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肌外和颞肌下颅骨修补术疗效分析

江辉;杨佳宁;徐凡

关键词:颅骨修补, 钛网, 颞肌,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颞肌外与颞肌下两种钛网修补术式行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骨缺损患者共132例,根据患者颞肌厚度分为颞肌外修补组64例和颞肌下修补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颞肌外修补组术中出血量(120.3±31.4)ml,颞肌下修补组术中出血量(135.5±35.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肌外组术中硬膜破损1例,硬膜破损率1.5%,颞肌下组术中硬膜破损2例,硬膜破损率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外观满意度、3个月后局部疼痛及咀嚼受限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颞肌厚度行颞肌外或颞肌下颅骨修补术,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陈旧骨折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陈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38例移位肱骨大结节陈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陈旧肱骨大结骨块滑除+肩袖修补术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镜治疗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陈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利于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作者:汤海军;蔡国荣;许元元;叶恒力;赵九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急性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另选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例为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观察两组急救效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及急诊科抢救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6.13%、6.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38.71%、25.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可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作者:周慧飞;邹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锤凿劈冠法与微创拔牙治疗下颌低位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下颌低位阻生智齿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98例下颌低位阻生智齿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9例,B组49例.A组行微创拔牙治疗,B组采用锤凿劈冠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较B组短,术后1、3、5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14.29%,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与B组20.41%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创拔牙术治疗下颌低位阻生智齿,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严伟一;许翔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择取过去两年(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重症感染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以及ICU治疗时间的不同将所有人员均分至A、B两组,其中,A组均为ICU治疗时间不低于48小时的患者,B组则为ICU治疗时间小于48小时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重症感染患者各临床指标差异.结果 无论是两组重症感染患者的乳酸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情况(MODS)、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还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情况(DIC)等临床指标AB两组不同ICU治疗时间重症感染患者临床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 对于重症感染患者而言,ICU治疗时间同其乳酸水平、MODS评分、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DIC等指标均有着密切的关系,ICU治疗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上述各指标变化,临床上应予重视.

    作者:余娇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注水式肠镜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注水式结肠镜与注气式结肠镜在肠镜检查中的对比研究,探讨注水式结肠镜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门诊肠镜检查患者共300例,其中注水组150例,注气组1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观察指标为肠镜到盲率、压袢率、腹痛评分、到盲时间及息肉检出率.结果 注水组与注气组相比,压袢率低,腹痛评分低,进镜时间长,病变检出率更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到盲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注水式肠镜能减少操作中患者的腹痛,增加病变检出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范玉宝;周鸣钧;章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双球囊扩张辅助引产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双球囊扩张辅助引产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愿自然分娩初产妇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A、B、C 3组(50例/组).A组采用双球囊扩张辅助引产,B组采用欣普贝生辅助引产,C组采用催产素辅助引产.分别观察3组干预及干预后24小时的宫颈Bishop评分、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干预后A、B两组Bishop评分显著性高于C组(均P<0.05).A组孕妇的阴道分娩率显著性高于B、C组(P<0.05);A、B两组第一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均显著性短于C组(均P<0.05);B、C两组产后出血率及子宫过度刺激或子宫强直收缩发生率均显著性高于A组(P<0.05);C组软产道损伤发生率显著性高于A、B两组(均P<0.05);B、C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性高于A组(P<0.05).结论 双球囊扩张辅助引产技术可显著促进宫颈成熟,提高阴道分娩率,并可缩短产程,且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赛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不同术式对Ⅲ-Ⅳ度痔疮的临床疗效及促炎因子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对Ⅲ~Ⅳ度痔疮的临床疗效及促炎因子变化情况.方法 从本院选取447例重度痔疮患者,并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PPH)223例和对照组(外剥内扎术)22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促炎因子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围术期各项指标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分析,在肛周红肿及术后出血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吻合口缩窄及尿潴留方面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促炎因子IL-6、IL-1及TNF-α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0.05),而治疗组患者术后血清促炎因子IL-6、IL-1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PH在治疗重度痔疮患者中优于外剥内扎术.

    作者:陈允;钱峻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Nd:YAG激光联合超声洁刮治疗牙周炎的应用价值

    目的 观察分析Nd:YAG激光联合超声洁刮治疗牙周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到2016年2月间在本院予以牙周炎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超声波洁牙以及龈下刮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Nd:YAG激光疗法.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菌斑指数、菌落数量、龈沟出血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菌斑指数、菌落数量、龈沟出血指数均得到降低,与治疗之前相比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菌斑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与2个半月时,菌落数量明显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半个月与1个月时的龈沟出血指数,明显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d:YAG激光联合超声洁刮治疗牙周炎比单独使用超声洁刮治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有效清除菌斑,清除患者口腔内的有害菌群,调节菌群平衡,保护牙周组织,临床效果更加可靠,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郦芳;王峻;汤刘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单双侧PKP治疗高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高龄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高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行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组22例、双侧椎弓根入路PKP资料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脊柱的Cobb's角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显著好转(手术前后VAS比较,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比双侧组明显缩短(P<0.05),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椎体Cobb's角及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短期的随访中,单侧入路治疗高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双侧相似,单侧PKP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手术风险小等优点,可作为高龄患者的首选术式.

