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刀微创技术在颌下腺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胡建道;曹澄;孙红村;邱小文

关键词:超声刀, 颌下腺疾病, 切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刀微创技术在颌下腺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颌下腺良性病变患者43例.用超声刀微创技术行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颌下腺切除术23例为超声刀组,同期传统手术21例(以结扎和缝扎为主要止血方式)为对照组.在同等条件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超声刀组比传统手术组手术短(t=12.04,P=0.000)、术中出血量少(t=13.54,P=0.000)、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1,P=0.271);术后NRS评分轻(t=3.713,P=0.000),术后超声刀组及传统组各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下颌缘支麻痹,口角歪斜,术后5天出院时面神经麻痹已基本恢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超声刀微创技术行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颌下腺切除术方便、安全,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与传统电刀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后直接前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改良后直接前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直接前侧微创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直接前侧微创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对患者的股外侧皮神经功能进行评判;1年后对髋关节的功能进行评判.采用双侧皮节刺激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和Harris评分法为评判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神经传导速度相对于对照组的快,且动作电位峰值稍高、潜伏期相对更短.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判优秀率相当.结论 改良后直接前侧微创入路在术中可以有效的防止股外侧皮神经的受损.

    作者:张远;严卫锋;张玉良;王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MSCT在膝关节外伤后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适合膝关节外伤后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方法连续选入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外伤疑似胫骨近端骨折患者69例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1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9.2±8.8)岁.中位数39岁.均接受MRI,MDCT和DR 3种检查方式,通过对比各种检查方式的检验效能以及MRI和MDCT之间一致性.结果 经检查,所有患者DR片上未见异常;有46例患者经MDCT检查后可以诊断为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MDC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14.3%、特异度为100%,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0.099;49例患者经MRI检查后可以诊断为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MRI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1.000.两种诊断方式一致性检验Kappa=1.000.结论 对于膝关节外伤后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DR片不能做出诊断,MRI检查和MDCT比较差异不大,但考虑到经济性和节约时间,MDCT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冬冬;白莉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其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实施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根据其罗哌卡因的浓度进行分组.其中A组浓度为0.250%,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0%,每组罗哌卡因的总容量均为30ml.神经阻滞后对其臂丛神经阻滞的结果 进行观察分析.结果A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老年患者,其镇痛维持时间明显短于B组、C组(P<0.05).B组、C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相比,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老年患者之间的麻醉效果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接受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在0.375%以上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其中浓度为0.375%不仅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保证,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向智勇;杨凤兰;金从参;金立耸;卢永坚;胡加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盲肠、阑尾化脓性炎致成人肠套叠1例

    目的 提高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治认识.方法 对1例盲肠、阑尾化脓性炎引起成人肠套叠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盲肠、阑尾化脓性炎引起成人肠套叠在临床上罕见,手术获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成人肠套叠多继发于恶性疾病,本文1例为炎性病变,说明成人肠套叠病因的多样性,其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池峰;江良县;董米连;毕铁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病房创伤后感染并发脓毒症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创伤后感染并发脓毒症的临床因素.方法 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14例创伤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并发脓毒症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并发组(n=84)和未并发组(n=3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损伤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休克、入ICU1天内液入量、输血、中心置管、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伤口污染程度、ISS评分、NISS评分、SOFA评分、系统功能障碍个数、具体功能障碍系统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重症监护病房创伤后感染并发症脓毒的临床因素包括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入院时SOFA评分、系统功能障碍个数(P<0.05).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创伤后感染并发脓毒症的临床因素包括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入院时SOFA评分、系统功能障碍个数.

    作者:余姚凤;张立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对比

    目的 探究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给予T1WI、T2WI、STIR以及DWI序列实施MRI检查,对不同序列诊断脊柱损伤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经过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STIR显示损伤椎体内片状高信号135枚;T1WI显示有102枚椎体内条状、 片状低信号;T2WI显示有97枚为椎体内条状、片状高信号;DWI显示有78枚为椎体内片状高信号、34枚条状高信号以及37枚等信号;37例患者存在脊髓损伤,其中颈段22处,胸段7处,圆锥8处;椎体骨折ADC值显著高于正常椎体,脊髓损伤ADC值显著低于正常脊髓(P<0.05),统计学有意义;STIR序列诊断椎体骨折显著优于T1WI、T2WI以及DWI(P<0.05),T2WI、STIR及DWI序列诊断脊髓损伤显著优于T1WI(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诊断急性脊柱损伤可首选STIR扫描序列,DWI可作为辅助序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杨娜;王和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颅脑损伤防治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颅脑损伤防治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126例行气管切开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气管切开时间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情况、感染控制率以及感染控制时间等.结果 两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72%和79.6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和64.4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感染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降低了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感染控制时间.

