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骏;张心荣;沈祥祥
目的 探讨急性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技术在骨科全麻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急性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技术予以30ml/min速率琥珀酰明胶注射液15ml/kg为中度稀释血液组,B组为对照组予以6ml/kg/h输入复方乳酸钠电解质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情况及术后输血情况,AHHD前(T1)、AHHD结束即刻(T2),AHHD后半小时(T3)、AHHD后l小时(T4)四个时间节点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HB、Hct、PLT、PT、APTT、氧代谢指标 CaO2、CcvO2、ERO2等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AHHD前(T1)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HB、Hct、PL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HD结束即刻(T2)、AHHD后半小时(T3)、AHHD后l小时(T4)两组患者颈内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CVP)、HB、Hct、PLT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APPT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 B组两组在 AHHD结束即刻(T2)、AHHD后半小时(T3)、AHHD后l小时(T4)两组间对比患者CaO2、CcvO2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ERO2各时间节点前后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急性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技术对骨科手术患者氧代谢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减少术中失血,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钟学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分析HRT治疗(激素替代治疗)在绝经前子宫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与效果. 方法 将本院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98例绝经前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单纯实施绝经前子宫切除术,实验组在绝经前子宫切除术后进行HRT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骨代谢水平、临床症状及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 结果 使用 HRT治疗的实验组的BALP与TRAP显著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综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 结论 HRT治疗在绝经前子宫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与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情况,促进其膀胱功能恢复,值得使用与推广.
作者:丁海钢;张锋;黄章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用自体骨栓和可吸收软骨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 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桡骨小头骨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利用可吸收软骨作为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自体骨栓作为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满意度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优良率为91.67%,两组临床有效率相差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上所述,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用自体骨栓和可吸收软骨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当,且自体骨栓组并发症低,具有临床推广的重要意义.
作者:沈牮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短期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14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60).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长度、住院时间、乳晕感觉正常、双乳基本对称、手术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P<0.001);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愈合后的疤痕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P<0.001);观察组患者的乳晕正常率、双乳对称率及手术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纤维瘤具有用时短出血少、愈合时间短、瘢痕小等优点,适合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吕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接诊的80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后的愈合时间、治愈率和术后2年内复发的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比较. 结果 传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显著高于联合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显著高于联合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患者患者的治愈情况显著低于联合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有所改善;联合组平均提升3行,传统组平均提升2行;术后6个月,联合组视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治疗术有效提高了翼状胬肉治愈率,降低了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视力情况,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姬秋红;文丰;宋友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CT血管成像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检查中的各项护理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 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各项护理措施. 结果73例患者中1例因造影剂过敏而停止检查,1例检查后出现轻微的造影剂血管外渗漏,其余病例未出现其它严重并发症,均获取较理想的检查图像. 结论 优质高效的护理在CT血管成像检查中必不可缺,对于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及图像的质量,为临床的下一步治疗提供更加客观准确地依据.
作者:杨慧;潘卫星;冯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系统性地针对人工关节置换及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分别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旨在对该疾病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82例,按手术治疗方式分成PFNA和人工关节置换两组,分别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术后6周复查 Harris髋关节评分. 结果 手术时间 PFNA组明显短于人工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PFNA组明显少于人工关节置换组,但在下地负重时间这一项,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早于 PFNA组;两组术后6周复查Harris髋关节评分,PFNA组优12例、良13例、一般14例、差2例、优良率60.98%,而人工关节置换组优18例、良16例、一般3例、差4例、优良率78.05%. 结论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这两项指标上明显优于人工关节置换组,髋关节置换在卧床时间及下地负重时间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作者:郭攀;王丹;闵继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对比,评价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TPK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尿动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BPH患者分成TPKEP组和TURP组,两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同时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再经尿动力学检查,测定两组患者的大尿流率(Qmax)和排尿后残余尿量(PVR),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尿管再次留置情况. 结果 TPKE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等围手术期观测指标均少于TUR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PKEP组和TURP组的IPSS、QOL、PVR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Qmax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PKEP组与TURP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术后两组存在包膜穿孔、尿道膀胱刺激征、短期尿失禁等并发症,其中TPKE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9%,TUR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PKEP组尿管再次留置0例,TURP组尿管再次留置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PKEP近期手术疗效与TURP水平相当,且TPKEP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 BPH 比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祝秀文;童炎岳;万里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全甲状腺切除术后血液中的甲状腺旁腺素、血钙水平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全甲状腺切除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手术前后血液中甲状腺旁腺素以及血钙水平,探讨甲状腺旁腺素与术后血钙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86例全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中61例术后出现低血钙,发生率为70.93%;两组在术后5天、10天血液中的 PTH水平较手术前显著的降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术后低血钙组患者血液中的PTH水平明显的低于非低血钙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全甲状腺切除手术后血液中的PTH水平可以提示甲状旁腺功能的受损程度,预测低血钙发生.
