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王彦;章征;池其洪
目的 针对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探究增强CT及超声造影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46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行超声造影技术和增强CT诊断方式,针对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诊断准确率上,超声造影技术为95.65%(44/46),而增强CT为97.82%(45/46),稍高于超声造影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级准确率上,超声造影技术为93.48%,增强CT为96.65%,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分级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增强CT和超声造影在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梁宇;吕燕;闫景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T)及鼻骨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孕早期产检的8012例单次妊娠的孕妇,采用多普勒彩超进行NT及鼻骨检测,观察胎儿鼻骨缺失及颈项透明层增厚的情况,此外,孕早期检测结果与孕晚期胎儿畸形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12例孕妇中,孕早期检查检出40例胎儿畸形,阳性率为0.499%,40例孕妇均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检查中,鼻骨正常7921例,其中包括7例染色体异常和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0.14%;鼻骨缺失例,其中包括8例染色体异常和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16.49%,显著高于鼻骨正常患者,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检查中,鼻骨正常7921例,其中包括7例染色体异常和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0.14%;鼻骨缺失例,其中包括8例染色体异常和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16.49%,显著高于鼻骨正常患者,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早期胎儿NT及鼻骨超声具有较高的胎儿畸形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傅敏;叶芳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放射诊断方式在诊断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仅使用X线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X线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X线和CT诊断联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X线和CT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 CT诊断方式在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诊断方面的检出率方面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个月内的痊愈率为88.33%,两个月内的痊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1个月内的痊愈率为71.67%,两个月内的痊愈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在1个月内的痊愈率和两个月内的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CT诊断方式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效果,CT诊断能够发现X线诊断发现不了的一些问题,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作者:吕扬状;余剑峰;徐祖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75岁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入住院的75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onⅡ~Ⅳ型)70例,均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较全髋关节置换短(约60分钟),术中出血少(约100~200ml),愈合时间3~4周.7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术中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3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2%.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时间短、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的优点.
作者:刘国宝;费红良;王金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于患者入院时采集其静脉血液检查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记录患者入院时GCS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采用GO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12例患者中,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者为8.93%.中重度颅脑外伤发生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为血小板减少、GCS评分、FIB下降、PT时间延长和D-二聚体升高及DIC评分≥5分,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D-二聚体升高和血小板减少、PT时间延长及DIC评分≥5分为高危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和血小板计数减少、APTT延长、PT时间延长及D-二聚体升高、FIB下降、DIC评分≥5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GCS评分≤5分和D-二聚体升高、PT时间延长、FIB下降及DIC评分≥5分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性预测因素,P<0.05.结论 临床医师及时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可予以重视.
作者:舒俊斌;周永刚;童建峰;张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减压手术治疗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非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及手术情况.结果 术后3天、6个月,两组影像学指标、ODI、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术后3天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ODI指数、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减压手术可明显提高椎管内占位1/3~1/2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邵斌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严重胸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实施呼吸道监护的意义,为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等发生提供保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72例严重胸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均行气管切开术,总结患者术后进行呼吸道监护经验,提出有效管理措施.结果 通过积极治疗和呼吸道监护,加强呼吸道管理,72例患者中,2例因严重失血休克而死亡,70例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 严重胸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实施呼吸道监护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因此需积极加强呼吸道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方秀华;黄小红;宣娟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在多发伤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在基层医院对1例68岁的多发伤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运用损伤控制理念进行救治,并观察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 运用损伤控制理念,稳定患者机体后多次施行手术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对多发伤患者酌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有效降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作者:陆兴焕;裘车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应激状况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10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诊疗及麻醉情况.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取静吸复合全麻、麻醉诱导,对照组采取静脉泵注射生理盐水进行麻醉,观察组采取静脉泵注射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前15分钟(T0)、插管后5分钟(T1)、术毕(T2)以及术后24小时(T3)的应激状况[Cor(皮质醇)、NE(肾上腺素)],麻醉后的苏醒质量(躁动评分、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0时的Cor、NE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时的Cor、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进行麻醉对患者的应激状况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作者:王娇君;王利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1在不同程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住院治疗的134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组,轻型颅脑损伤组(A组)41例,中型颅脑损伤组(B组)51例,重型颅脑损伤组(C组)42例,并设正常对照组(D组)3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组血清膜联蛋白A1水平.结果4组血清膜联蛋白A1水平分别为:A组1.865±0.233ng/ml,B组1.326±0.419ng/ml,C组0.556±0.184ng/ml,D组2.061±0.316ng/ml.A组、B组和C组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1水平均低于D组,C组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1水平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1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膜联蛋白A1水平可能与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脑损伤程度相关,检测血清膜联蛋白 A1水平有助于评估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指导治疗.
作者:刘飞飞;韩丽君;李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影响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对策.方法 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400例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形成组(n=30)和未形成组(n=370)两组,对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骨折类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P<0.05),不包括性别(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骨折部位、糖尿病(P<0.05),不包括高血压冠心病(P>0.05).结论 影响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骨折部位、糖尿病,临床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从而将患者的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到低限度.
