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个性化干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倪忠根;吴水仙;徐建侃;李伟平;姚国梁;孙春峰;季海峰

关键词:中医个性化干预,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个性化干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近4年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来氟米特片,前3天50 mg/次,之后根据病情给予维持剂量10 mg/次或20 rng/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结果给予中药汤剂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7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晨僵时间、关节肿胀、关节压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提高.通过患者口述,观察组患者的关节肿胀以及睡眠情况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个性化干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银质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价银质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全面收集银质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提取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鉴定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检验结果再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运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实验(1539名患者),所有实验都对纳入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统计16个实验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银质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对照组疗效优于银质针组,但随访6个月时银质针疗法有优势([OR =3.75,95%CI(2.51,5.62)],提示银质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高于其他保守疗法,且Z=6.42(P<0.000 01),说明银质针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质针疗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综合疗效优于其他保守治疗,乃当下治疗腰间椎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王一帆;冷萍;木彬;李小峰;章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糖尿病肾脏病病理探讨从“积”论治糖尿病肾脏病

    糖尿病肾脏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且临床进展迅速,一般很快进入终末期肾脏病并需要透析治疗,临床预后较差.糖尿病肾脏病病理主要表现为系膜基质增宽,K-W结节形成以及肾小球硬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已显示出独特疗效,主要基于现代医学糖尿病肾脏病微观病理变化来探讨从“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

    作者:马雷雷;周静威;刘玉宁;王耀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龟羚帕安丸对PD大鼠中脑黑质Caspase-3、SYN表达及行为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PD)大鼠病理学、行为学及中脑黑质突触核蛋白(SYN)、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组、龟羚帕安丸大、中、小剂量组(4、2、1g·kg-1),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4周.观察各组大鼠旋转行为、中脑黑质细胞病理学及Caspase-3、SYN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增多,旋转圈数多,SYN、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用药组大鼠旋转圈数显著低于模型组,SYN、Caspase-3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结论:龟羚帕安丸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病理改变及行为学,下调Caspase-3、SYN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良芝;常学辉;宁亚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寿胎丸治疗先兆流产: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背景:在早期妊娠中,先兆流产的发病率较高,如何防治先兆流产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寿胎丸是治疗先兆流产的经典用方,其临床疗效已得到临床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因此研究其对治疗先兆流产的具体疗效的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检索寿胎丸治疗先兆流产的RCT临床观察报导,评价其疗效,及研究其对先兆流产患者的血清β-HCG和孕酮P的水平变化.结果:总共26个RCT纳入研究,实验组为单纯用寿胎丸治疗或者寿胎丸联合西药治疗先兆流产,对照组为用西药治疗先兆流产.Meta分析表明单纯的寿胎丸治疗或者寿胎丸联合西药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有效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显著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先兆流产.而且寿胎丸及其结合西药组对比单纯西药组治疗先兆流产,能够显著增加孕酮的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能够显著提高β-HCG的水平,可以预防自然流产的发生.结论:寿胎丸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由于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发现.

    作者:高飞霞;巫海旺;郜洁;罗颂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黄芩胶囊对19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黄芩胶囊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黄芩胶囊肉汤溶液42.000、21.000、10.500、5.250、2.625 mg/mL,对193株MDR-AB菌株进行体外抑菌实验,根据肉眼观察产生浑浊、沉淀或表面生长判断其低抑菌浓度.结果:黄芩胶囊对193株MDR-AB菌株的低抑菌浓度在2.625~42.000 mg/mL的范围内,并且随着黄芩胶囊药液的浓度增加,浓度为42 mg/mL黄芩胶囊药液能完全抑制MDR-AB菌株.结论:黄芩胶囊对各部位的MDR-AB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可以帮助临床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多重耐药及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认识和诊疗思路.

    作者:柴芳;黎俊禹;张海锋;周祥富;朱雄;陈海;陈晓君;王彬;李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的比较

    经筋理论源起于内经时代,是古代医家对反复出现在筋肉组织之上的常见劳损痛点及其扩延现象进行的朴素总结和概括.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早在1942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肌肉和筋膜.而基于经筋理论的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无论在基础理论、形成机理角度,还是在检查、分布分类、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二种“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发现能使古今贯串、中西结合的“点”,借以推动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作者:沈宇平;董宝强;林星星;高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白术-白芍药对佳配伍比例研究

    目的:研究白术-白芍不同比例配伍对水提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探求药对的佳配伍比例.方法:运用HPLC切换波长法考察白术、白芍单独水提液与白术-白芍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共提液中芍药苷、白术内酯(Ⅰ、Ⅲ)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与白术、白芍单提液相比,白术-白芍(1∶1,2∶3,1∶2,2∶5,3∶2,2∶1,5∶2)7个比例配伍后芍药苷、白术内酯(Ⅰ、Ⅲ)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白术与白芍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白术-白芍药对的佳配伍比例为2∶3.

