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展;张海霞;杨淑晴;刘秋霞
多药耐药是导致大肠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肠胃清、至真方、左金丸等中药复方,白花蛇舌草、徐长卿等中药,以及苦参碱、姜黄素、吴茱萸碱等中药单体可以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其机制涉及多药耐药的多个方面,包括:①抑制膜转运蛋白过度表达(如P-gp、MRP等),提高胞内药物浓度;②抑制NF-κB信号转导;③抑制抗凋亡基因表达,如Survivin;④抑制Hedgehog信号转导;⑤抑制MAPK信号转导;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等.此外,中药还对耐药大肠癌细胞具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合理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大肠癌的临床治疗疗效.
作者:黄晓伟;沈克平;胡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荷叶、葛根和鱼腥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肝癌及抗HBV活性.方法:以HepG2.2.15细胞为模型,MTT法检测三种中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药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流式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结果:三种中药给药浓度为2000μg/mL时,对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三种中药浓度达1000 μg/mL时,可使细胞形态发生病理性改变,显著促进HepG2.2.15细胞的凋亡;在125 ~ 1000 μg/mL浓度范围内,三种中药提取物均可显著降低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含量.结论:荷叶、葛根和鱼腥草提取物均具有体外抗肝癌和抗HBV活性.
作者:唐亚男;陈朝霞;刘阿龙;金小宝;卢雪梅;朱家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合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取穴“风府”、“太冲”,连续波,频率120次/min,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为28 d.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TH、α-syn的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Lamp2a、Hse70、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电针治疗通过上调Lamp2A、Hsc70水平能抑制错误折叠蛋白α-syn的表达,提高TH的阳性表达.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α-syn的集聚,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抑制帕金森病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干预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有关.
作者:马骏;余沛豪;王述菊;王中明;王彦春;王琪;王彬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健脾益胃化痰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脱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治疗及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胃化痰法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脱机成功率进行对比,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成功脱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咳痰、咳嗽、胸闷、喘息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IgA、IgG、IgM、CD4+、CD3+、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各免疫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胃化痰法辅助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脱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温敏勇;赵馥;徐运升;夏欣田;杨柳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躯体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效果,及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改善老年躯体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老年躯体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均>50分,根据就诊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的躯体疾病,采取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抑郁,观察组采用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抑郁.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SAS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服药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性、治疗措施依从性、检查依从性、回院随访依从性.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躯体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入组前SDS、SAS、SCL-9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完成3个月治疗疗程后,SDS、SAS、SCL-90评分均较入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内的服药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率、治疗措施依从率、检查依从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观察期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可有效改善老年躯体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老年躯体疾病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有效保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倩;张玉娟;王丽娜;高志涛;潘伟盟;王秀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38文献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探究中医从络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计算实验干预靶标的构成比,并探究其相关性,意在揭示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治法的主要作用靶点,以明确中医络病理论的作用环节和机理,为临床开展多途径,多靶点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建议.
