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arcotrend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沈炜玲;朱卫东

关键词:麻醉深度, Narcotrcnd监测, 老年, 术后谵妄
摘要:目的:研究Narcotrend监测下3种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ASAⅠ~Ⅲ级老年患者120例,根据D0、D2、E13种不同Narcotrcnd分级(NTS)随机依次分为A、B、C组3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T3)、手术结束(T4)、拔管时(T5)的HR、MAP,分别于术后24、48和72小时3个时间点评估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T5时点A组HR加快(P<0.05),且快于B、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3组MAP均显著降低(P<0.05),且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A组T2、T5时点的MA显著升高(P<0.05),且高于B、C两组(P<0.05)。 C组在T2~T4时的MAP显著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患者的术后3天POD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中将NTS维持在D2或E1水平可降低POD的发生率,且D2水平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佳。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Hookwire定位对胸腔镜治疗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CT引导Hookwire定位技术结合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于不明性质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手术的SPN患者的资料,69例术前行CT引导Hookwire定位行VATS为观察组,51例行单纯VATS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以及中转开胸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及其出血量和中转开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病理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引导下定位,并通过VATS对SPN的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恢复快并能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疼痛较轻,减少中转开胸率对SPN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增益价值。

    作者:顾勤花;沈琦斌;李冬;郑屹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失败原因探讨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门诊治疗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周后复查X线片。结果病例均获得较完整的跟踪随访,石膏固定后1周及2周后门诊复查,70例中,1周后复查X线发现有10例骨折端出现不同程度移位,2周后再次复查只有1例骨折发生移位,分析骨折再移位的原因。结论笔者认为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固定欠妥当,骨折本身为不稳定性骨折,骨质疏松,功能锻炼不当及隐匿性骨折线的存在。

    作者:陈建良;张龙君;朱少兵;王水桥;郑晓东;许勇;万蕾;邵营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的绝经后无症状的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患者65例行宫腔镜检查,取异常占位组织及子宫内膜行病理学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共37例(57.1%),萎缩性子宫内膜5例(7.7%),子宫内膜炎3例(4.6%),子宫内膜增生16例(24.6%),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3%),子宫内膜癌2例(3%)。结论宫腔镜检查直观清晰,定位取材,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是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首选方法,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郑颖;吕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拇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V-Y皮瓣、游离足踇甲瓣、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拇指皮肤缺损应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V-Y皮瓣(32例)、游离足踇甲瓣(2例)、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示指背侧岛状皮瓣(9例)修复。结果拇指皮肤缺损创口应用创必复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全部顺利愈合,64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受区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随访1个月~2年,创必复海肤康指套修复者指腹饱满,外观满意;皮瓣修复者质地和颜色与受区相近,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拇指皮肤缺损目前有很多修复方式供选择,临床上要根据受伤拇指具体情况及患者诉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操作简单的修复方法,大限度的恢复拇指功能。

    作者:黄益楚;曾林如;章伟祥;邵生声;陈孝军;都巍;姬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目的:探讨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骨外露、骨缺损患者,多次清创和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采用Papineau技术开放肉芽创面植骨,Ⅱ期植皮或直接缝合闭合创面。结果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1月,平均16月。18例感染控制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VSD结合Papineau技术能有效控制感染,消灭骨死腔促进骨愈合,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慢性骨髓炎及骨缺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建杰;虞建浩;应一鸣;徐建桥;童松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角膜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角膜外伤患者68例6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34眼。治疗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rhEGF滴眼液滴眼,对照组单独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记录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0天后的上皮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角膜上皮缺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10天,治疗组角膜上皮缺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角膜外伤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

    作者:施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利伐沙班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术后分别予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测两组病例D-二聚体、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其术后出血量、出血倾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结果80例病例中,共有4例发生DVT,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例,发生率均为5%。两组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D-二聚体含量、血小板计数、PT及APTT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出血量、出血倾向发生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DVT的发生,而且比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作者:苏嘉;戴寿旺;郭晓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

    目的:报道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共8例。结果本组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部分恢复,供区损伤小,效果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管解剖相对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凌峰;蔡晓斌;蓝益男;李健;江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下颌下区肿块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颌下区肿块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对2009至2013年,收治的46例以下颌下区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例的术前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来源于下颌下淋巴结及颌下腺的肿块占绝大多数,约为78.26%。慢性炎症、良性肿瘤发生率高,占91.3%;恶性肿瘤较少,占8.7%。结论应用B超、CT、MRI、细针穿吸细胞学等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晓红;刘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和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全身麻醉和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需要麻醉的手术老年创伤患者,按照麻醉方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其中A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B组采用单侧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观测手术前和期间的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情况、PQRS评分、MMSE评分和POCD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麻醉方式的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实施前后采用PQRS评分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A组和B组在手术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术后15、40分钟以及手术1、3、7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比B组评分有显著性的提高;而术后1个月的情况显示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手术结束后的第7天和1个月的MMSE评分低于手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手术后7天和1个月,B组要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POCD发生率,B组的发生率要高于A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损伤较小,可以极大降低老年患者的POCD发生率。

