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PRN的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

沈丽芳;吴伯乐;胡夏云

关键词:1+PRN,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1+PRN的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85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确诊为继发于AMD或者高度近视并且接收单一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在治疗后1天、7天、1年内每个月的BCVA(佳矫正视力)、CRT(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以及1年之后眼部地图装萎缩进展.结果 在患者治疗之后,不同时间点AMD与高度近视患者佳矫正视力,相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1周~3月期间视力提升为显著,在治疗后3月~1年基本趋于平稳.CRT的治疗改善情况与BCVA一样,在随访观察1年会后,所有的患者患眼相较健眼中地图状萎缩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随访过程中,有9眼发生结膜下出血情况、轻度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有1例,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AMD及高度近视黄斑CNV患者,行1+PRN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疗效,并且能够在治疗中及治疗后保证患者的安全可操作性,注射次数较少就不会对患者地图状萎缩造成较大影响,可以在当前临床中推广使用.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对策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对策.方法 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400例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形成组(n=30)和未形成组(n=370)两组,对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骨折类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P<0.05),不包括性别(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骨折部位、糖尿病(P<0.05),不包括高血压冠心病(P>0.05).结论 影响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骨折部位、糖尿病,临床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从而将患者的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到低限度.

    作者:叶秋杰;沈海良;董建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在学龄前小儿斜弱视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在学龄前小儿斜弱视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弱斜视患儿,随机分为M组(n=30)、S组(n=30)及MS组(n=40).M组给予咪唑安定治疗,S组进行动画视听教育,SM组进行视听术前教育,并给予咪唑安定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儿术前访视(T1)、处理后5分钟(T2)及静脉穿刺麻醉诱导时(T3),3个时间点的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评分、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评分、围术期生命体指标.结果 诱导后,3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5);且MS组患者HR、SBP、DBP显著低于M、S组(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mYPAS评分逐渐降低,组内,T2与T3时刻的mYPAS评分显著低于T1时刻(P<0.05),且T3时刻患者mYPAS评分显著低于T2时刻(P<0.05);组间,MS组在T1、T2、T3时刻的mYPAS评分均显著低于M、S组(P<0.05).MS组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苏醒躁动及术后行为量表(PHBQ)评分显著低于M、S组(P<0.05).MS(2.50%)组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M(20.00%)、S组(23.33%)(P<0.05).结论 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可以显著降低患儿的躁动,减低患者的焦虑,是理想的麻醉诱导方法.

    作者:姜婉娜;姜爱芬;金约西;叶文炼;吴温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5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分析

    目的 探究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临床特点及具体的治疗措施.方法 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5例)与对照组(n=25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方法;研究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实施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0%,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视力水平恢复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由于外伤引起的创伤性或突发性疾病导致发生出血,并使得患者出现黄斑孔、青光眼、视网膜出血等一系列的合并症.结论 根据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实施临床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出血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傅优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血清NSE、HMGB1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经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前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HCH患者80例,依据治疗疗效分为无效组(n=10例)和有效组(n=70例),检测两组血清NSE、HMGB1水平.结果 两组术后血清NSE、HMGB1水平和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无效组血清NSE、HMGB1水平和血肿量、NIHSS评分下降值明显低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SE、HMGB1下降值均与血肿量、NIHSS评分下降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HCH患者经微创穿刺引流术术后血清NSE、HMGB1水平变化与其病情转归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林丹江;郑伟明;朱聪颖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根治性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HCCA患者111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姑息性手术组36例、根治性手术组42例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组33例,对比三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姑息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56%,PT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48%,根治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86%、35.71%、0;姑息性手术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为69.44%、11.11%、0;PTCD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为21.21%、0、0,根治性手术组1年、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和PTCD组(P<0.05).结论 根治性手术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可作为HCCA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徐刚;陆可;潘万能;张清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胆道结石的患者共计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选取58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30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同时比较术前和术后两组相应肝功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平均住院日及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比较,观察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肝功情况,各项指标两组在术前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两组均少见.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组与传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安全性高、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达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的同时,又保持了肝胆系统的完整性及胆囊正常的生理功能.