作者:刘妍彤;庞立健;刘创;刘勇明;吕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脂联素(APN)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3例(冠心病组),其中心血瘀阻证患者24例、痰阻心脉证患者28例、阳气虚衰证患者18例和气阴两虚证患者23例,同时选取非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sICAM-1和APN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sICAM-1为(270.26±10.11)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PN为(14.72±5.22) μ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瘀阻证和阳气虚衰证患者sI-CAM-1和APN分别为(276.32±17.32) ng/mL和(17.59±7.10) μg/mL、(275.04±18.90) ng/mL和(17.54±6.45) μg/mL,明显高于痰阻心脉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sICAM-1与APN无相关性(r =0.121,P>0.05).结论:血清sICAM-1和APN与冠心病中医证候有关联,可作为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秋霞;杨莹;杨淑晴;谢小培;范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参芪化瘀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FIB、D-D的影响.方法:选取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产妇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子宫肌内注射缩宫素20U,给予米索前列醇600μg嚼碎后舌下含化或经直肠给药.观察组采用参芪化瘀方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h及24h出血量、总输血量;入院时及产后24h血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两组产妇产前和产后2h的凝血酶原时间(Pr)、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观察两组产妇产前和产后24h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HR)变化.记录两组孕妇产后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产妇产后2h及24h的出血量、总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血常规指标HGB及RBC的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产妇的下降幅度小(P>0.05);治疗后对照组产妇生产后2h的PT及Tr与产前比较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产妇生产后2h的PT及TT与产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FIB及D-D与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产妇的下降幅度显著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产妇生产后24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对照组产妇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产妇的临床总有效率93.8% (P >0.05),观察组的不良结局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化瘀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结局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苑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雷公藤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以及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雷公藤多苷.近年来,雷公藤多苷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综合、分析并归纳雷公藤多苷近年来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应用新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贾微;吴晓君;岑妍慧;何国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清胰汤对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8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重度亚组(n=48)和中度亚组(n=112),另外选择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接受了包括抗生素、液体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西医常规治疗.此外,在此基础上给予清胰汤100 mL口服,每天3次.10 d为1个疗程.在发病48 h内以及治疗第10天对患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8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发病48 h内,重度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8明显高于中度组,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明显低于中度组(P均<0.05).经过清胰汤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8明显降低,而PT、APTT及Fbg含量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清胰汤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8水平,增加PT、APTT以及Fbg水平,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李波;陈国兵;葛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小春花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为总黄酮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和制剂开发提供基础.方法:以小春花总黄酮为指标,考察提取工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树脂纯化小春花总黄酮,对树脂型号、上样浓度、上样液pH值、洗脱溶剂的用量等进行了考察,确定佳工艺.结果:小春花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为:6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2h;得到总黄酮的平均含量4.14 mg/g,转移率均达到90%以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小春花总黄酮的佳工艺为:以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上样液浓度pH为5、浓度为1.22 mg/mL,以流速2 mL/min过柱,用水6BV进行洗脱,再用70%乙醇4BV洗脱,得到的小春花总黄酮含量达7.25%,得率均在75%以上;聚酰胺树脂纯化佳工艺为:以100-200型聚酰胺树脂为吸附剂,上样浓度为1.18 mg/mL,流速2mL/min过柱,再用70%乙醇4BV洗脱,得到小春花总黄酮的含量符合制剂学要求.结论:本部分建立了小春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树脂进行纯化,提取的总黄酮含量≥50%,满足制剂开发的需求.
作者:郑小卫;李清林;辛文秀;张轶雯;黄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复方黄杞颗粒联合基础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脾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中医症状的改善.方法:采用随机字表法将248例重症肌无力脾肾亏虚证患者分为治疗组125例和对照组123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黄杞颗粒联合基础西药治疗,对照组为安慰剂联合基础西药治疗,疗程均为12周.采用中医症状总评分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中医症状主症积分、中医症状次证积分以及各主症得分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差异,评价其对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20%,对照组为38.2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8周、12周,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总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8周,治疗组胞睑下垂、咀嚼与吞咽困难的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周,治疗组胞睑下垂、咀嚼与吞咽困难、乏力、言语蹇涩的症状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黄杞颗粒联合溴吡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脾肾亏虚证有效,可以首先显著改善胞睑下垂、咀嚼与吞咽困难的症状,继而显著改善乏力、言语蹇涩症状.