作者:马军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尿毒症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尿毒症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74例,治疗医师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42例,行甲状旁腺全切术联合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治疗;B组32例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检测并记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天、术后1周、半年的血鳞、血钙及甲状旁腺水平;观察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皮肤瘙痒和骨痛的改善情况. 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多于B组(P<0.05);A组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半年的血钙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 B组(P<0.05);A组术后1周、术后半年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显著小于B组(P<0.05);74例患者术后骨痛症状均完全缓解;两组患者术后皮肤瘙痒改善率无显著差异(χ2=0.5042,P>0.05);A组术后手术成功者38例(90.48%),不成功者4例(9.52%);B组术后手术成功者27(84.38%),不成功者5例(15.63%),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χ2=0.8229,P>0.05). 结论 本研究认为临床医师还需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并且需以有效降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治疗后的复发率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而甲状旁腺全切加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可能为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法,但本研究未对两组复发患者的后续治疗进行记录研究,故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竺水银;张治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子宫肌瘤患者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给予对照组常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给予观察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 在围术期各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术后1、2、3个月各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结论 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能够取得更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使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疾病的预后恢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毛雪梅;廖燕;周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至今为止,亚低温在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方面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当中,没有其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代替它.然而,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仍然存在争议,近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研究发现,亚低温在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方面并无发挥预想的作用.在本文中,通过对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机制、温控管理、并发症、临床疗效以及局限性作进一步的综述.
作者:陈景南;杜杭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患者行腔镜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90例,90例患者依据自愿选择方案选取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腔镜组)与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案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行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方案,观察组行腔镜下手术切除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资料、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状腺肿瘤患者行腔镜外科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培恩;吴仙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闭合复位后经皮穿刺针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微创植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尺偏角、掌倾角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45%,同对照组81.82%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尺偏角、掌倾角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两组尺偏角、掌倾角均较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尺偏角、掌倾角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解剖结构,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徐玉明;朱伟雄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产褥期子宫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通过对1例误诊为宫内残留的产褥期子宫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子宫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诊断出现困难,确诊需要依赖病理检查,盆腔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子宫血管瘤安全有效的保守方法. 结论 产褥期子宫血管瘤为罕见的良性肿瘤,容易误诊、漏诊对生命造成威胁,增强CT和MRI可提高对子宫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应在明确诊断后早期尽早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作者:郑丽萍;苏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评分量表在评价我国创伤性颅脑损伤(TBI)中的应用现状、优劣比较,期待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能够更加准确评价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新标准.认为今后的评分方法应综合现有的各评分方法的优点,使评分系统更加完善,更合适于临床.
作者:孙佳桦;裘五四;姜启周;肖国民;程军;吴建跃;徐海松;丁皓俊;林中靖;吴文天;王卫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疗效以及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接诊的腹股沟疝成年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0例,给予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B组50例,给予开放式疝修补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术后,A组患者出血量低于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A组短于B组,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的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00%低于B组22.00%,差异显著(P<0.05). 结论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安全性高,效果显著.
作者:蒋关华;王海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肝外胆道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外胆道结石患者55例,给予患者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 结果 患者所需手术时间为(143.12±23.02)分钟,患者术后出血量为(78.45±10.12)ml,术后患者所需肛门排气时间为(45.12±9.02)天,术后患者所需住院时间为(10.12±2.45)天;55例患者中有显效患者48例,所占比例为87.27%;有效患者5例,所占比例为9.09%,无效患者2例,所占比例为3.64%,总有效率为96.36%;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5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64%;有3例患者出现胆道出血,发生率为5.45%;有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2%. 结论 给予肝外胆道结石患者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沈华强;张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腰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患者,共计80例,年龄65~72岁,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腰丛神经阻滞组(Lumbar plexus block group,L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E组),每组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感觉及运动完全阻滞时间和阻滞持续时间.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5分钟(T1)、麻醉后30分钟(T2)及出室即刻(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患者术中输液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心呕吐(PONV)、局麻药中毒、术中低血压、术后尿潴留、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L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低于 E组(P<0.05),持续时间显著高于E组(P<0.05).L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E组(P<0.05).E组患者 T1、T2、T3的 MAP、HR显著低于L组(P<0.05).E组患者术中输液量显著高于L组(P<0.05).L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E组(P<0.05).L组患者术中低血压、PONV、尿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E组患者(P<0.05). 结论 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且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余德勇;王志杰;项巧敏;单跃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630~650nm 可见光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 收集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自2013年12月份至2014年12月份烧伤/创伤部位对称或临近的患者44例,共78个创面,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40)创面使用630~650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使用1%磺胺嘧啶银乳膏换药,两组共治疗21天,每日摄像,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创面分泌物、创缘反应以及安全性评价. 结果 治疗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并减少创面分泌物、缓解创缘反应. 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630~650nm光能减少创面分泌物的分泌,减轻创缘反应,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毛和水;王野平;江文政;仇旭光;方勇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