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下急性胆囊炎切除术临床体会

吴伟宏;左伟;王新喜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急性胆囊炎, 手术技巧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160例急性胆囊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0例中152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8例,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只要把握好手术时机、显露好Calot三角、正确处理胆囊床对急性胆囊炎行LC是安全可靠的,必要时果断中转开腹手术,积极行腹腔引流,是避免发生胆管等组织器官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108例细菌性肝脓肿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男74例,女34例,年龄小20岁,大78岁.左肝脓肿21例,右肝脓肿75例,双侧肝脓肿12例.单个脓肿78例,多发脓肿30例.脓腔大12 cm,小3 cm.结果 内科保守治疗15例,11例治愈,4例转外科手术治疗;CT指引下穿刺抽脓5例,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52例,穿刺次数1~4次,共治愈55例,2例转手术切开引流;外科切开引流治愈42例.结论 多个散在性肝脓肿以内科治疗为主.单个肝脓肿直径大于6 cm者.多需切开引流;小于6 cm者可在CT或B超导引下穿刺抽脓治疗,尤其是在B超导引下穿刺抽脓治疗,操作简便,效果好,可作为肝脓肿直径在6 cm以下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邹建华;陈磊;郑起;林擎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后外周血B7-1/CD28表达的变化

    目的 探讨B7-1/CD28对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研究,检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以及脾脏中B7-1/CD28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免疲功能的关系.时患者外周血B7-1/CD28和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7-1/CD28在脾脏中的表达,与10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之脾脏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和B7-1/CD28表达较低,脾切除后短期内升高.其脾脏中表达的B7-1/CD28较正常人群高.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全脾切除后外周血B71/CD28通路被激活,患者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作者:严国度;谭玉林;奚剑波;戚传平;汤寅;法镇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静脉阻断技术在救治严重肝创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断技术在救治严重肝脏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4例严重肝创伤患者的手术资料,对64例严重肝创伤施行了1根以上的主肝静脉阻断.结果 治愈60例(93.75%),并发症的发生率12.5%,胆瘘4例、黄疸3例、肝脓肿1例,死亡4例(6.25%).结论 肝静脉阻断技术在严重肝创伤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流阻断技术,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既能控制术中出血,又能保证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徐贵星;尹戈;王海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胰腺癌中survivin的研究进展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很强的抑制凋亡的作用.近年来survivin在胰腺癌中的表这、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在放化疗耐受上的作用均有研究报道,并有可能成为胰腺癌基因靶向治疗的靶点之一.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就survivin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俊;裘正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10年第十二届中华肝胆胰脾外科专业学术论坛征文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参多糖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参多糖对家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家免,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人参多糖组(GP组).观察血小板大聚集率(Ptmax)、大聚集时间(PtT)、聚集坡斜率(PtS)及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电镜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IR组与C组比较,各时间点Ptmax、PtS、ALT明显升高,PtT显著缩短,肝组织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人参多糖可逆转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结论 人参多糖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从而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石璐;陈亮;颜王鑫;贾旭广;唐兰兰;张艳华;王万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脏缺血预处理在肝癌围手术期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在肝癌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 IP组35例,对照组25例,IP组肝切除前采用10min/10 min的缺血预处理,肝门阻断方法(Pringle手法)、肝切除方法与步骤与对照组类似,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肝酶的变化、术中出血与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区别.结果 两组术中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无明显区别(P>0.05).术后两组肝酶均有明显升高,但IP组谷丙转氨酶在术后1 d、3 d、7 d的升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5),IP组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肝癌手术时采用缺血预处理为一简单有效的保护肝功能的方法.

    作者:江勇;吴宝强;秦锡虎;朱峰;邹岩;张东;张彤;陈昌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肺综合征研究新进展

    肝肺综合征是在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肺部疾病,以动脉性低氧血症为突出表现,病理基础是肺内血管异常扩张.其死亡率较高,治疗措施有限,与肝移植关系密切而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该病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乾国;任锐;杜成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经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和抑制分泌的药物或剖腹探查,行胆总管T管引流,清除腹内积液,充分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 本组9例中胆总管探查损伤1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cose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损伤1例,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mtomy,EST)损伤7例.死亡1例.治愈8例.2例经常腹部不适,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仍在观察中,余6例恢复良好.结论 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应早发现、早处理,否则后果严重,预防损伤尤为重要.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在择期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比较分析2000年6月至2008年5月问106例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与118例传统睥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原位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310.4±55.2)ml vs(554.3±71.6)ml;(12.9±4.3)vs(15.7d±6.8)d,P<0.05)];门静脉血栓和胰漏的发生率显著降低[(0.9%vs 6.7%;O vs 7.6%,P<0.05)];手术时间虽有延长,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择期病理脾切除时,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是一种较好的备选术式方案.

    作者:高峰;吴德全;李国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治疗性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87例经ERCP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治疗性ERCP在各种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治疗性ERCP成功率94.1%,治疗病例中胆管结石多,占65.6%,其次为恶性胆道梗阻,占12.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占7.6%.胆道良性狭窄占5.0%,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占5.0%,胆道术后胆漏占1.4%,慢性胰腺炎占1.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7%,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治疗性ERCP对多种胆胰疾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胰疾病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王朝荣;李方顺;项爱青;候卫英;冯仙菊;何赛琴;孙道金;王爱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严重肝外伤的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的治疗及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4月-2008年10月17例严重肝外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17例患者均经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其中痊愈14例(占82.4%),死亡3例(占18%).术后并发症6例(占43%).结论 符合DCS指征的严重肝外伤患者,应积极实施DCS,提高综合治疗水平,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和程度,分次手术治疗,可有效地降低严重肝外伤死亡率.

