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玉屏风散加减联合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道猴;崔恩海

关键词:玉屏风散, 匹多莫德, 反复呼吸道感染,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方剂玉屏风散加减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19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7例,对照组52例.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并使用匹多莫德分散片,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随症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上均少于观察组,但是只有咳嗽消失的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喘息消失的时间、退热的时间以及肺内哆音消失的时间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儿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儿显效31例、有效3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3%.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儿在免疫各指标上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月之后,观察组IgG、IgA、IgM以及CD+3、CD4、CD4/CD8+水平上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两组患儿治疗2个月后血清IgG、IgA、IgM以及CD3+、CD4+、CD4+/CD8+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加减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同时有效降低其呼吸道感染的复发,此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参麦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参麦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文献,将收集到参麦注射液造成的不良反应的详细病例,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设计成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完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意义(P<0.05)影响因素有4个:即年龄、输液浓度、稀释浓度、过敏发生的时间,将其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经假设检验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分别为:2.799、2.839、4.095、0.070.结论:年龄、输液浓度、稀释浓度、过敏发生的时间为中药参麦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作者:柳海琛;柳海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栀子不同提取方法的质量研究

    目的:考察两种不同产地栀子不同提取方法的内在质量.方法:采用HPLC测定栀子醇提液中栀子苷的含量,采用UV法测定总苷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种植栀子的栀子苷含量和总苷的含量均大于野生栀子,种植栀子总黄酮含量小于野生栀子.结论:本研究可为栀子提取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培培;丛晓东;蔡宝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醒脑液对PAP双转基因痴呆小鼠NEP和BACE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液(XNY)对PAP双转基因痴呆小鼠大脑组织中中性内肽酶(NEP)和β分泌酶(BACE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观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XNY高剂量组、XNY中剂量组和XNY低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中NEP和BACE1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XNY高剂量组脑内NEP mRNA含量表达上调(P<0.05);XNY高、中剂量组BACE1 mRNA含量表达下降(P<0.01).结论:醒脑液对双转基因痴呆小鼠大脑组织中NEP和BACE1 mRNA表达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说明醒脑液对防治老年性痴呆能起到良好效果.

    作者:张子洋;常富业;张允岭;王新祥;郑宏;马涛;刘雪梅;闫妍;单媛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从脾论治肺痨盗汗

    目的:从脾虚为本的角度分析李凫坚主任中医师治疗肺痨盗汗的经验,探索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的方法.方法:通过研究肺痨盗汗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辨治要点、治疗方法及疗效,提出本病的中医病因为元气不足,病机为气阴两虚,病程久远者,还可见肺肾两虚,并为其所确立的益气健脾、滋水清金治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补气养阴敛汗法对于肺结核初治以及耐药结核复治的肺痨盗汗均具有良好疗效.结论:盗汗是肺痨主症之一,以补虚培元、益气健脾、滋水清金为法,治疗各型肺痨盗汗均有良好效果,对于研究中医药治疗肺痨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邓建平;周敏;李凫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推拿影响坐骨神经损伤大鼠NT-3及其受体TrkC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NT-3、TrkC的影响,探讨推拿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通过斜板实验、BBB评分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腹角NT-3、TrkC的表达情况,后统计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行为学检测提示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降低,在推拿干预后,斜板试验、BBB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推拿组NT-3、TrkC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推拿组NT-3表达与模型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推拿组更高.结论:中医推拿可以通过促进NT-3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C的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凋亡,促神经元存活的作用,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吴剑聪;鲁梦倩;于跃;李小琴;姚斌彬;王磊;潘璠;耿楠;高玉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科急性细菌性肠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科急性细菌性肠炎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期诊治的急性细菌性肠炎患儿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8)与治疗组(n=41).对照组给予头孢克洛分散片每日25 mg/kg,分3次口服,服用5d;治疗组给予中药喜炎平注射液0.2 ~0.4mL/(kg·d)加入静脉滴注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连用5d.两组其它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及能量等治疗均相同.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便常规及症状改善情况等.两组患儿一般资料 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3.69%),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患儿3例(7.32%)低于对照组5例(13.15%),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陶林辉;叶金花;章哲;叶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滇重楼腐烂程度与4种皂苷含量的关系

    目的:测定滇重楼健康、病健交界部分、完全腐烂部分、药材及人工种植滇重楼1级到6级腐烂的样品中4种皂苷的含量.方法:采集云南白药集团武定滇重楼种植基地样品,腐烂等级分类参照植病研究方法,采用HPLC测定其4种重楼皂苷Ⅵ、Ⅶ、PA和H.结果:不同腐烂程度重楼皂苷含量差异较大.结论:腐烂部分占整个重楼根茎的21% ~40%的样品重楼皂苷Ⅶ、PA和H含量高,完全健康和完全腐烂的滇重楼根茎重楼皂苷含量较低.

