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佳兵;王传博;彭波;杨程;李泽庚;王浩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活血法与健脾补肾法预防奥沙利铂相关神经毒性的效果.方法:60例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的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化疗+益气活血组,化疗+健脾补肾组,每组20例,3组均予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单纯化疗组不加保护剂;化疗+益气活血组自第1周期化疗开始口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化疗+健脾补肾组自第1周期化疗开始口服健脾补肾的中药.均完成8周期化疗,比较两组病人中医症状积分、外周感觉神经毒性、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情况.结果:化疗中化疗+益气活血组、化疗+健脾补肾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单纯化疗组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化疗后化疗+益气活血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低,Ⅲ~Ⅳ级神经毒性发生率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各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以化疗+益气活血组减慢幅度小,与单纯化疗组及化疗+健脾补肾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减轻奥沙利铂相关神经毒性,改善化疗相关症状.
作者:吴敏华;陈旭烽;周月芬;应筱莉;王永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比较铁皮石斛及常见伪品中多糖和甘露糖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斛中甘露糖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分析表明,各个不同的石斛药材多糖和甘露糖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多糖含量高的是齿瓣石斛,含量为44.43%;其次是报春石斛,含量为41.08%;含量低的为细茎石斛,含量20.23%.甘露糖含量中,钩状石斛居首位,含量为34.17%;其次是齿瓣石斛,含量为32.96%;含量低的为细茎石斛,含量为17.60%.结论:不同来源的铁皮石斛多糖和甘露糖含量均能达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因此,传统以多糖和甘露糖为指标评价石斛质量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郑珊娇;吕圭源;陈素红;颜美秋;周桂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经脉(穴)一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其理论核心在于揭示人体上下内外联系的规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临床观察角度以及实验研究方面,就针剌腧穴对胃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现已证实针刺可通过影响外周及中枢中相关神经肽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中枢的某些部位及核团参与了这一过程.对近年对针刺腧穴对胃运动的影响和中枢神经核团与胃运动关系的研究总结.
作者:颜纯钏;林亚平;彭艳;陈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分析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的中医证治,总结当前防治情况.中医基于经典和理论对于慢性肝纤维化有明确分型,在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西医在肝纤维化的现代研究中从蛋白、基因水平阐述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新手段.西医的研究促进了中医优势的发挥,中西医结合,使中医和西医在肝纤维化研究上优势互补.
作者:张宇忠;雷海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酶的影响,探讨膈下逐瘀汤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膈下逐瘀汤组,每组10只,正常组予标准饲料喂养,其他两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膈下逐瘀汤组予14g/( kg.d)的膈下逐瘀汤流浸膏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连续12周.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法测定肝组织匀浆TG、CHOL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AA)和肝组织脂肪酸合酶(FAS)、乙酰Co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酸转移酶-1(CPT-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 -1)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肝小叶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和点片状坏死灶;肝脏NAFLD活动度积分(NAS)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血清FAA和肝组织TG、CHOL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肝组织ACC、FAS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CPT-1、SCD -1蛋白表达则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应用膈下逐瘀汤干预后,大鼠肝组织NAS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FAA、肝组织TG、CHOL水平及ACC、FAS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P<0.05);而肝组织CPT-1和SCD -1表达则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存在着脂肪酸代谢紊乱;膈下逐瘀汤能一定程度纠正肝组织脂肪酸代谢酶的紊乱,减少脂肪酸对肝脏损伤有关,这可能是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芝芸;姚俊娜;严茂祥;何蓓晖;蔡丹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确定了越婢汤为太阳温病代表后,再对越婢汤方名进行探讨,“越”即是超越之意,“婢”即指脾,“越蜱”之意即脾气散精、发越水气之意,因此越婢汤所治的风水,其病本在脾.可是越婢汤用在太阳温病时,则不取此意,而在辛凉解表,属异病同治.太阳温病与后世温病学中的太阴温病,在病性与治法上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选方用药上存在差异.明确太阳温病属越婢汤主之,对于打破寒温之争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宇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综述国内外关于血浆中丹参酮ⅡA的提取方法、检测方法,临床前药动学及人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为丹参酮ⅡA的组织分布及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姜清华;邓晶晶;菅凌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组学方法.代谢组学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概述近10年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洪静;李福凤;王忆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病证结合和单纯疾病两种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学和单胺类神经递质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微观量化指标在模型建立中的意义,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可靠的研究载体.方法:采用手术移植的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然后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多因素刺激建立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测定两种模型及空白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并进行比较.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病证结合组的全血黏度低切,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单纯疾病模型组相比,病证结合模型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单纯疾病模型组相比,病证结合模型组血清中DA、NE含量明显升高,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可以作为验证气滞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量化指标.
作者:马小娜;刘丹彤;闫军堂;许红;王庆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连翘药材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连翘中连翘苷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连翘药材中连翘苷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水( 25∶75),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7nm,选样量为10μL,柱温为30℃.结果:在选定色谱条件下,连翘苷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为0.4348~4.348μg,r=0.9999,平均回收率98.9%,RSD=0.68%(n=6);不同产地连翘药材中连翘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陕西洛南,湖北邵县以及四川成都的连翘药材中连翘苷含量相对高于其它产地.结论:该方法测定连翘中连翘苷的含量,简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连翘苷在各产地连翘间差异较大.