    作者:叶显文;程林贵;程跃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内翻畸形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患者8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3D打印导板辅助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行常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A、B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测量患者术后14天的股、胫骨机械轴夹角(力线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记录A组患者术前预定及术中实际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及外旋角度、胫骨后倾角度.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明显大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均明显小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股骨远端截骨量、股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角、股骨外旋角、股骨后倾角在手术治疗前定值和术中实际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较常规手术方法优势更为明显,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建孙;赵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对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对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老年骨科患者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B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C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3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即刻及麻醉后30分钟,3组患者的SBP、DBP及HR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C组患者较A组和B组患者SBP、DBP及HR均有显著升高(P<0.05);术后30分钟时,与A组相比,B组及C组血浆中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C组含量低;术后6小时,与A组患者相比,B组及C组患者的MMSE显著增加(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能够减轻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董芸;应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兔创伤性肠破裂早期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WBC对创伤性肠破裂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40只健康雄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盲肠穿破组、盲肠横断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麻醉后无菌条件下手术制作盲肠穿破(直径0.5 cm)组10只,盲肠横断组10只;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各10只,制模后禁食,自由饮水.制模前、制模后1、3、6、8、12小时采集兔耳静脉血2ml,其中1ml血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WBC计数,其余血放-70℃冷藏待检,用Elisa法统一检测血清PCT、CRP水平.结果 ①盲肠穿破组、盲肠横断组在制模后血清PCT、CRP和外周血WBC计数值逐渐升高,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CT、CRP、WBC值未见明显升高;②盲肠穿破组在制模后PCT、CRP、WBC值升高幅度较低,与盲肠横断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盲肠横断组于制模后6、12小时PCT值较CRP、WBC值上升速度快;③盲肠穿破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兔全部存活,而盲肠横断组兔于24小时内全部死亡.结论 PCT联合CRP、WBC对兔盲肠外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反应出盲肠损伤与腹膜炎的严重程度,并且PCT在盲肠横断组中敏感性要优于其余指标.

    作者:高胜特;朱维星;郑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不同术式的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出血内镜手术治疗的氧化应激状况、 炎症改善及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6例患者给予内镜下经额中回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氧化应激指标、炎症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7%)与对照组(72.2%)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丙二醛(MDA)、(SOD)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DA、AOP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IL-6及TNF-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IL-6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6%)与对照组(27.7%)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经额中回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对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氧化应激状况,降低炎症指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伟军;聂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直肠癌术前分期应用高分辨率MRI技术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MRI)技术对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93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诊断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6人,采用CT扫描分析诊断方式;实验组47人,采用MRI扫描及后处理分析诊断方式.对比两者的诊断性指标,以及在直肠癌各期的诊断准确度.结果 对比两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这3项诊断性能指标,实验组检查的敏感性为89.36%,准确性为93.62%,对照组的敏感性为60.87%,准确性为67.39%,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直肠癌各期诊断准确率,实验组总准确率高达91.5%,而对照组仅为65.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对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的诊断效果相较CT扫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直肠癌各期的诊断准确率都明显高于其他诊断方法,建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张洪彬;张静;孟爽;张矗阁;朱渊东;范新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内瘘修复术对血透后期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治疗后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内瘘修复术对血透后期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肾内科收治的后期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或者失去功能者15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剥离组70例,行剥离静脉内膜增生物内瘘修复术治疗,重建组88例,行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对158例患者均完全进行随访,随访间隔时间为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内瘘通畅情况.结果 本研究对158例患者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或者失去功能的患者逐渐增多,在完全随访时,剥离组功能异常者7例,失去功能者12例,重建组功能异常者9例,失去功能者14例,剥离组功能正常比例与重建组无明显差异(P>0.05);剥离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内瘘通畅率与重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剥离静脉内膜增生物内瘘重建术在减少损伤血管资源的同时,保证了较好的远期内瘘通畅率,增加了内瘘的应用时间,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黄丽丹;苏震;朱欢杨;徐皖东;单亦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Nesfatin-1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Nesfatin-1浓度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esfatin1、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统计分析血浆Nesfatin-1浓度与伤情程度、上述炎症指标血浆浓度、30天死亡、6个月死亡和6个月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关系.结果 脑外伤患者血浆Nesfatin-1、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血浆Nesfatin-1浓度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上述炎症指标血浆浓度显著相关性(均P<0.01).血浆Nesfatin-1是脑外伤患者30天死亡、6个月死亡和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血浆Nes-fatin-1浓度对上述预后不良因子的预测价值超过血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均P>0.05),但相似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P<0.05).结论 Nesfatin-1参与脑外伤后炎症反应,其升高的水平与脑外伤严重度及预后显著相关.