    作者:何燕娜;张县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发颅内外沟通恶性黑色素瘤1例

    目的:提高多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认识。方法对1例多发颅内外沟通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多发颅内外沟通的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极为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结论头颅部位存在多发颅内外沟通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提高了临床上对该类病种的认识。

    作者:李谷;Coulibaly O.;Dama M.;Diallo O.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腕部挤压伤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腕部挤压伤的治疗方法,为腕部挤压伤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腕部挤压伤患者先运用骨科、显微外科技术彻底减压、重建骨骼结构、修复血管、神经、肌腱,清除坏死组织,辅助负压封闭引流技术Ⅰ期封闭创而、Ⅱ期扩创缝合或植皮修复创面。结果19例患者腕部肿胀快速消退,通过Ⅱ期扩创缝合或植皮修复,外观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早期的彻底减压、尽可能Ⅰ期修复组织及辅助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使腕部挤压伤修复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胡静波;姜德欣;李大为;蒋明;高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治疗Tile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TileB-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到2013年6月,来本院诊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2例,根据术前检查后所有病例骨盆骨折Tile分型。Tile B型23例,其中Tile B1型11例,Tile B2型5例,Tile B3型7例;Tile C型49例,其中Tile C1型19例,Tile C2型16例,Tile C3型14例。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方法不同组别,即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组34例,后路锁定重建钢板固定治疗组12例,后路骶髂关节固定治疗组10例,前后联合入路固定治疗组16例,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评估、骨盆复位后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文手术时间平均(127.22±8.46)分钟,术中出血量(482.69±51.17)ml,所有骨盆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81±1.53)个月。本文72例患者中,Majeed标准,49例工作者,优34例,良6例,可7例,差2例;未工作者,优16例,良4例,可3例,差0例。 Matta标准评估,优58例,良9例,可4例,差1例。 Cole标准评估,优55例,良12例,可5例,差0例。结论对于TileB-C型骨盆骨折,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选择有效地手术方法和内固定物,均能得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云斌;张智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自体血液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脊柱外科住院患者64例进行分析,按照临床试验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手术中采用异体输血,治疗组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电解质、输血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似,但治疗组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失血量平均为(1230±360)ml,平均回收血量为(580±260)ml,平均回收量占失血量的47.15%;治疗组术后第1天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天和第7天相关指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电解质(Na+、K+、HCO3-、PH值)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结论脊柱外科手术中失血较多,应用自体血液回输能够减少自体血丢失及异体血输入,从而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及感染性疾病传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燕;潘应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的观察方法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0例,术后并发症:肾功能不全1例,脊髓缺血0例,其中轻瘫0例,截瘫0例,感染0例。结论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护士要有扎实的护理知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存活质量。

    作者:吴徐红;龚青梅;黄丽君;奚彩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磁共振在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MRI对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总结其MRI征象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关节镜证实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结果①直接征象:踝关节前外侧沟内及下胫腓关节前方软组织影增厚10例(83.3%);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者7例(58.3%),部分撕裂者2例(16.7%),难以判断有无撕裂者1例(8.3%);下胫腓韧带远侧束增厚5例(41.7%)。②间接征象:前外侧沟内积液增多7例(58.3%);局部脂肪间隙模糊不清6例(50.0%);骨软骨损伤6例(50.0%),皮下软组织肿胀4例(33.3%)。结论 MRI能有效显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的产生原因和病变程度,在踝关节前外侧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傅耀辉;钱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PFN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分析

    目的:对采用PFN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并得到随访的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与PFNA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方面,PFNA明显优于PFN,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断钉、头颈切割、髋内翻、拉力螺钉退出方面PFNA组略优于PFN组;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PFNA相较于PFN,操作简便,创伤更小,出血更少,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降低并发症,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及不稳定骨折患者。认为在临床上PFNA可作为优选采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小山;季卫平;孙勇飞;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13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9例患者中术后有8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76%。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另3例再次手术,均获治愈。结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病因素复杂,充分肠道准备、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生,抗感染、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少数病例需行剖腹探查肠造瘘术。

    作者:李文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外伤性主动脉夹层7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线索及急诊救治方法。结果3例患者死亡。存活的4例患者中,2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保守治疗,均随访1年以上,未见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降低此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作者:徐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胸部钝性伤肺深部裂伤31例临床分析

    目的:归纳小儿肺深部裂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31例14岁以下小儿肺深部裂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受伤年龄以3~7岁为多(54.84%);车祸伤为主(58.06%),合并肋骨骨折(48.39%);肺挫伤多伴血气胸(74.19%);死亡2例,其余均治愈。结论早期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方案合理、手术指征严格、术中阻断肺门、迅速控制出血,是提高小儿肺深部裂伤病人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管伟;詹晓洪;项信青;楼伟华;滕志华;楼国梁;楼正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