    作者:刘璐庆;缪金透;陈增瑞;刘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双侧肝内外胆管结石症术后28年症状无复发的启示

    肝胆管结石症是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多发病,多合并肝胆管狭窄.该病具有病程冗长、胆管炎反复发作、结石复发与再生率高、需反复取石甚至反复手术的特点,虽说是良性病,但有恶性病的特征,不易治愈,甚至并发胆源性门脉高压和胆管癌[1].

    作者:何振平;何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Mirizzi综合征的诊治探讨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Csendes Ⅰ型15例,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均经胆囊切除术或加胆囊肝总管瘘修补术及T管胆管引流术后治愈:其中1例Ⅲ型和1例Ⅳ型患者行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并发胆漏,经充分引流加肠外营养后痊愈.结论 Mirizzi综合征很难在术前确诊,超声检查是一重要检查手段,时不同分型选用不同的术式是治愈本病的关键.但不推荐应用腹腔镜治疗本病.

    作者:宋东华;朱雄伟;刘胜;陈森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抗坏血酸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抗坏血酸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组、NAC治疗组、NAC+抗坏血酸治疗组四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4%的牛磺胆酸钠(0.1 ml/100 g)诱导SAP模型,NAC治疗组于造模后30 min腹腔注射5%的NAC(0.2 ml/100 g),NAC+抗坏血酸治疗组造模后30 min腹腔注射5%的NAC(0.2 ml/100 g)+5%的抗坏血酸(0.2 nd/100 g).造模后12 h取材,同时观察胰腺病理变化、大鼠血清淀粉酶(AMY)、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胰腺组织中核因子-KB(NF-KB)的表达.结果 SAP组胰腺病理损伤、AMY、MDA、MPO及NF-KB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NAC治疗组或NAC+抗坏血酸治疗组这些指标显著低于SAP组(P<0.01),且NAC+抗坏血酸治疗组明显低于NAC治疗组(P<0.01),但均高于S0组(P<0.01);GSH、GSH-PX在SAP组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经NAC处理或NAC+抗坏血酸处理后这些指标明显增高,且NAC+抗坏血酸治疗组明显高于NAC治疗组(P<0.05),但均低于S0组(P<0.01);SOD在SAP组和NAC处理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低于SO组和NAC+抗坏血酸治疗组(P<0.01).结论 NAC和抗坏血酸可抑制NF-KB的活化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进而减轻了对胰腺组织的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对SAP具有重要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作者:张勇;王卫星;陈辰;林福铿;李翰;夏悦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舟山市市区居民胆囊良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通过对舟山市市区12 386名健康人群的体检,探讨各种良性胆囊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高脂血症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 采用腹部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发现胆囊疾病,以血液生化检测对比胆囊结石组(552例)与无胆囊结石对照组(5 600例)高血脂的发生率.结果 12 386名被栓人群中良性胆囊疾病发生率为13.58%,胆囊结石、胆囊息内、胆囊胆固醇结晶,慢性胆囊炎发生率分别为4.45%、6.24%、2.11%、0.78%,胆囊结石占良性胆囊疾病的32.78%,胆囊结石纽与对照组的高血脂发生率分别为35.5%和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高血脂可能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另一高危因素,多食用鱼类,特别是海鱼,对预防血脂异常有一定作用,同时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

    作者:吴学民;郑孝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壶腹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综合评价总结出影响壶腹癌预后的因素,为壶腹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995年至今公开发表的关于壶腹癌术后生存分析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每个危险因素的优势比值(OR值)以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累积病例986例.局部浸润(浸润至胰腺、浸润至十二指肠壁、浸润至Oddi括约肌外)、淋巴结转移、输血、肿瘤分化程度对壶腹癌术后5年死亡率影响的合并后P值及OR值分别为P<0.001,0R=4.74、P=0.01,OR=2.75、P<0.001,OR=4.25、P<0.001,OR=4.16、P<0.001,OR=2.56、P=0.002,OR=2.38.结论 肿瘤局部浸润(浸润至胰腺、浸润至十二指肠壁、浸润至Oddi括约肌外)、淋巴结转移、输血、肿瘤分化程度均为壶腹癌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姚厚山;王强;王伟军;余宏宇;许超;胡志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患者男,61岁,反复中上腹胀痛1个月,有一次急性胰腺炎发作史,经保守治疗后痊愈.起病来无黄疸、无发热、无血糖升高,胃纳可,无明显消瘦.查体无异常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CA125升高为85 U/ml;CEA升高为47 U/ml;CA19-9正常.

    作者:姜皓;施维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PIgR的表达变化

    目的 了解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HNP)时肠黏膜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pIgR)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AHNP组,每组各30只,采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诱导大鼠AHNP模型.假手术组行开腹手术翻动肠管后关腹.造模成功12 h后处死大鼠,收集胰腺和小肠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检测小肠内容物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lgA)含量,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肠黏膜pIgR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和胰腺发生病理损伤,小肠内容物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5).小肠黏膜pIgR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sIgA与pIgR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plgR表达下调在sIgA所介导的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孟庆彬;易继林;杨志芳;沈文状;刘峰;董明明;杨筱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二孔法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针式腹腔镜器械在二孔法腹腔镜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6月-12月采用针式腹腔镜器械完成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0例.结果 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改三孔法手术,2例针式器械改普通5 mm器械,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针式腹腔镜器械结合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样安全可靠,而且创伤更小.

    作者:窦慧强;王彤;周雄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