    作者:白巍;杨永红;张铭;杨婉梅;苏豹;韦建荣;尹品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水烛香蒲花粉镇痛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Ⅱ)

    目的:进一步研究水烛香蒲花粉镇痛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活性成分追踪并结合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研究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从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zamissine(Ⅰ)、胆碱(Ⅱ)、嘧啶-2,4-(1H,3H)二酮(Ⅲ)、6-甲基-嘧啶-2,4-(1H,3H)二酮(Ⅳ)、1-O-(β-D-葡萄糖基)-(2S,3S,4R,8Z)-2-[(2R)-2'-羟二十三酰胺基]-8-十九烯-3,4-二醇(Ⅴ)、1-O-(β-D-葡萄糖基)-(2S,3R,4E,8Z)-2-[(2R)-2'-羟基十九烷醇氨基]-4,3-二烯十九烷-3-二醇(Ⅵ)和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作者:冯绪强;曹圣楷;冀思华;周应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臭豆碱在大鼠肾脏中的分布及其毒动学

    目的:按6.82 mg/(kg·bw)大鼠单剂量口服臭豆碱,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大鼠肾组织中不同时间点臭豆碱的浓度.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大连产HYP-ODS柱(200 mm×4.6mm,5μm),柱温30℃;流动相由水相-异丙醇-乙腈(150∶15∶20体积比)组成.水相部分每1000 mL中含SDS 0.5g,三乙胺3.5 mL,85%磷酸2 mL(用三乙胺调至PH 3.0);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309 nm.、结果:经DASver1.0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数据,臭豆碱在肾组织符合一室模型,其动力学参数为:Tmax (60) min,Cmax(13747.80) μg/L,T1/2(113.34) min,T1/2ka(16.19) min,AUC(3033978) μg/L·min,Vd/F(16.193 L/kg),CL/F(0.005) L/min/kg.结论:臭豆碱灌服后,可迅速分布到肾脏,具有消除快、蓄积时间短的特点.

    作者:达林其木格;李培锋;关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均匀设计的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心、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海藻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的海藻玉壶汤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心、肾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筛选海藻与甘草反药组合配伍使用的宜忌条件.方法:按“973”项目组规定的SOP,将海藻与甘草按照2因素7水平的均匀设计实验原则设置不同配伍比例,观察海藻与甘草不同配比的海藻玉壶汤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心、肾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及给药组的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均未见明显异常,与模型组比较,配比六组(29.04∶4.16)、七组(24.20∶10.40)血清中血钾水平显著升高,血钠水平显著降低(P<0.05);心肌酶水平的变化,阳性药组及各给药组CK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且降低程度有一定的随着海藻用量的增加而减弱的趋势.配比二组(9.68∶12.49)、三组(19.36∶0.54)、阳性药组具有一定程度的病理形态的改变,但各给药组未表现出较模型组加重的趋势.结论:含海藻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的复方海藻玉壶汤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的心、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是否属于毒性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怡文;钟赣生;柳海艳;刘云翔;王茜;刘佳;高源;欧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肝郁气滞”及“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建立初探

    目的:建立中医“肝郁气滞”型抑郁症、“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法、束缚法、束缚加喂食食醋法建立传统抑郁症、“肝郁气滞”型抑郁症、“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并考察了小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强迫游泳实验、开阔场实验以及自主活动等行为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造模组、气滞组和脾虚组较空白组小鼠均出现出现懈怠懒动、皮毛粗糙等现象.第35 d空白组同其他3组、模型组同气滞组、脾虚组体重变化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强迫游泳实验表明,空白组、模型组同其他各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开阔场实验表明,空白组同其他各组的爬行格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空白组同脾虚组的中央格停留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空白组同气滞组、模型组同脾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主活动实验表明,空白组同模型组、气滞组,模型组同脾虚组的自主活动次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传统抑郁症、“肝郁气滞”型抑郁症、“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四项行为学指标显示,中医不同证候抑郁症动物模型与传统抑郁症动物模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候抑郁症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周国儿;吴静;黄云娟;陆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补脾益气生津法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口服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BMI、FPG、2h OGTT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都给予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体育锻炼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组给予口服玉液汤进行治疗.在治疗后,观察治疗两组患者的2 h OGTT、FPG、FINS、HbA1c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2 h OGTT、FPG、HbA1c和FINS都显著降低,且治疗组的2 h OGTT、HbA1c和FINS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陆勇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辛黄汤对组胺诱导的离体变应性鼻炎黏膜组织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辛黄汤对组胺诱导的离体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黏膜组织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组胺诱导离体AR黏膜组织模型,然后分组给予布地奈德、辛黄汤高、中、低剂量培养;用HE染色病理学观察不同浓度的辛黄汤对离体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效用;用FCM检测不同浓度的辛黄汤对组胺诱导的离体鼻黏膜组织细胞以及ANI或zVAD-fmk预孵0.5h后的组胺诱导的离体鼻黏膜组织细胞的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辛黄汤作用于组胺诱导的离体AR鼻黏膜组织24h后,损伤的鼻黏膜组织结构渐趋完整,层次逐渐清晰,水肿明显减轻,呈浓度依赖性;鼻黏膜组织细胞的凋亡率渐趋减少,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P<0.05);同时凋亡相关蛋白cyto-c、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经ANI或zVAD-fmk预孵0.5h后组胺诱导的离体鼻黏膜组织细胞的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辛黄汤可以显著改善组胺诱导的离体AR黏膜组织病理学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作者:郭丽明;丛品;沈强;熊高云;戈言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浙贝母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目的:评价浙贝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以热水回流提取法(料液比1∶10,100℃下提取4h)从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鳞茎提取的多糖为材料,通过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等体外抗氧化实验来评价浙贝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浙贝母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不明显,而还原能力和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上升;1 mg·mL-1的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1.46%,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活性1 mg·mL-1多糖在695 nm下吸光值分别为0.51和0.39.结论:浙贝母多糖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对体外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作者:马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胃炎饮对胃溃疡大鼠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炎饮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冰醋酸腐蚀法建立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模型,以奥美拉唑为对照,观察胃炎饮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溃疡面积和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炎饮高、低剂量组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各用药组溃疡面积均明显缩小(P<0.01或P<0.05);与奥美拉唑阳性对照组和胃炎饮低剂量组比较,胃炎饮高剂量组溃疡面积均明显缩小(P<0.05),同时胃炎饮高剂量组溃疡抑制率较高.结论:胃炎饮可通过调节氧自由基代谢,抗氧化损伤,达到抗胃溃疡的作用.