    作者:邵荣学;杨贺杰;陈惠国;乐军;潘浩;周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腹腔镜和开腹切除手术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腹腔镜和开腹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擦用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8.0%,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总数、第一站淋巴结数、第二站淋巴结数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应用于胃癌切除术中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郭渊;卢国春;方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且预进行手术患者15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麻醉诱导前及麻醉维持阶段给予右美托咪定.结果 两组患者T1、T2、T3时点的D(a-jv)O2、CEO2均显著性高于T0时点(t≥2.688,均P<0.05),观察组T1、T2、T3时点的D(a-jv)O2、CEO2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t≥3.733,均P<0.05).两组患者术毕、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两组患者NES、S100β蛋白浓度均显著上升(t≥7.047,均P<0.05),但观察组术毕、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NES、S100β蛋白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444,均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及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773、5.575,均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降低手术过程中的脑氧代谢,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出气管导管时间.

    作者:龚燕;瞿玉莲;朱敬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对右美托咪定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以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接收的60例颅脑肿瘤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患者基于诱导基础,对右美托咪定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完毕后术中对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对照组患者基于诱导基础,给予与观察组等量的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各个时段收缩压、心率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进行观察、记录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手术时间方面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气管插管后5分钟收缩压、心率方面,对照组明显比观察组高(P<0.05);在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方面,观察组气管插管5分钟、瘤体分离时、手术结束时3个阶段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颅脑肿瘤手术中对右美托咪定加以应用,不仅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能够促进患者脑供氧状态的改变,有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沈菊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中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中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使用随机数法将20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异丙酚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后意识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总有效率、手术中的平均动脉压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更高,麻醉后意识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3项指标更低,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见效更快,利于患者术后及时清醒,联合麻醉效果更好,且患者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指标更加稳定.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刘太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TUR-Bt术后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上皮细胞癌TUR-Bt术后不同膀胱灌注化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上皮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TUR-Bt术后分别应用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MMC)和吉西他滨予以膀胱灌注化疗.定期随访12个月.结果 45例患者中肿瘤复发6例:丝裂霉素组复发2例,吉西他滨复发2例,吡柔比星组复发2例.结论 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和吉西他滨作为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对预防TURB-T术后膀胱肿瘤复发具有较好疗效,疗效相似,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雪成;宋利东;张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68例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征患者CT诊断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68例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征患者的CT诊断.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征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膝关节积脂血症关节囊出现了高低不平的面征,均为单侧,左右各侧均为34例,所有的患者均于受伤后1小时至7天内进行的CT检查,观察患者关节内的骨折情况与关节内积脂血征的表现.结果 患者的CT检查显示关节囊内的特征性有单液—液平面和双液—液平面,单液—液平面征上层为低密度的脂肪密度,CT值为-62~-120Hu,下层液面为等密度或者略高密度,CT值为-23~-65Hu.双液—液平面征上层液面脂肪密度,CT值为-74~-114Hu,中层液面为略低密度影,CT值为-15~-49Hu,下层液面为等密度或者略高密度影,CT值为-34~-42Hu;其中合并关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26例、髌骨骨折14例、股骨髁骨折12例,未出现明显骨折的16例.结论 CT诊断能够清楚的显示隐匿性微小的骨折、积脂血征以及合并软组织的损伤等,对患者的关节内积脂征以及关节囊内骨折情况具有较好的的诊断效果,对临床手术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圣敏;祝继青;林嘉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膝关节镜下骨赘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骨赘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单侧骨赘增生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膝关节镜下骨赘清理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去神经化治疗,分别评价患者术前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骨赘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可显著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降低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纲;钱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肱骨大结节骨折术后克氏针游走至骶尾部一例

    目的 分析肱骨大结节骨折术后克氏针游走至骶尾部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方法 报告1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术后克氏针游走至骶尾部病例.结果 本例因肱骨大结节骨折的行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出现骶尾部疼痛,X线提示克氏针游走至骶尾部.结论 肱骨大结节骨折术后克氏针游走至骶尾部,给患者带来再次手术痛苦.应予以重视.

    作者:周孝艇;丁占民;陈天亮;陈冲;沈渊;贺鸣;徐如乐;肖存存;赵晨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去铁敏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影响

    目的 探索去铁敏对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模型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于术后第1、14、28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大鼠后采用HE染色观察侧脑室大小,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侧脑室周围脑组织TGF-β、TNF-α、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侧脑室面积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去铁敏治疗组在14天和28天能够显著改善脑积水.SAH后侧脑室周围脑组织TGF-β在第1天和第28天呈双相增高,TNF-α第1天即增高且持续至第28天,IL-1β没有显著变化.去铁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在第1天显著降低TNF-α的表达,在第28天显著降低TGF-β的表达.结论 去铁敏治疗能降低大鼠SAH后脑积水的发生率,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改善蛛网膜纤维化过程发挥作用.

    作者:康桦;刘璐;匡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大鱼际带蒂皮瓣修复多指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手指多指指端缺损采用大鱼际带蒂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7年8月至2015年6月,本院共收治12例29指指端缺损并伴有肌腱或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示指12指,中指11指,环指6指,2指缺损7例,3指缺损5例,采用了大鱼际带蒂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皮瓣均存活,皮瓣色泽质地接近正常,大鱼际供区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结论 大鱼际带蒂皮瓣是修复多手指指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郑卜真;倪红;李丹;郑有卯;李博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SDT)在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到本院就诊的55例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的不同分为PSDT(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组32例,OT(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组23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中缺氧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PSDT组手术切口长度(15.0±0.7)mm、手术时间(9.6±1.1)分钟、出血量(6.0±1.2)ml、术中缺氧时间(6.5±1.9)秒,均小于OT组的(35.2±3.6)mm、(30.3±2.3)分钟、(22.2±2.1)ml、(16.1±1.1)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简单、快捷,并发症少,在危重症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国斌;朱金强;张近波;董美平;曹烈祥;鄢来超;吴仙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