能确实减轻肝门阻断造成的肝功能损害.

    作者:赵本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在肝胆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输尿管镜及相关配套设备,应用输尿管镜下碎石及取石术,治疗肝胆结石患者10 例.结果 10 例患者中8 例术后复查彩超及CT 结石完全取净,2 例患者结石有少量残留.结论 输尿管镜取石方便、费用低廉,能有效解决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于毅;曹文声;李冬友;李节平;吴新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AMD3100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体外实验

    目的 探讨CXCR4 特异性受体阻滞剂AMD3100 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CCK-8 检测经不同浓度AMD3100 处理后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 的增殖.Matrigel 胶铺设的transwell 小室检测经AMD3100 处理后SW1990 的侵袭能力.RT-PCR 法检测AMD3100 处理后SW1990 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 AMD3100 能够抑制SW1990 细胞的增殖,尤其是对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SDF-1)诱导的增殖抑制作用为明显.AMD3100 亦能够减弱SW1990 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AMD3100 处理SW1990 细胞后,其VEGF 及MMP-9 的表达下降.结论 CXCR4 特异性受体阻断剂AMD3100 通过下调VEGF 及MMP-9 的表达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减弱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能力.

    作者:季世强;余盼攀;张启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管活性物质在门肺高压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5 羟色胺(5-HT)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门肺高压症(PPHT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4 例PPHTN(P 组)和12 例PHT患者(C 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另设10 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正常对照(N 组).取股静脉、肺动脉和桡动脉血,测定ET-1、TXB2、5-HT、TGF-β1、NO 和PGF1α.结果 P 组和C 组ET-1 明显高于正常值,C 组肺循环和体循环中ET-1 含量约为N 组的2.8 倍,P 组为N 组的4 倍,P 组和C 组间差异显著,其中以肺动脉中差异明显[(270.62±9.03)pg/mL vs (191.56±40.90)pg/mL;t=3.752,P=0.002].和N 组相比,P 组和C 组NO [股静脉:P 组=(47.49±11.05)μmol/L,C 组=(58.83±39.85)μmol/L,N 组=(23.07±7.64)μmol/L;肺动脉:P 组=(49.99±11.79)μmol/L,C组=(59.76±43.63)μmol/L,N 组=(23.33±8.02)μmol/L; 桡动脉:P 组=(43.56±9.99)μmol/L,C 组=(56.84±36.38)μmol/L;N 组=(22.30±6.90)μmol/L] 和PGF1α [股静脉:P 组=(439.28±174.58)pg/mL,C 组=(423.29±289.63)pg/mL,N 组=(83.98±11.94)pg/mL;肺动脉:P 组=(428.94±145.13)pg/mL,C 组=(378.43±214.31)pg/mL,N 组=(76.47±11.91)pg/mL;桡动脉:P 组=(384.42±158.40)pg/mL,C 组=(383.65±276.62)pg/mL;N 组=(78.27±10.86)pg/mL]也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P 组肺循环和体循环中两种物质的浓度和C 组无统计学差异.C 组肺循环和体循环中TXB2水平正常,和N 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组股静脉和肺动脉血中的TXB2 和N 组相比差异显著,但仍在正常水平;在桡动脉中则明显高于正常(111.02±52.58)pg/mL,和N 组(41.59±13.25)pg/mL 及C 组(67.03±24.82)pg/mL 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 组股静脉5-HT 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肺动脉(135.51±6.64)ng/mL 和桡动脉(115.36±10.14)ng/mL 则明显高于N 组[(61.36±23.81)ng/mL;(62.75±24.61)ng/mL]和[C 组(52.38±15.81)ng/mL;(50.37±17.37)ng/mL],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t=10.04,P<0.01;t=6.994,P<0.01).TGF-β1 检测结果正常,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T-1 升高和ET-1/NO 比例失衡可能是引发PPHTN 的重要原因之一.PGI2和TXA2不是PPHTN 的始动因素,TXA2 可能加重PPHTN 肺动脉高压的程度.PPHTN 患者胃肠道5-HT 合成增加导致肺动脉和桡动脉中5-HT 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另一重要原因.

