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吸收螺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沈剑荣;何建中

关键词:尺骨冠状突骨折, 可吸收, 螺钉,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Ⅱ、Ⅲ型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对于不能手法复位的尺骨冠状突骨折Ⅱ、Ⅲ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及术后石膏外固定,并早期结合自主功能锻炼. 结果 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6周;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治疗优良率为92%. 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不稳定型骨折采用前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方法,能避免两次手术,减轻病患痛苦及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大恢复.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4例获得8个月以上时间随访的各类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行手术治疗.根据髋臼骨折Letournel分型结果,对不同类型骨折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循序进行功能锻炼.随访8~18个月,分析其复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标准进行X线评估,24例患者中17例解剖复位、5例复位良好、2例复位较差,优良率为91.7%;临床疗效评估按照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24例患者中优17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24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坐骨神经损伤、1例为腹股沟疝,并发症发生率为8.3%. 结论 对于髋臼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于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准确复位骨折及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隽;夏永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胃癌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133例;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14例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患者(观察组)和119例未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础合并症(糖尿病与慢性肺病)、TMN分期、切除范围、术后病理体征、生存质量评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能影响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低蛋白症、及TNM分期≥Ⅲ期为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0.05,OR>1.0). 结论 积极控制基础合并症和炎性反应、改善营养情况,术中谨慎操作、防止重要区域牵拉性损伤,可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作者:傅志红;戴文化;吕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重度烧伤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重度烧伤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临床改变. 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重度烧伤患者共252例为烧伤组,同期到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一般情况、白蛋白(ALB)、总蛋白(TP)、二氧化碳(CO2)、空腹血糖(GLu)、尿酸(U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密度值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血清胆固醇(CHOL)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烧伤组的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烧伤组的ALB、TP、CO2、UA、HDL-C、CHOL值高于对照组,而AST、ALT、Glu以及血液NO的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均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海军;应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固定技术在四肢骨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外固定术在四肢骨折急救和早期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1至2012年间收治的42例急诊或新鲜四肢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外固定及内固定术处理,每组各21例,其中行外固定手术的患者为治疗组,行内固定术治疗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跟踪随访并记录患者的终恢复情况,对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终恢复情况为治疗组愈合为优的患者为10例,愈合良的7例,愈合可的患者为2例,愈合较差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整体的优良率为81%;而对照组中愈合为优的患者为8例,愈合良的5例,愈合可的患者为4例,愈合较差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4例,整体的优良率为62%. 结论 外固定术在四肢骨折患者急救过程中不仅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时在早期治疗过程中还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四肢骨折急救中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陈明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支撑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支撑喉镜和电子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8例声带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电子喉镜组(107例),支撑喉镜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支撑喉镜组(45.9±9.88)分钟长于电子喉镜组(31.8±7.87)分钟,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术后总有效率相比,简单型息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复杂型息肉治疗方面,支撑喉镜组总有效率(96.4%,53/55)明显高于电子喉镜组(81.6%,40/49)(P<0.05).电子喉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91)明显低于支撑喉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方法在声带息肉治疗方面各有利弊.因此,选择手术方式时,需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扬长避短,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俊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与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凝血功能障碍在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65例颅脑外伤急诊行开颅手术的患者资料,按照制定的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在急诊开颅术前是否伴发凝血功能障碍;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型和重型颅脑创伤两组,比较组间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患者随访至伤后3个月,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 结果 颅脑外伤急诊开颅术前患者继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35.38%,重型颅脑外伤组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轻-中型组明显(均为p<0.05);预后不良患者组中发生颅脑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占60%,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预后良好组的明显(均为P<0.05). 结论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浩;曹烨琳;温良;杨小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 方法 报告1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例,通过文献复习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特点. 结果 通过开颅手术切除包膜和包膜内机化组织,患者术后恢复可. 结论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袭,很容易误诊.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认真阅片,可以避免此类误诊,骨瓣开颅是目前重要的治疗选择.

