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曹烨琳;温良;杨小锋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及对患者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组原则,将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分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组(PKR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等疗效指标,及术后5个月的残余尿量、大尿流率、初始尿意容积、大尿意容积、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膀胱顺应性、等尿动力学参数. 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IPSS及QO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PKRP组术后QOL明显低于TURP组(P<0.05);术后5个月,两组的残余尿量、大尿流率、初始尿意容积、大尿意容积、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膀胱顺应性等尿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初始尿意容积外,PKRP组术后5个月的其他尿动力学参数均优于TURP组(P<0.05). 结论 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俊杰;胡跃刚;许晓源;童高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患者胃肠功能与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其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 将6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对照组,n=30)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 n=31)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外周血应激指示因子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敏急性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 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应激反应指标的外周血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WBC计数、NEUT分数、hs-CRP和ET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OD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2.9%VS 20.0%,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与应激反应较小,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国平;吴永;俞炼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析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66例(78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2个月及12个月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术值,末次随访对所有患者行Maryland患足功能评估,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临床医师对所有患者行(16.37±2.94)个月,患者术后1周、2个月及12个月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参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行Mary-land患足功能评估,其中优5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6.97%.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切口皮缘坏死,无内固定松动、钢板断裂,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示跟骨骨折均为解剖位置.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特别是损伤距骨下关节面更加有效,术后跟骨各方面指数恢复良好,可长时间维持根骨解剖位置,适合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戚春潮;汪玮;罗坚;王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呼吸功能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62例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均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3天,监测两组患者的大自主通气量(MVV)、分钟通气量(VE)、一秒用力吸气量(FEV1)、残气量(RV)、总肺容量(TLC)等肺功能指标;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天、7天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行认知功能检测. 结果 与术前1天的基础值相比,术后1、3天,对照组(MVV-VE)/FEV1、MVV/FEV1及RV/TLC数值均显著下降(P<0.05),而观察组以上指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术后相同时间点,观察组的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1天比较,对照组术后3小时、6小时、1天及3天的MMSE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仅术后3小时及6小时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小时、6小时、1天及3天的MMSE评分分别低于同时间点观察组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小时、6小时、1天及3天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是老年患者比较理想的腹部手术麻醉方式.
作者:赵助宏;易能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中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道探查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65例临床资料. 结果 肝外胆管结石22例,结石取净率100%;肝内外胆管结石43例,结石取净率88.4%. 结论 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提高了疑难胆道疾病的诊治水平,可降低胆管残石的发生率.
作者:谢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 方法 报告1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例,通过文献复习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特点. 结果 通过开颅手术切除包膜和包膜内机化组织,患者术后恢复可. 结论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袭,很容易误诊.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认真阅片,可以避免此类误诊,骨瓣开颅是目前重要的治疗选择.
作者:袁紫刚;李锦泉;金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孕前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使用RevMan 4.2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并对各纳入结局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孕前BMI≥24.0kg/m2显著增加巨大儿、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后出血的发生(P<0.01).孕前BMI<18.5kg/m2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和贫血的发生(P<0.05). 结论孕前体质量指数对于预测妊娠不良结局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夏亚娣;方雅琴;孙芸;王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CD4+IL-9+T细胞因子IL-9、IL-10在大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0月8日,本院初次行手术治疗的45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外周血(术前和术后),同时取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液.运用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技术检测上述组织和外周血中CD4+IL-9+T细胞主要细胞因子IL-9、IL-10的浓度.结果 细胞因子IL-9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为(0.82±0.51)pg/ml,高于癌旁(0.56±0.52)pg/ml,P=0.0318;同时,它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9的浓度,P<0.05;细胞因子IL-10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高于癌旁,分别为(0.87±0.43),(0.52±0.49)pg/ml,P<0.05,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10的浓度,P<0.05. 结论 大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CD4+IL-9+T细胞高表达细胞因子IL-9、IL-10,且细胞因子IL-9表达水平与肿瘤Duke' s分期存在相关性,分期越高IL-9的蛋白水平越高.由此可见干扰IL-9、IL-10的信号通路或活性或许能够成为治疗大肠肿瘤的新靶点.