    作者:章光锋;陈建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

    目的 调查本院所在城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该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200名发生生殖道感染的育龄妇女,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00名感染者纳入分析,感染病原体以细菌性感染所占比例高占到40.05%,其次是念珠菌感染占到26.50%,滴虫感染占16.50%,支原体感染占9.50%,其他病原体占到7.00%.夏秋季患者发病率高,明显高于其他两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岁以下年轻女性、学历较低人群、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更易发生生殖道感染.结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病原体以单纯细菌感染,念珠菌阴道炎感染,滴虫感染为主;35岁以下年轻女性、学历较低人群、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更易发生生殖道感染,且感染易发于夏秋两季.

    作者:王丽雅;张玉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巩膜扣带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与对照组(76.6%)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对数视力(LogMAR)、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厚度(CFT)及黄斑区平均厚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与对照组(16.7%)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及平均厚度,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涛;王彦;章征;池其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产妇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产妇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产妇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合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干预,复合组此基础上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程、疼痛、运动神经阻滞、分娩结局、血皮质醇(COR).结果 复合组第一产程(T1)、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T2)、第三产程(T3)、改良Bromage阻滞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方面,对照组T1、T2、T3时明显高于T0时,复合组T1、T2、T3时明显低于T0时,复合组T1、T2、T3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分娩后母血和脐静脉血CO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改善产妇的镇痛效果及母婴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T1及剖宫产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卢伟良;钱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62例手术临床治疗经验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6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诊疗状况,包括20例单纯型、17例分泌型和25例感染型患者,对62例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行术前准备后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随访1~2年,对术后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随访1~2年患者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例单纯型和17例分泌型患者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37例无感染型患者创面愈合率100.00%,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病例.10例感染型患者术前临床感染症状消失,术后9例创面愈合良好,1例创面形成血肿,切口裂开.15例术前感染型患者,11例创面愈合良好,4例切口裂开.25例感染型患者创面愈合率80.00%,术后随访1~2年,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12.00%.感染型与无感染型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P=0.005),预后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66,P=0.031).结论 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均能够有效治疗病症,感染型患者术前准备能够帮助部分患者感染症状消失,分泌型和单纯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手术治疗疗效更显著,预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郑海明;刘利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于母婴的影响

    目的 探讨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12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镇痛开始的时间分为潜伏组和活跃组,各60例.潜伏组于宫口扩张0.5~3.0cm的时候进行分娩镇痛,活跃组于宫口扩张超过3.0cm的时候进行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VAS评分、血浆皮质醇浓度、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长度以及剖宫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血浆皮质醇浓度、脐带血浆罗哌卡因浓度和出生后的Apgar评分.结果 ①两组产妇在开始镇痛前时刻、宫口扩张7~8cm时候与宫口扩张10cm时候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产妇在开始镇痛前时刻、胎儿娩出的时候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脐带血浆的皮质醇浓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新生儿脐带血浆中游离的罗哌卡因浓度均低于其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游离阈值.④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剖宫产率和催产素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婴儿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的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活跃期分娩镇痛一样,潜伏期分娩镇痛并未增加母婴风险,说明采用潜伏期分娩镇痛也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淑雨;王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后路及肋缘下腹横平面阻滞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后路与肋缘下腹横平面阻滞对开腹胃癌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方法 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42例胃癌病患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实施肋缘下给予病患进行腹横平面阻滞,而对照组给予病患实施后路腹横平面阻滞.实施两种镇痛方法后,以两组病患在手术完成后的2,6,12以及24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24小时内的第1次按压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来比较镇痛效果.结果 手术完成后,观察组的静息和运动痛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CIA的按压时间较对照组晚,按压次数较少,且不良事件产生率也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病患实施肋缘下腹横平面阻滞能够有效的减轻病患手术结束后的疼痛,作用范围较大,是一种较好的镇痛方法,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放射诊断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分析