作者:张静生;张会永;袁东超;谢伟峰;鲍文晶;金迪;乔文军;杨关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金天格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160例绝经后出现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金天格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治疗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各个部位的骨密度比较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个部位的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提高,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骨密度数值与对照组相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在治疗前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钙和磷的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数据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骨钙素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数据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是治疗后数据高于治疗前数据,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与治疗前相比数据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是治疗后数据低于治疗前数据,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数据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行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VAS评分数据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观察组的VAS数据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10.00%,观察组:8.75%,两组间数据比较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和金天格胶囊联合起来对绝经后的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骨密度显著提高,缓解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改善各项实验室相关指标,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增加,此方法适合在更大的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
作者:戴加乐;孙惠萍;胡洁云;邬思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从免疫衰老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四种经典补肾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和右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变化.方法:观察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及四方共有“三补”药物组对D-半乳糖(D-gal)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肾脏表面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结果:亚急性衰老大鼠血清IL-1、IL-8、TNF-α含量升高、IL-2含量下降,肾脏EGF表达水平下调;与模型组相比,5个给药组对IL-2和EGF均有升高作用,右归丸对IL-1、IL-8和TNF-α均无显著性作用,左归丸对IL-8、TNF-α含量具有降低作用,金匮肾气丸、三补药物组对IL-1、IL-8含量无显著作用但对TNF-α有显著降低作用,六味地黄丸可以降低IL-1、IL-8、TNF-α含量.结论:四种经典补肾方和四方共有的三补药物组对炎症保护因子IL-2和EGF在肾脏的表达均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对于致炎因子IL-1、IL-8和TNF-α的降低作用六味地黄丸效果好也全面,金匮肾气丸、三补药物组和左归丸只对其中一或两种因子有降低作用,右归丸对这3种指标均无显著性作用.5组观察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白介素和TNF-α等致炎因子和促进EGF的保护作用来调整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的免疫机能,抑制炎症损伤,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四方存在补泻配伍方式的不同,相对来说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稳定,说明恰当的配伍对中药复方疗效的强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补益药的主要作用可能主要在于提高机体对伤害因素的防御作用,而不能抑制和消除一些对机体有伤害的因素,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作者:孙琳林;梁绍栋;任公平;朱海夫;庄亚严;卢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为推广栽培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6A2B’、‘7869’、‘966’三个优良新品系,进一步提升药材质量,在2013年2月6日和2013年4月27日2个生长时期,分别采集2年生萌条,测定其中钾、钙、镁、钠、锡、硒、锌、镍、铁、硼、锰、铬、钛、铝、锶、汞、砷、铅、镉、铜等20种矿质元素,研究铁皮石斛中矿质元素的动态积累.结果表明:供试铁皮石斛铅、砷、汞、铬、铜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规定限度范围内;三个铁皮石斛优良品系间矿质元素差异不显著,生长时期对铁皮石斛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影响;钙的含量与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镁、硼、锰的含量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蒋雪嫣;张玲菊;李娅;刘京晶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对氧化损伤模型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测定槲皮素的溶解性、溶出度和大鼠口服的生物利用度;采用高脂饮食结合氢醌制作小鼠视网膜氧化损伤模型,2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年龄对照组、溶媒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包括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和固体分散体组,给药量均为槲皮素400 mg·kg-·d-1),灌胃给药,1次/d,持续3个月,电镜观察小鼠视网膜并进行RPE下沉积物半定量评定及Bruch膜厚度测量.结果: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在水和氯仿中的溶解性显著好于原药和磷脂复合物(P<0.01);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和固体分散体的累计溶出率分别为:31.4%、46.1%和80.2%,槲皮素从固体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和程度明显大于原药和磷脂复合物;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和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的AUCo→∞分别为5.461、8.074、12.015 μg ·h/mL,固体分散体中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原药(P<0.01)和磷脂复合物(P<0.05);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槲皮素对氧化损伤模型小鼠RPE下沉积物及Bruch膜厚度没有明显影响,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可显著减少RPE下沉积物(P<0.05、P<0.01),固体分散体作用优于磷脂复合物(P<0.05),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均可减轻Bruch膜增厚(P<0.05),两者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固体分散技术能显著改善槲皮素的溶解性和溶出率,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槲皮素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能增强对氧化损伤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新荣;于海涛;李敏;杨艳;杭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方地黄方对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模型大鼠GSK3β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PD大鼠模型,在成功制备PD大鼠模型基础上,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阱制备LID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D组、LID组、复方地黄方组,在治疗4周后取纹状体,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内GSK3βmRNA、GSK3β蛋白及p-GSK3β表达及磷酸化情况.结果:PD组和LID组大鼠纹状体中GSK3 βmRNA和GSK3β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1),且LID组显著高于PD组(P<0.01),复方地黄方干预后其GSK3βmRNA和GSK3β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D组和LID组大鼠纹状体中p-GSK3β(phos-pho S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显著降低(P<0.01),且LID组显著低于PD组(P<0.01),复方地黄方干预后其p-GSK3β(phospho S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复方地黄方可能通过调控GSK3β信号通路,缓解GSK3β蛋白的激活,对β-catenin磷酸化作用减弱,游离的β-catenin转移进核内,与结合蛋白一起触发下游α-syn,使α-syn异常聚集和错误折叠受限,影响细胞凋亡,从而缓解帕金森病及异动症.