作者:陈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研究对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T型钢板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即观察组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掌侧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通过复查X线测量桡骨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旋前、旋后)、Sarmiento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 同一组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平均(19.58±3.42)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基本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X线检查测量掌倾角、尺偏角、屈曲、背伸、旋后活动度恢复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腕关节旋前活动度无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rmiento桡骨远端骨折复位评估,观察组优46例,良9例,可5例,优良率91.67%,对照组优39例,良12例,可9例,优良率85.0%;临床疗效评估,观察组优50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33%,对照组优43例,良7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83.33%. 结论 虽然采用掌侧或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临床医师采用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时,术中骨折区暴露充分,将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对位、坚强固定后,教导患者进行积极正确的功能康复训练,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费红良;王金法;石盛生;费国芳;王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牙外伤治疗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治疗的对策.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72例患有牙震荡、牙折、牙脱位等外伤史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经过询问患者病史,或对患牙进行解剖,了解牙外伤治疗失败后被拔除原因,分析失败原因,并提出更有效的治疗对策. 结果 272例患者696颗牙,拔除122颗牙,拔除率为17.5%,牙齿震荡或隐裂牙、冠折牙、骨折线上牙、根折牙、冠根折牙、外伤脱位再植牙的拔除率依次升高,分别为8.3%,11.4%,17.6%,19.0%,23.0%,32.7%.拔除原因主要是根吸收和形成窦道. 结论 牙外伤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牙中欠充、充填材料松动或脱落,不断规范医务人员操作,且排除感染,提升填充值量,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杰;刘萍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带线骨锚钉治疗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7例新鲜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应用带线骨锚钉缝合固定的方法治疗,参照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本组优5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带线骨锚钉治疗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袁建迪;陈烽;陈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一种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本院2008年至2012年,45例应用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从而对此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和Werley标准评定:优4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8%. 结论 使用此种方法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定期指导患者腕部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故可将此种新方法作为治疗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选择.
作者:舒和喜;蔡明;巩金鹏;刘鹏程;杨勇;刘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双胎剖宫产术中B-lynch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共32例于本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双胎孕妇,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孕妇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孕妇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法.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切除子宫率、产褥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采用B-lynch缝合法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治疗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和产褥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宫腔填塞法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双胎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法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罗柳珍;孔建平;金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分析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本院10年来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237例,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研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损伤部位(节段)、有无合并伤、椎管侵占率、8小时内激素使用与否、院前颈托使用与否、术前牵引与否、以及手术方式此类损伤预后的影响. 结果 对12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送诊时间、术前伤史、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小时内激素应用、院前颈托使用、术前是否牵引与否等因素P≤0.1,其余项目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较差:年龄(P=0.203),性别(P=0.982),损伤阶段(P=0.774),手术方式(P=0.189).将初筛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小时内激素使用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大,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影响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h内激素使用与否.可见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解除脊髓压迫和早期应用激素可以有效改善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预后.
作者:何小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苯磺顺阿曲库铵用于全麻剖宫产对产妇的麻醉镇静效应以及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神经行为能力(NBNA)的影响. 方法 将70例拟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待产产妇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丙泊酚+苯磺顺阿曲库铵)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甲磺酸罗呱卡因),观察对比两组产妇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lS),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10天的NBNA值. 结果 两组产妇入室时、手术开始时、胎儿剖出时、手术结束时的HR、SpO2、MAP值,入室时、意识消失时、手术开始时、胎儿剖出时、手术结束时和意识恢复时的BIS值及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及娩出后第3天、10天的NBN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丙泊酚复合苯磺顺阿曲库铵用于全麻剖宫产术安全有效,可维持产妇生命体征平稳,使产妇处于镇静状态,且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NBNA评分无明显影响.
作者:周召文;鲁华荣;李亭;李水凤;郑良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缝合锚钉在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5~47岁,平均36.24岁.伤后2~4天内予以采用切开复位缝合锚钉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和血肿形成.术后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3.3±2.5)个月.肩关节外展95°~130°,平均(106.1°± 5.63°),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为75~98分,平均(90.2±5.23)分. 结论 缝合锚钉技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了二次内固定取出,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王立军;陈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并探讨腹腔镜(Laparoscopic,LS)辅助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术在右半结肠癌(Right colon cancer,RCC)根治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RCC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实施CME根治性手术治疗,而对照组采取传统根治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2年,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 观察组总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21.5±2.8)个、(125.8±51.8)ml、(3.5±1.0)天和(4.0±1.2)天,对照组为(17.8±2.3)个、(210.2±77.4)ml、(4.4±1.5)天和(5.2±1.3)天,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观察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为2.1%(1/48)和2.1%(1/48),对照组为10.4%(5/48)和6.3%(3/4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S辅助下CME术能减少术后出血量,术后恢复更快,并未增加手术风险和影响远期疗效.
作者:张小风;张筱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奇曼丁经直肠给药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 对本院自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间12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60例:术后即刻经直肠给予奇曼丁100mg;对照组(B组)60例: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口服奇曼丁100mg.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A组)疼痛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 结论 混合痔术后直肠给予奇曼丁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焦国华;高利强;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分析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40例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腹股沟疝患者80例,治疗医师根据双盲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即A组行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B组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所有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期间复发例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病例行平均(16.19±3.67)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术后1、3、5天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例数及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时间及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作者:陈旦东;麻百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防滑锁骨钉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对5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自制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将8具成人新鲜锁骨标本制作成中外1/3锁骨骨折模型,分为2组,分别采用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内固定,分别进行弯曲、扭转试验. 结果 防滑锁骨钉组的治疗优良率(92.6%)明显高于克氏针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载荷下,克氏针组的应变、位移均明显大于正常锁骨组(P<0.05),而防滑锁骨钉组的位移、应变与正常锁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防滑锁骨钉组的扭矩(相同扭角下)和扭转刚度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P<0.05). 结论防滑锁骨钉用于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效果良好,在抗弯曲、抗扭转等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周翔;刘伟娟;吴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