作者:叶秋杰;沈海良;董建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25GⅡ型腰椎穿刺针腰麻和传统麻醉方法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依据麻醉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25GⅡ型腰椎穿刺针腰麻组(n=30)和传统麻醉方法组(n=30)两组,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宫颈松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GⅡ型腰椎穿刺针腰麻组患者T2时的HR显著低于T0时(P<0.05),传统麻醉方法组患者T1时的HR、MAP、SpO2均显著低于T0时(P<0.05);T1时25GⅡ型腰椎穿刺针腰麻组患者的HR显著高于传统麻醉方法组(P<0.05),T2时显著低于传统麻醉方法组(P<0.05),T1时SpO2显著高于传统麻醉方法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3%(1/30)显著低于传统麻醉方法组86.7%(26/30)(P<0.05),宫颈松弛率73.3%(22/30)显著高于传统麻醉方法组3.3%(1/30)(P<0.05).结论 25GⅡ型腰椎穿刺针腰麻较传统麻醉方法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
作者:刘劼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6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按照年龄不同分组为对照组(40~65岁)与观察组(>65岁),各31例.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计算两组患者心率减速力(DC)和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率为25.81%(8/31),明显低于对照组51.61%(16/31),χ2=4.350,P=0.036;除差值均方根(rMSSD)外,观察组DC及HRV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DC与HRV的rMSSD、SDNN、HF及pNN50呈正相关性,而与HR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有助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通过分析DC可较好的判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从而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洪晔;鲁敏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方法 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查体,并叩诊,同时对患者进行X线、B超、CT肠道检查,然后对其临床疗效、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38/40).恢复时间4~30天,平均(17.7±2.6)天,在恢复时间分布方面,27例≤7天,13例>7天,分别占总数的67.5%、32.5%.肠瘘2例,腹腔广泛粘连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40).复发0例,复发率为0.结论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效果好.
作者:虞春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在学龄前小儿斜弱视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弱斜视患儿,随机分为M组(n=30)、S组(n=30)及MS组(n=40).M组给予咪唑安定治疗,S组进行动画视听教育,SM组进行视听术前教育,并给予咪唑安定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儿术前访视(T1)、处理后5分钟(T2)及静脉穿刺麻醉诱导时(T3),3个时间点的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评分、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评分、围术期生命体指标.结果 诱导后,3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5);且MS组患者HR、SBP、DBP显著低于M、S组(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mYPAS评分逐渐降低,组内,T2与T3时刻的mYPAS评分显著低于T1时刻(P<0.05),且T3时刻患者mYPAS评分显著低于T2时刻(P<0.05);组间,MS组在T1、T2、T3时刻的mYPAS评分均显著低于M、S组(P<0.05).MS组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苏醒躁动及术后行为量表(PHBQ)评分显著低于M、S组(P<0.05).MS(2.50%)组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M(20.00%)、S组(23.33%)(P<0.05).结论 动画视听加小剂量咪唑安定可以显著降低患儿的躁动,减低患者的焦虑,是理想的麻醉诱导方法.
作者:姜婉娜;姜爱芬;金约西;叶文炼;吴温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涡轮机法与锤凿劈冠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96例(137颗牙)就诊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分为研究组(48例,67颗牙)和对照组(48例,70颗牙).对照组采取锤凿劈冠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研究组则采用涡轮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张口受限程度、颊面部肿胀程度、肿胀消退时间、术后3天的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18.65±2.49分钟vs 28.43±4.17分钟,t=16.766,P=0.001),张口受限值较对照组低(1.08±0.14cm vs1.87±0.24cm,t=23.654,P=0.001),颊面部肿胀程度较对照组低(1.27±0.22cm vs 2.02±0.37cm,t=14.493,P=0.001),肿胀消退时间较对照组快(4.50±0.58天vs 6.88±0.75天,t=20.829,P=0.001),术后3天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3.18±0.39 vs 4.45±0.52,t=13.537,P=0.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50%vs 37.50%,χ2=8.000,P=0.005).结论 与锤凿劈冠法相比较,采用涡轮机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各种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金琳韵;应婷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急腹症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60例疑似为外伤性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图像,并总结患者CT表现特征,以手术证实为诊断终结果.结果 60例疑似患者中,与手术结果相比,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5.0%(57/60),57例患者共存在110处脏器损伤,实质脏器损伤100处,空腔脏器损伤10处.腹腔出现血肿者20例(35.1%)、腹水者48例(84.2%).空腔脏器损伤者CT表现:患者损伤处结构紊乱、腔内出现血肿等;实质脏器损伤者CT表现:包膜或边界不光整、损伤处存在混杂密度影像、包膜下血肿或积血、周围筋膜增厚等.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外伤性急腹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但也存在漏诊、误诊情况,因此结合患者外伤原因和临床表现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王智勇;孔振奋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接收的68例拇指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静两点分辨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动静两点分辨觉均有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治疗拇指缺失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感觉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陈少华;刘本全;刘亚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对光感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巩膜扣带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与对照组(76.6%)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对数视力(LogMAR)、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厚度(CFT)及黄斑区平均厚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与对照组(16.7%)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黄斑区中心凹厚度及平均厚度,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涛;王彦;章征;池其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86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手术状况.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观察组采取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5.34%vs 90.69%,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下鼻甲萎缩、鼻泪管损伤、鼻腔粘连的发生率(0.00%、2.32%、4.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7%、13.95%、32.5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手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预后,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作者:范光辉;陈剑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