    作者:孙萍萍;余平;葛淑瑜;楼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替吉奥联合健脾丸对老年结直肠癌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OX-2及MMP-2水平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替吉奥联合健脾丸对老年结直肠癌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环氧合酶-2(CO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影响.方法:收集肛肠科病房患者51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均采用替吉奥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健脾丸,治疗结束后检测对比疗效、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OX-2、MMP-2水平,以及随访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肿瘤标志物CEA、CA199以及CA242水平下降(P<0.05),COX-2水平上升,MMP-2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CEA、CA199以及CA242水平较低(P<0.05),COX-2水平较高(P<0.05),MMP-2水平较低(P<0.05),消化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P<0.05),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健脾丸治疗老年结直肠癌转移患者,能有效降低癌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缓解病情,安全性高.

    作者:韩茜;李五生;陈卫东;马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肠炎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及对肠黏膜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肠炎康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通过其对肠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细胞因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症状、肠镜检查并结合活检结肠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UC的60例处于活动期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应用肠炎康,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MS),疗程为8周,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并用随机数字表法从治疗组中随机抽取10例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病变肠道黏膜中IL2、IL-6、TNF-α表达的变化.对以上观察及检查、检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并均采用积分综合计量,应用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炎康治疗组与美沙拉嗪(MS)对照组,在总有效率上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肠炎康组与MS组疗效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的结果提示:按照治疗后-治疗前的负秩输出,P均<0.05,说明IL-2、IL-6及TNF-α表达水平在应用肠炎康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炎康治疗有效,与MS疗效相似,且从细胞因子机制角度得出,肠炎康可较好的抑制肠黏膜促炎细胞因子表达,而发挥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作者:王利平;高文艳;林一帆;于丽;王长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黄帝内经》的”神本论”研究

    《内经》自问世2500余年来,大多认同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形神合一和藏象经络学说.再次认真研读后提出:《内经》的核心思想应是“神本论”.全经共提“神”字达176次,养生先养神,诊病先察神,治病先治神.“上守神,粗守形”,“神舍于心”,使心成为五藏之大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结论:西方医学治局部微观的细胞的病,传统中医药学治整体的宏观的证,匡调元体质病理学调治个性化的人,此“神本论”兼调每个人的“心神”(Spirit).

    作者:匡调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四象脾土四时六气和五脏的理论渊源及其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的意义

    基于易经河洛象数理论及内经对脾土的“中央”之用、四时主事时间(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四时生四脏”的认识,在李东垣《脾胃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所构架的“以脾胃为枢的天-地-人”诊治模式启发下,构建了四象脾土模型并提出“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认为借天地枢机之力以调人体之枢机,即“以枢调枢”能使脏腑气机通调,由此疾病虽成于枢机也可止于枢机.同时,基于中医“藏象”、“时补”理论提出四象脾土“以象补藏”及时补防治观(包括:一年四季月末一十八日脾主令之时“以枢调枢”、一日之丑辰未戌时脾土的欲解及欲剧时的“以时调衡”),对“四象脾土四时六气以枢调枢和五脏”这一观点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的意义进行阐释.

    作者:谢胜;刘园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β-内啡肽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血清中β-内啡肽(EP)、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分组方法及给药方式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将成年健康SD大鼠36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8.29±7.60)g,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模型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等效剂量,7.46 g/(kg·d)],以上每组12只.预防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6d后造模用药.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其耳红、甩头或挠头、爬笼出现时间、次数及持续时间等行为学指标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EP、CGRP、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β-EP含量较正常组下降(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CGRP和NO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能抑制上述改变(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调节机体CGRP、NO、EP的释放有关.