作者:雷建林;李艳桃;聂会生;杜升旗;李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丹苘软胶囊对NAFLD模型大鼠肝脏SOCS -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建立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用丹苘软胶囊进行干预治疗4周,半定量RT - PCR方法观察药物对大鼠肝脏SOCS -3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空白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肝脏SOSC -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丹苘软胶囊能降低NAFLD大鼠肝脏SOCS -3 mRNA表达.
作者:刘锐;李劲平;伍娟娟;范娟娟;莫新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邪实兼证面色参数与病理生化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中医面色检测仪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面色特征信息,同步收集其病史资料及病理生化指标.结果:慢性肾衰虚实兼证各面色参数与病理生化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虚兼湿浊证面色参数中黑色比例与尿酸的相关系数为-0.158;虚兼湿热证面色指数与尿素氮的相关系数为-0.278.结论:慢性肾衰虚实兼证的面色参数与临床病理生化指标尿素氮、血肌酐、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中医临床病证面色变化可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诠释.
作者:曹燕亚;张瑞仪;张伟妃;郑晓燕;赵洁;李福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在建立了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基础上,对瑞香狼毒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伞形花内酯和东莨菪内酯为指标对提取次数、乙醇浓度,物料比进行单因素考察,进行正交实验,优选瑞香狼毒的佳提取工艺.结论:得到佳提取工艺即20倍80%乙醇,加热回流1.5h,提取1次.
作者:高占岩;郭晏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介绍胆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检索、阅读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综述了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并重点介绍了其在肠肝循环药物以及经胆囊排泄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结论:胆微透析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有不足之处,尚需继续研究不断改进完善.
作者:毛泽玲;冯健;李范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含朱砂中成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初步探讨这些中成药临床疗效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样品经湿法消解后,采用ICP - OES法测定4种含朱砂中成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补肾益脑丸、七厘胶囊等4种中成药均含有Co、Cr、Cu、Fe、Mn、Zn、B、As、Pb、Hg、Cd和T1等12种微量元素,其中柏子养心丸与天王补心丸富含Fe、Mn元素,七厘胶囊的Fe、Mn、Zn、B、Cr、Co等元素的含量高于其他3种中成药.4种中成药的Hg元素含量均大大超出限量标准,补肾益脑丸富含Cu元素含量略超标.结论:这些中成药的疗效可能与其所含的微量元素相关,且临床使用应注意控制剂量以保证安全.
作者:金乾兴;戴晓燕;郝云云;吴巧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方法:收集42例老年脑梗伴抑郁症状患者分别于中医药治疗前和3周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比较,同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并与40例老年脑梗不伴抑郁症状患者及40例健康老人进行对照.结果:(①入组时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症状(HAMD量表分)全血黏度(120s -、70s-1和30s-1)、与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和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都呈显著正相关(P <0.05 ~0.01);②伴抑郁组42例(HAMD总分>17分)与40例不伴发者比较,伴发组的全血黏度(120s-1、70s-1和50s-1)、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和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非伴发组和健康组,P<0.01),通过中医药治疗后这种差异减轻甚至消失(P<0.05 ~0.01);③伴抑郁组全血黏度(120s-1、70s-1和30s-1)、与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和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经中医药治疗3周的变化值与抑郁量表的减分值呈显著正相关(P <0.05 ~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密切,伴抑郁症状的老年脑梗患者的高黏滞血症更突出,其高黏滞的程度与抑郁症状平行,通过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与疾病好转相关程度,为中医药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作者:贾春霞;张宇燕;朱志红;王正良;沈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优化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50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头针留针时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先头针后进行运动疗法和先运动疗法后进行头针疗法.治疗4周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指标以及采用简式Fugl - 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ugl - 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3组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且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的Fugl - 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以及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的愈显率均高于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结论: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更有效,疗效更佳.
作者:李小军;胡彩虹;柳文丹;王玲玲;郑斌;王潇依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从血脂代谢紊乱起始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中存在着一定的病机演变规律,即谷气过旺,消耗不足,是血脂增高及脂质代谢紊乱形成的始动病机环节;气化失司,膏脂凝结,是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脂浊壅滞,聚结肝胞,是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主要病机;脾运失健,痰瘀互结,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的病理基础和病机关键;痰瘀郁热,积损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病理关键及其预后转折点.其中脾失运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进展的关键因素,而气化失司则贯穿与整个疾病过程.
作者:纪云西;郑超伟;林穗玲;陈冠林;韩棉梅;刘佳;季幸姝;周福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临床疑难疾病,以往由于认识不够而诊断困难,目前西医除手术外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且手术治疗后多易复发.目前中医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的进展,对于各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均有良好疗效,且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术后该病的复发率.通过文献复习,期望对近5年中医治疗该病的进展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作者:张翔;张喜平;贾鹏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 Xubijing injection)对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患者氧利用率(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O2 U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和乳酸(Lactic acid,Lac)的影响,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静滴,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2h、4h、6h、12h行动脉血及中心静脉血气分析,测定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O2)和乳酸(Lac),计算氧利用率(O2UC),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及组间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ScvO2、乳酸、氧利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治疗组用药后4h、6h、12h的Scv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组用药后6h、12h乳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同时点的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④治疗组用药后2h、6h、12h的氧摄取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较单纯西医常规复苏治疗能更大程度地升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SCvO2,降低乳酸、增加氧利用率,从而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状况.
作者:明自强;俞林明;吕银祥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