    作者:花荣;陈炜;刘巍;吴志勇;孙勇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创伤性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创伤性胆管损伤较少见, 尤其是单纯性胆管损伤更为罕见.创伤性胆管损伤常为合并伤,其他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掩盖了胆管损伤.因此常可漏诊和误诊造成不良后果.以下谈谈对创伤性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1-2].1 创伤性胆管损伤的一般情况1.1 创伤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胆管损伤常见为医源性者,创伤性很少见,尤其单纯性胆管损伤实属罕见.常合并胆管周围脏器伤,如伴门静脉、下腔静脉、肝脏、胰腺、十二指肠、胃、右肾、结肠肝曲等脏器的损伤.黄志强院士[3]报道胆管损伤占腹部外伤患者的1%~5%,其中85%为胆囊伤,只有15%为肝外胆管损伤.

    作者:高志清;尤楠;刘卫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抗人AFP单链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其免疫学活性的测定

    目的 构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抗人甲胎蛋白单链抗体ScFv (single chain fragment of variety region,ScFv),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RT-PCR 技术,从分泌抗人AFP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扩增mAb 的VH、VL 基因,并进一步将其组装成VH-Linker-VL 型的ScFv 片段.将ScFv 片段亚克隆至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pUC19,将pUC19-ScFv 纯化质粒转染大肠杆菌BL21 并用IPTG 诱导表达ScFv 蛋白.用SDS-PAGE方法检测ScFv 的表达,采用ELISA 检测ScFv 的亲和活性.结果 大肠杆菌BL21 可被诱导表达ScFv 蛋白.SDS-PAGE 法证实ScFv 蛋白在细胞包涵体有表达,大小约24 kD.ELISA 检测表明,ScFv 蛋白经能与重组人AFP 纯化抗原结合,并具有抑制亲本单抗与其结合的能力.结论 成功构建抗人AFP 的ScFv 表达载体,并能有效表达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ScFv 蛋白.

    作者:牛坚;张业伟;刘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介入性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本组41 例肝脓肿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B 超或CT)和细菌培养确诊,行介入性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脓肿位于肝左叶9 例,肝右叶24 例,肝2 叶8 例.31 例为单个脓肿,10 例为多发脓肿.结果 41 例均放置引流管并冲洗治愈,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8.5±5.3)d,除5 例患者经二次置管外,余患者均一次置管治疗成功.所有患者随访半年未见复发.2 例患者出现穿刺脓液外漏,经超声引导右膈下置管引流治愈,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介入性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肝脓肿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姚利琴;冯文明;陆文明;鲍鹰;费卯云;唐成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血凝动力学紊乱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探究早期梗阻性黄疸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分析3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与15 例非黄疸患者的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肝功能及血栓弹力图.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类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黄疸时间为(22±24)d.常规凝血检测结果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尽管梗阻性黄疸组患者血小板数量与无黄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提示,反应血凝块大强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的MA 值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80%取决于血小板功能,同样反映血小板数量与功能的指标G 值和A 值,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其他TEG 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与传统梗阻性黄疸患者存在出血倾向的观点不同,我们观察到梗阻性黄疸患者早期处于一定的高凝状态,并与血小板功能亢进有关.血栓弹力图检测发现黄疸患者早期血凝动力学紊乱状态,主要表现与血小板功能亢进有关.

    作者:王新波;王思珍;戴洪山;韩建明;黎介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微创保胆手术45例分析

    目的 探讨二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施行保胆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8 年3 月至2010 年7 月32例胆囊结石和13 例胆囊息肉,术前经B 超或磁共振确诊,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手术.结果 45 例患者在腹腔镜下行保胆手术,手术顺利,其中3 例术后第2 天引流管有少量胆汁流出,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拥有熟练而细致的纤维胆道镜操作技能和正确掌握保胆手术适应证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作者:宋小怡;方哲平;吕尚东;朱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壶腹部远端入路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管损伤

    目的 总结壶腹部远端入路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5 月至2010 年9 月采用壶腹部远端入路法行LC 的1 87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中转开腹17 例,15 例因为胆囊壶腹部与肝总管有瘢痕性粘连,2 例因为术中出血而中转开腹;胆管变异3 例.无一例发生胆管损伤.结论 壶腹部远端入路法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有效预防胆管损伤.