    作者:李婧辉;徐鸿雁;周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藏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与机理探析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藏药用药规律、疗效机理、有效率等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病的藏医临床和科研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通过CNKI、VIP、Wanfang Med Online等国内权威学术数据库相关文章的搜索,对藏药复方的主客观疗效指标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施用16种藏药复方治疗6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现佳胃镜有效率达86%,佳病理活检有效率达86.6%,佳症状有效卒97.1%,其中,使用频次多的是十五味黑药散、十味黑冰片散两种复方.结论:藏药复方在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作者:仁青东主;华青措;斗周才让;尕藏多吉;多杰措;周加太;张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地菍口服液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观察地菍口服液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干扰素-γ(IFN-y)的影响.方法:取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地菍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以隔日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进行造模.造模第8天开始给药,每日1次,连续14 d后处死小鼠,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骨髓巨核细胞数量、IL-4及IFN-γ水平.结果:①地菍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出血时间及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地菍口服液高剂量组凝血时间低于模型组(P<0.05),但中、低剂量与模型组间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地菍口服液高、中剂量组血小板计数高于低剂量组(P<0.05).②模型组IL-4、IFN-γ及IFN-γ/IL-4比值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IFN-γ及IFN-γ/IL-4值升高为主(P<0.05);地菍口服液高剂量组IL-4、IFN-γ水平及IFN-γ/IL-4值低于模型组(P<0.05),而中、低剂量组仅IFN-γ水平及IFN-γ/IL-4值低于模型组(P<0.05);地菍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IL-4、IFN-γ及IFN-γ/IL-4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菍口服液对于提升ITP小鼠血小板计数及改善出血症状有较好疗效,增加剂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通过降低ITP小鼠INF-γ水平及IFN-y/IL-4比值,使Th1/Th2细胞恢复平衡,可能是其起效的机制之一.

    作者:曾荣香;李宏良;陈丽;雷凯君;侯思捷;黄泳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结合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证型、体质类型、发病年龄等因素探讨了脂肪肝发病过程中的中医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多与嗜食肥甘厚味、好逸恶劳、情志不遂、先天禀赋、它病失治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肝郁脾虚、肾气不足、痰浊瘀血留而不去,引发本病.探讨和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中医病机的几个方面,主要病因是肥甘厚味进食过多而运动锻炼不足,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痰浊内蕴.

    作者:许勇;陶颖;苟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内外合治研究进展

    目的:为中医药更好地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近年来中医药内外合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中医药内外合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缺乏基础实验研究,且对疾病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今后应加强证候规范化研究,运用现代药理知识,探寻内外合治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途径和作用靶点的研究机制,使中医药内外合治更好地用于强直性脊柱炎.

    作者:黄旦;刘健;宋倩;周巧;郭锦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结合认知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家庭成员的抑郁情绪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结合认知疗法在治疗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抑郁情绪的时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确切诊断为自闭症的患儿分为中医结合疗法以及认知疗法两个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恢复情况以及家庭成员抑郁缓解程度.结果:应用认知疗法以及中医结合治疗的患儿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单纯认知疗法治疗的患儿,家庭成员的抑郁情况也较另外一组有所好转.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的自闭症的效果好,家庭的抑郁情况也有明显改善,可以作为临床干预方式.

    作者:赵阳;谷学静;李秀玲;苑杰;韩林;冯小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祖师麻总香豆素缓释片的处方设计及体外释药特征研究

    目的:确定祖师麻总香豆素缓释片的处方,并评价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4M)为骨架材料,乳糖为填充剂,在处方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选择对缓释片释放行为影响较大的2个处方因素—HPMC用量和乳糖用量,以累积释放度为指标,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评价释药特征.结果:优处方组成为祖师麻总香豆素200 mg,HPMCK4M为80 mg,乳糖60 mg,MCC60 mg;其在2、6、12 h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均值分别为31.41%、60.85%、81.56%,满足缓释片释放要求;缓释片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双重机制.结论:本方法制备的祖师麻总香豆素缓释片工艺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作者:封玲;王丽丽;石森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中医肾藏精理论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再生修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干细胞治疗是目前脏器损伤后,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属成体干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拟以近期“从肾论治”法诱导BMSCs多向分化的科研成果为依据,探讨肾藏精理论与BMSCs定向分化之联系,希冀为中医药与BMSCs相结合早日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作者:陈立;王小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二至丸不同时相对损伤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索二至丸不同时相对损伤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0只Wistar大鼠随机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二至丸预防组、二至丸治疗组、雷帕霉素组.除正常组建立肝部分切除术(partial hepatectomy,PHx)模型外,其余各组灌胃给予2-乙酰氨基芴(2-acetylaminofluorene,2AAF)灌胃7d,同时二至丸预防组预防性给药7d,第8天行肝部分切除术建立损伤后肝细胞再生抑制复合模型(PHx+2AAF),术后6h、12 h、24h、3d后处死,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术后24h再行预防性给药组及治疗性给药3d.采用流式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及Caspase-3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预防组及治疗组大鼠肝细胞早期凋亡、晚期凋亡水平明显降低(P <0.05或P<0.01),且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二至丸不同时相预防性及治疗性给药可显著抑制损伤后肝细胞再生障碍大鼠肝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并降低Caspase-3表达,提示二至丸有效保护肝脏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实现的.

    作者:王馨;赵海梅;邹勇;徐荣;岳海洋;周步高;左铮云;刘端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