    作者:于文涛;杨牧祥;聂金涛;方朝义;王少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粗针督脉平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口唇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粗针督脉平刺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所产生的疗效及口唇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粗针针刺组、西药治疗组、造模组,每组14只.在3组大鼠制作周围性面瘫模型成功后,分别对粗针针刺组及西药治疗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及口唇部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粗针治疗1周、2周后大鼠口唇血流速度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西药治疗组血流速度减少程度较粗针治疗组大;治疗2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大鼠口唇血流速度均基本达到造模前水平.结论:粗针督脉平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所产生的疗效确切,并且在恢复过程中对血流速度有改善作用.

    作者:吕善广;宣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更新制备盐酸小檗碱纳米脂质体粒径及对Hela细胞毒性作用研究

    目的:对盐酸小檗碱的理化毒性进行研究并优化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制备条件,提高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生物利用度.方法:盐酸小檗碱纳米脂质体采用主动载药法优化制备,对该脂质体的粒径、包封率、形貌等进行考察,并采用MTT法对该脂质体的生物安全性进行检测.结果: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包封率随卵磷脂/胆固醇质量比比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其粒径在卵磷脂/胆固醇质量比为3∶1时,得到较高的包封率;其粒径随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盐酸小檗碱含量等于0.8mg/mL时,纳米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包封率为大;在较低浓度条件下(≤20μg/mL),小檗碱纳米脂质体样品作用48h后的细胞存活率仍然都保持在80%以上,与同一浓度纯品小檗碱样品相比,小檗碱纳米脂质体样品作用细胞后,细胞存活率提高明显.结论:优化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制备条件,能够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可以使粒径更小,小檗碱纳米脂质体比小檗碱纯品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更小,药物安全性高.

    作者:戴小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崔云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撷菁

    崔云教授从事男科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已30余载,擅长治疗各种男科疾病,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导师认为本病痛机特点为湿热毒内蕴、瘀血内阻及正气亏虚,治疗上选用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及扶正益气为治疗法则,善施经方、名方,并创新使用自拟方,在药物选择上,除辨病辨证选择方剂和药物外,同时发挥药物特性,擅用对药,且在临症中尤重对患者心理的疏导.

    作者:郜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短刺加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短刺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针刺组、短刺组、烧山火组、短刺+烧山火组、中药组各32例,普通针刺组选取夹脊穴针刺,短刺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选取阿是穴行短刺法,烧山火组则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选取阿是穴及大榷穴行烧山火手法,短刺+烧山火组则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选行短刺后行烧山火,中药组则予口服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汤剂,均治疗10次一个疗程后,观察其临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治疗后临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差值各组之间差异不全相同(P>0.05),短刺+烧山火组在降低临床证候积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短刺+烧山火组在临床疗效的愈显率方面与其余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短刺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冯军;谢宇锋;任蓉;陈赟;杨丽霞;彭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清热利湿和胃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和胃法组成的中药复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120例病例均为Hp感染阳性病人,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予兰索拉唑胶囊30mg,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1.g,日2次,克拉霉素片0.5g,日2次,枸橼酸铋钾颗粒0.22 g,日2次,口服2周,后再予兰索拉唑胶囊5周.治疗组6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清热利温和胃法组方的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总有效率治疗组98.3%,对照组8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复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无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马丽娟;公培强;沈元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