    作者:张好春;钱家成;王文友;叶成刚;姚定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T管引流胰液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目的 探讨经T 管胰液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42 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 术式基础上经T 管胰液引流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3 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l3 例,包括肺部感染6 例、右胸腔积液3 例、切口裂开2 例,胃排空延迟2 例,腹腔脓肿l 例,局限性腹膜炎2 例,予以相应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T 管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避免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文顺;徐汉平;朱百鹏;李波;梁振;徐晓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LC 术后胆管损伤合并肝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肝动脉损伤(hepatic artery injury,HAI)是伴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的严重并发症,此损伤类型在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均存在争议.现回顾近年此损伤类型的诊治新进展,以便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张昕;罗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早诊断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cholecystitis,XGC)是一种少见的良性但有破坏性的胆囊炎性病变,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胆囊癌.我院自2006 年1 月~2010 年12 月间收治了13 例XGC 患者,根据详细病史,结合彩超、CT 检查,均在术前得到初步诊断,再根据术中探查及术中、术后病理确诊为XGC.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永良;袁建南;傅晓凤;周钱江;何海龙;陈杨荣;陈忠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TGF-β1及CTGF在胆管缺血性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TGF-β1 及CTGF 在胆管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探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胆管缺血损伤模型,观察术后胆总管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两组胆管组织TGF-β1 及CTGF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数.结果 实验组夹闭处胆管管腔狭窄伴纤维组织增生,钳夹部位以上胆管扩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肝脏及胆管组织无异常.实验组胆管TGF-β1 及CTGF 呈高水平正相关表达(r=0.246,P<0.05),对照组表达较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 和CTGF 具有协同作用,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是导致良性胆道狭窄形成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立军;王向昱;张普;蔡景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rhALR在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recombinant human augmenter ofliver regeneration,rhALR)促进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60% 肝脏移植模型,部分肝移植术后腹腔注射rhALR 40 μg/kg 2 次/d(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注射用水);取术后第1、2、3、5、7 天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肝细胞PCNA LI 的变化,RT-PCR 检测肝组织IL-6 mRNA Cyclin-D1 mRNA 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A 组)与对照组(B 组)比较,术后第1、2 天A 组血清ALT 显著低于B 组.A 组术后第1、2、3、5 天的PCNA LI 均明显高于B 组同一时点的PCNA LI(P<0.05).A 组术后第2 天的肝细胞AI 明显低于B 组同一时点的肝细胞AI(P<0.05);A 组术后肝组织IL-6 mRNA 的表达与B 组在各观察时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 组术后第1 天肝组织Cyclin D1 mRNA 的表达明显高于B 组同时点的表达(P<0.05),其余观察时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应用rhALR 可以明显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清ALT,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功能.rhALR 促进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可能并不是通过上调启动阶段重要因子IL-6 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上调增殖阶段重要因子CyclinD1mRNA 的表达发挥作用.

    作者:王震侠;赵海平;张瑞明;董培德;孟兴凯;欧阳晓晖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妊娠晚期高血脂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并发高血脂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SAP)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收治的9 例妊娠晚期HSAP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甘油三脂(26.2±9.6)mmol / L,总胆固醇(23.2±8.9)mmol / L,血淀粉酶(535±270)U/ L,较正常孕妇均升高.9 例均行剖宫产、胰腺周围及腹腔引流和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 妊娠晚期高脂血症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即时中止妊娠并采取胰岛素、非诺贝特等药物和综合治疗是关键.

    作者:张清河;昝建宝;凌新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腺及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在明确的基础上力求简单

    在腹部损伤处理中,对于胰腺及十二指肠损伤,其处理原则都是在明确的基础上力求简单.胰腺及十二指肠损伤成功的处理是建立在其他合并损伤得到控制的前提下, 对胰腺及十二指肠可能的损伤进行有条不紊的探查与处理.1 手术指征及注意点

    作者:雷若庆;王庆刚;张中文;许志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