作者:滕龙;洪芳;何建成;任璇璇;杨敏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七芍降压片对SHR氧化应激的减弱作用.方法:48只SHR按血压分层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SHR-M)、厄贝沙坦组(SHR-E)、低剂量治疗组(SHR-D)、高剂量治疗组(SHR-G),每组12只,12只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12周,观察SHR胸主动脉血浆SOD、血清MDA和ROS以及胸主动脉p22phox蛋白的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HR各组血浆SOD明显降低,血清MDA、ROS水平明显升高,胸主动脉p22phox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复方七芍降压片治疗后,高剂量组SHR血浆SOD显著升高(P<0.05),血清MDA、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胸主动脉p22phox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七芍降压片通过上调血浆SOD水平,降低血清MDA、ROS浓度,改善SHR氧化应激状态,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作者:雍苏南;卿俊;谭元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舒咽清喷雾剂治疗放化疗后患者急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0月医院共收治的240例放化疗后诱发急慢性咽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对照、随机的设计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80例患者给予舒咽清喷雾剂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开喉剑喷雾剂进行治疗.分别于初诊首日,用药后第3、10、30、60及90天随访并观察记录临床治疗效果及咽异物感、咽痒感、咽痛感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同时对治疗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经不同治疗,对照、试验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90.00%,相差较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第3、10、30、60及90天随访记录结果显示,试验组短期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咽痒感、咽痛、咽异物感、咽干灼热及咽黏痰感等症状均有了较为显著地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病情分级为轻度的比例(4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病情分级为重度的比例(20.56%)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安全等级为1级的比例(58.89%)明显高于对照组(35.00%),用药安全等级为2级的比例(33.89%)明显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咽清喷雾剂对治疗放化疗后患者的急慢性咽炎临床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咽痒感、咽痛、咽异物感、咽干灼热及咽黏痰感等临床症状,且用药期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舒咽清喷雾剂较开喉剑喷雾剂,短期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尤其在用药后30~60 d,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戴东;李雅静;张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国内蛋白质组学在传统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蛋白质组学在传统中医药研究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医药卫生数据库,收集200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与主题相关研究型文献,运用Note Express v3.2.0.6915和Excel 2013等软件以及各数据库自带分析功能从发表时间、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文献被引量、基金资助情况和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350篇有效文献.蛋白质组学近10年在传统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年均发文量135篇,基本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发文量前3位的研究机构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22个高频关键词分析发现,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型证候上研究较多,在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中以药效作用机制研究为主,通常以双向电泳-质谱联合为蛋白质组学常用技术分析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以心脑血管疾病上应用多.结论: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蛋白质组学技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研究领域热门技术,并逐步走向成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医药现代化和世界化发展,但在少数民族医药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强该技术在民族医药领域的研究,以促进中国传统医药的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范芳芳;赵可惠;王天虹;孟宪丽;张艺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