    作者:过宓;吕庆伟;张浛;杨松斌;沈良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URL、MPCNL、RLU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创伤程度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输尿管镜碎石术(URL)、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PCNL)、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RLU)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创伤程度.方法 从本院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份期间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其中的13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医院的差异,将其分为三组.45例为URL组,44例为RLU组,44例为MPCNL组.对患者治疗后的创伤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URL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洁净率小于MPCNL组和RLU组;MPCNL组患者的炎症因子和血清疼痛介质含量高于URL组和RLU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过程中,从创伤程度和效率方面来看,RLU为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毛云锋;洪钟亮;徐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研究及对肝功能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囊结石过程中的临床疗效与对肝功能、 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本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就诊的146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机体应激反应指标.结果 予以两种处理方案后,术后,观察组患者的DBIL、TBIL、AST、ALT水平上升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RP、肾上腺素、BG、TNF-a水平上升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法效果良好,切口小,安全性高,有益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作者:张英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35例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泪膜功能情况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翼状胬肉后泪膜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翼状胬肉伴有糖尿病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单纯组35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联合组35例,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观察记录并比较单纯组、联合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手术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情况以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 单纯组、联合组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0.3、0.4~0.8、>0.8的裸眼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而各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2个月裸眼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单纯组、联合组手术治疗前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指标、泪膜破坏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组术后12个月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指标、泪膜破坏时间明显小于联合组患者(P<0.05);组内比较,联合组术后12个月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指标、泪膜破坏时间明显高于手术治疗前(P<0.05),而单纯组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2个月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指标、泪膜破坏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组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5.83±1.06)天,联合组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4.21±0.89)天,联合组伤口愈合时间少于单纯组(P<0.05),术后单纯组有5例患者复发,联合组无患者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更佳,且联合手术对恢复病人泪膜功能作用更好,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陈志丽;余亚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腰椎骨质增生MRI信号特点与CT结构特点比较的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腰椎骨质增生MRI信号类型和CT结构特点间的特点,探讨腰椎骨质增生的检查方案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腰椎MRI并同时行CT检查的26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CT的结构特点和MRI的信号特点,记录腰椎骨质增生形成情况、骨质增生MRI信号类型和CT表现,记录结果 ,并且进行统计学方法的分析.结果260例受检者的1300个椎体中,331个椎体在影像学图像上有肉眼可见的骨质增生形成,其MRI信号Ⅰ型24个(7.72%)、Ⅱ型43个(13.83%)、Ⅲ型91个(29.26%)和Ⅳ型153个(49.19%);CT骨质增生结构特点A型41个(13.18%)、B型101个(32.48%)和C型169个(54.34%);A型骨质增生MRI信号几乎全为Ⅱ型,其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一致性较好(kappa=0.92),B、C型骨质增生MRI信号多为Ⅳ型,其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一致性中度(kappa=0.56).结论 腰椎骨质增生的同一患者的MRI信号类型和CT结构特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选择检查方案的时候,应该结合两种方案的关联性来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

    作者:伊建勇;倪文彬;应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DFI定位下游离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目的 探索彩色多普勒血管成像技术(CDFI)定位下游离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自2014年3至2016年12月应用游离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11例,皮瓣面积6.0cm×9.0cm至9.0cm×22.0cm,5例以膝降动脉主干为蒂,6例以肌皮穿支为蒂.结果 1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结论 CDFI定位下膝降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恒定,血管口径大小适中,皮瓣质地厚薄适中,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较适用的方法.

    作者:姜磊;黄显军;鲍晶晶;周海波;郭征东;盛春华;柳晨希;王晓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传统开放性手术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传统开放性手术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7月到2017年7月间在本院就诊的23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相关症状,手术前后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大尿流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出血量和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长、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前列腺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临床相关症状,降低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前列腺症状和尿道狭窄以及并发症情况,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童军福;吕敏;李智尚;陈文军;林杨飞;周方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