    作者:袁紫刚;李锦泉;金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中B-lynch缝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双胎剖宫产术中B-lynch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共32例于本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双胎孕妇,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孕妇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孕妇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法.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切除子宫率、产褥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采用B-lynch缝合法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治疗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和产褥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宫腔填塞法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双胎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法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罗柳珍;孔建平;金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9例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总结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术前、术中处理方法及效果. 结果 9例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均痊愈. 结论 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预后良好.

    作者:刘补兴;王坚;陈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老年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值与术后肺部感染等的关联,以期为临床管理提供借鉴. 方法 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1例,分析PaO2<70mmHg,PaO2≥70mmHg的患者以及选择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 结果 PaO2<70mmHg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大于PaO2≥70mmHg的患者,选择椎管内麻醉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的患者. 结论 对于术前PaO2<70mmHg的患者,宜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将PaO2调整至70mmHg以上,且麻醉方式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作者:张赛男;林仙菊;朱广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性在跟骨骨折术后恢复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性在跟骨骨折术后恢复中的意义.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58例手术治疗的单纯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其中腓骨长短肌腱通道完整的30例(A组),未得到完整保护的28例(B组,其中包括4例双跟骨骨折患者).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跟骨外侧的肿胀及疼痛情况. 结果 58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及6个月进行病情评分,两组之间平均得分予以比较.根据两组患者平均得分情况对比,可发现A组患者肿胀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疗效显著. 结论 保持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对于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术后恢复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作者:万蕾;张龙君;陈建良;叶锋;王晓;郑晓东;朱少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苏芬太尼与帕瑞昔布钠对骨科手术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比较苏芬太尼与帕瑞昔布钠对骨科手术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脊柱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06例,根据双盲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即A组为帕瑞昔布钠+苏芬太尼镇痛;B组为单纯苏芬太尼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18、24、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6、12、24、48小时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指标水平;术后12、24小时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舒适度评分、镇静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A组患者术后6、12、18、24、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均小于相同时段B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记录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术后12、24小时内镇痛泵总体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均明显小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舒适度评分(BCS)和镇静评分评估比较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9%(8/53),B组并发症发生率32.08%(17/53),A组明显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帕瑞昔布钠应用于脊柱、下肢骨科手术术后,可有效增强镇痛药物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本文认为帕瑞昔布钠联合苏芬太尼对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实更佳,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作者:许宏辉;应江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髓内钉结合钛缆环扎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35例

    目的 探讨髓内钉(PANA-Ⅱ)结合钛缆环扎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髓内钉(PFNA-Ⅱ)结合钛缆环扎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35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 结果 手术时间75~150分钟,平均105分钟;术中出血量250~700ml,平均400ml;骨折愈合时间12~22周,平均16周;除外7例早期出现髋关节疼痛,其余患者均获满意疗效,无1例出现术后股骨头切出、内固定物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 结论 髓内钉结合钛缆环扎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徐超平;许关富;万云华;潘肇坊;陈琼杰;潘王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镇静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在非全身麻醉下的外科、骨科手术6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40例,臂丛神经阻滞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MB组)待麻醉起效,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iv镇静,后用瑞芬太尼0.1~0.8μg/kg/min维持,Ⅱ组(M组)待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单次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 iv镇静,Ⅲ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全程未使用镇静剂.监测和记录患者麻醉前(T1)、麻醉平面固定时(T2)、镇静后1分钟(T3)、10分钟(T4)、30分钟(T5)、60分钟(T6)、清醒后(T7)的BIS值、PETCO2、MAP、HR、SPO2,记录术中烦躁,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术后24小时随访的满意度. 结果 Ⅰ组Ⅱ组的MAP稍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随访满意度Ⅰ组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满意度高. 结论 非全身麻醉中静脉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能给患者提供有效的镇静,对呼吸循环抑制轻,术后苏醒快,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裘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与单纯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需要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按常规进行护理,连续24小时持续吸引.实验组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基础上每日两次向创面注入5L/min流量的氧气,期间暂停负压吸引,每次累计给氧15分钟;期间要保证避免VSD敷料贴膜渗漏.当停止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约10天时间,观察并测量两组创面的愈合情况与初相比较;计算出创面的愈合率与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0天时间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植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植皮愈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每次15分钟每日2次)优于单独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愈合.