    目的 研究放射诊断方式在诊断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仅使用X线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X线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X线和CT诊断联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X线和CT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 CT诊断方式在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诊断方面的检出率方面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个月内的痊愈率为88.33%,两个月内的痊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1个月内的痊愈率为71.67%,两个月内的痊愈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在1个月内的痊愈率和两个月内的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CT诊断方式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效果,CT诊断能够发现X线诊断发现不了的一些问题,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作者:吕扬状;余剑峰;徐祖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8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其中腹腔镜组40例行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组40例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7.84±11.52分钟,与开放组的49.21±13.62分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疼痛评分分别为7.27±2.73天和3.35±1.63和,高于开放组的3.35±1.63天和1.76±0.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各比较,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相对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建军;林仙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分析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外生型CSP患者5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观察并对比两组β-HCG情况、术后排气和下床时间,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生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均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腹腔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何俊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280例皮肤或轮匝肌松弛型、下眼睑膨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两种手术方法治疗280例皮肤及轮匝肌松弛型眼睑袋装膨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皮肤及轮匝肌松弛型下眼睑膨出患者280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A组140例,行肌皮瓣法睑袋成形术加中面部提升法进行治疗,B组140例,行单纯肌皮瓣法睑袋成形式术治疗.于术后半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满意率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术后半年A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满意率均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l.05),术后半年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面部提升法、改良肌皮瓣睑袋成形术联合治疗中老年患者的皮肤轮匝肌松弛型下睑膨出的临床效果显著,符合术后患者的美观要求,患者满意率较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照文;蔡东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非创伤性指标关系分析

    目的 分析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非创伤性指标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的关系、肝穿病理分期和超声检查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S0期3例,S1期15例,S2期17例,S3期18例,S4期7例,分别占总数的5.0%、25.0%、28.3%、30.0%、11.7%.随着肝穿病理分期的提升,患者的血清HA、LN、PCⅢ、PCⅣ水平均逐渐提升(P<0.05),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HA、LN、PCⅢ、PCⅣ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肝穿病理分期的提升,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长径均逐渐延长(P<0.05),门静脉大流速逐渐降低(P<0.05),肝穿病理分期和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长径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和门静脉大流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穿病理分期和血清学指标、超声检查等非创伤性指标显著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作者:谢洪华;吴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1+PRN的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分析1+PRN的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85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确诊为继发于AMD或者高度近视并且接收单一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在治疗后1天、7天、1年内每个月的BCVA(佳矫正视力)、CRT(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以及1年之后眼部地图装萎缩进展.结果 在患者治疗之后,不同时间点AMD与高度近视患者佳矫正视力,相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1周~3月期间视力提升为显著,在治疗后3月~1年基本趋于平稳.CRT的治疗改善情况与BCVA一样,在随访观察1年会后,所有的患者患眼相较健眼中地图状萎缩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随访过程中,有9眼发生结膜下出血情况、轻度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有1例,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AMD及高度近视黄斑CNV患者,行1+PRN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疗效,并且能够在治疗中及治疗后保证患者的安全可操作性,注射次数较少就不会对患者地图状萎缩造成较大影响,可以在当前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沈丽芳;吴伯乐;胡夏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于患者入院时采集其静脉血液检查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记录患者入院时GCS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采用GO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12例患者中,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者为8.93%.中重度颅脑外伤发生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为血小板减少、GCS评分、FIB下降、PT时间延长和D-二聚体升高及DIC评分≥5分,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D-二聚体升高和血小板减少、PT时间延长及DIC评分≥5分为高危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和血小板计数减少、APTT延长、PT时间延长及D-二聚体升高、FIB下降、DIC评分≥5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GCS评分≤5分和D-二聚体升高、PT时间延长、FIB下降及DIC评分≥5分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性预测因素,P<0.05.结论 临床医师及时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可予以重视.

    作者:舒俊斌;周永刚;童建峰;张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七氟烷持续吸入麻醉对136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观察

    目的 分析持续吸入七氟烷进行麻醉对肺癌根治手术后病人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36例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通过静脉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实验组:患者通过持续吸入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2小时、2天、4天、6天、8天、10天的智力精神状态(MMSE量表),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和正常交流所需的时间多少;并观察两组病人出现智力障碍、情绪异常等不良反应的数量差异.结果 术后每个时段的实验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正常交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例数都少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肺癌根治术中对患者采取持续吸入七氟烷的麻醉方法对其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利于患者认知能力的恢复,安全性更高.

    作者:陈晓贞;朱伟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