    作者:伍丹智;郑晓芳;黄秀微;季滢瑶;郑立程;吴纪奎;黄周丽;卓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急性创伤性氧化应激反应、能量代谢及肾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急性创伤性氧化应激反应、能量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8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观察组,n=40例)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对照组,n=40例),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5天的血浆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静态能量消耗(REE)与呼吸商(RQ)值;以及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同时在相同时间点留取尿标本测定微量白蛋白(Alb)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 结果 与术前前比较,两组患者MDA、8-iso-PGF2α、CRP均在术后1天升高达到高峰后降低,而SOD则呈相反趋势,观察组术后1~5天的MDA、8-iso-PGF2α、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REE亦在术后1天升高达到高峰后降低,而RQ则呈相反趋势,观察组治疗后1~5天的REE低于对照组(P<0.05),而RQ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cr及BUN围术期并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变化(P>0.05),两组尿Alb/Cr和NAG/Cr在术后1天明显增高,之后逐渐回落,观察组尿Alb/Cr和NAG/Cr在术后1天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术后3~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患者术后肾功能造成一过性损伤,但不影响患者恢复,但腹腔镜手术创伤小,造成的创伤性氧化应激及炎性损伤程度较轻,且消耗机体能量少,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张国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子宫全切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临床效果. 方法 对112例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LAVH)80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LTH)32例,比较两组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LAVH组出血量比LTH组多,LTH组手术时间比LAVH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均良好. 结论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手术简单、适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难度大,为妇科腹腔镜手术奠定基础.

    作者:周可欣;李春红;马永珍;邢丽英;刘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06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比较B超、B超联合宫腔镜、病理活检的检出率,对比B超、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探讨其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 B超、B超联合宫腔镜、病理活检的检出率分别为56.31%、83.50%、97.08%.对比B超诊断与病理检查的总符合率为58.00%,其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胚胎残留及其他的符合率分别为33.33%、62.50%、76.67%、54.55%、85.71%、63.64%.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总符合率为86.00%,其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胚胎残留、子宫内膜癌及其他的符合率分别为69.70%、75.00%、100.00%、81.82%、100.00%、75.00%、87.50%. 结论 应用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合理性与准确率,对治疗子宫异常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风莲;王晓倩;沈伶俐;朱雁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救治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3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在伴有基础疾病、收缩压≤8.0kPa、GCS评分较低、ISS评分较高、伤后时间长、血小板计数≤80×109/L、血糖≥9mmol/L、合并胸腹部损伤、休克以及ARDS等因素方面与生存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收缩压≤8.0kPa、存在基础疾病、GCS评分≤8分、ISS评分≥25分、伤后时间>5小时、合并胸腹部损伤、并发休克或ARDS等8个变量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2.14、3.18、2.21、2.87、3.48、6.58、3.06,P<0.05).结论 建立迅速有效的救治通道,正确评估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给予及时确切的救治措施,始终注意对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朱军东;骆建国;蒋海涛;谢民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功能节段保留的后路扩容术中的疗效分析及有限元分析应用

    目的 分析功能节段保留的颈椎后路扩容术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及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 采集19例行后路椎管扩容术病例,采集术前颈椎薄层CT扫描图像信息,应用建模软件三维建模、逆向设计简化模型、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测试术前及术后模拟的颈椎运动度变化.同时在术前及术后6月测量患者实际颈椎活动度以进行比较.在术后1周、1月、3月、6月进行随访,采用Odom评分.结果 有84.2%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对疗效感到满意.有限元计算中俯仰动作在术后较术前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侧弯和旋转活动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际测量术后6个月的活动度均小于术前或没有显著性变化. 结论 现有的保留功能节段的椎管扩容术能满足在减压的同时保持稳定性的要求.有限元方法计算的结果对于临床医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沈愉歆;袁永健;王丹;李战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