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基层医院阑尾炎适用性的前瞻性研究

江淳;陈俊涛;余涛;赵孝斌;吕胜;王荣土

关键词:阑尾炎,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摘要:目的 评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基层医院阑尾炎患者的适用性. 方法 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3年7月到2014年10月,共313例阑尾炎病人随机分为了两组,即开放阑尾切除术组(OA组)171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LA组)142例,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两组患者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无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腹腔脓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疼痛、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LA优于OA组,住院费用LA组较OA组有显著增加. 结论 基层医院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适用,且具有美观、微创等优势,但应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CD4+IL-9+T细胞因子IL-9、IL-10在大肠癌免疫微环境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CD4+IL-9+T细胞因子IL-9、IL-10在大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0月8日,本院初次行手术治疗的45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外周血(术前和术后),同时取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液.运用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技术检测上述组织和外周血中CD4+IL-9+T细胞主要细胞因子IL-9、IL-10的浓度.结果 细胞因子IL-9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为(0.82±0.51)pg/ml,高于癌旁(0.56±0.52)pg/ml,P=0.0318;同时,它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9的浓度,P<0.05;细胞因子IL-10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高于癌旁,分别为(0.87±0.43),(0.52±0.49)pg/ml,P<0.05,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10的浓度,P<0.05. 结论 大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CD4+IL-9+T细胞高表达细胞因子IL-9、IL-10,且细胞因子IL-9表达水平与肿瘤Duke' s分期存在相关性,分期越高IL-9的蛋白水平越高.由此可见干扰IL-9、IL-10的信号通路或活性或许能够成为治疗大肠肿瘤的新靶点.

    作者:陈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两种髓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加长型第3代Gamma钉与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6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分别予以加长型第3代Gamma钉(对照组)和加长型PFNA内固定(研究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 结果 对照组优良率78.13%,总有效率87.5%,并发症总发生率6.24%;观察组优良率为78.79%,总有效率为90.91%,并发症总发生率6.0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总出血量上比较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总切口长度、术前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无差异性(P>0.05). 结论 加长型第3代Gamma钉与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但加长型PFNA总效果更加满意.

    作者:路磊;朱大安;方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冷冻后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液氮冷冻后曲安奈德局封治疗瘢痕疙瘩和单纯局封治疗,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瘢痕疙瘩患者42例,采用随机方法等分至治疗组(液氮冷冻联合曲安奈德局封)、对照组(单用曲安奈德局封),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并追踪观察1年.结果 治疗组有率为73.33%,对照组有效率为45.09%,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液氮冷冻联合曲安奈德局封治疗瘢痕疙瘩有较好的疗效,且其副作用明显减少.

    作者: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术后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应用时效性探究

    目的 探讨分析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术后脓毒血症合并肾损伤患者应用时效性的影响及意义,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术后脓毒血症合并肾损伤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肾功能恢复情况、生化指标及炎症介质表达量变化情况. 结果 患者经首次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中MAP、HR、CI值及肾功能指标都有很明显的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1.患者经过连续血液治疗后炎症介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炎症介质IL-6,CRP,ESR有很明显的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L-10也有一定的下降,但在统计学上,P>0.05,差异无明显意义.经过多次滤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后观察组A-PACHE I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经多次滤过治疗后患者生存率达58%. 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术后脓毒血症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满意,可以降低临床死亡率.

    作者:沈立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跟距关节面外侧缘微创小切口结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跟距关节外侧缘弧形水平小切口,直视复位,结合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46例(47足)并发距下关节面骨折的跟骨骨折行跟距关节外侧微创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按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27足.切口采用外踝下一横指,平行距下关节的横弧形切口,根据切口长度需要可以延长至外踝后方半横指,长约2.5~3 cm.直视显露塌陷的跟距关节面,复位后以3~5枚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 结果 随访4~20个月、平均12.5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6.9%. 结论 跟距关节面,跟骨宽度,B觟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 跟距关节外侧缘小切口微创、直接、简单,大大减少传统L型手术切口的并发症.能解决大多数涉及跟距关节面骨折的跟骨骨折的问题.

    作者:黄宁;史景超;蒋海勇;李铭;黄常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过伸伤的治疗策略和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过伸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25例根据患者主诉致伤力能量分级、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选择手术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6例,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14例,后路减压椎管成型术5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术后1.5年随访时变化ASIA分值. 结果 非手术法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91±10)分,改善率82.77%;前路减压术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85±10)分,改善率86.58%;颈后路椎管成型术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86±12)分,改善率84.35%. 结论 根据颈椎过伸伤患者的致伤力能量、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沈万祥;周成洪;龙亨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改良方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方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医治上段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德国多尼尔D-II碎石机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将20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14例用传统方法治疗:采用仰卧位或仰卧位并略向患侧倾斜,冲击波源处于床下或床旁位置,冲击波经患侧腰部软组织单一方向照射患侧结石.B组1012例用改良方法治疗:冲击波源由传统的单一固定位置沿球面多方位变化,从床下反转至床上相反的位置,患者均仰卧在床上,上段输尿管结石冲击波穿过腹壁进入患侧或对侧的腹壁,呈多方位多角度射入碎石治疗. 结果A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成功951例,出现血肿6例;B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成功998例,出现血肿0例;两组间差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进的方法比传统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更有效,能显著减少肾周血肿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嗣平;翁志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镇静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在非全身麻醉下的外科、骨科手术6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40例,臂丛神经阻滞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MB组)待麻醉起效,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iv镇静,后用瑞芬太尼0.1~0.8μg/kg/min维持,Ⅱ组(M组)待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单次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 iv镇静,Ⅲ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全程未使用镇静剂.监测和记录患者麻醉前(T1)、麻醉平面固定时(T2)、镇静后1分钟(T3)、10分钟(T4)、30分钟(T5)、60分钟(T6)、清醒后(T7)的BIS值、PETCO2、MAP、HR、SPO2,记录术中烦躁,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术后24小时随访的满意度. 结果 Ⅰ组Ⅱ组的MAP稍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随访满意度Ⅰ组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满意度高. 结论 非全身麻醉中静脉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能给患者提供有效的镇静,对呼吸循环抑制轻,术后苏醒快,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裘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术治疗踝关节皮肤坏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植皮术治疗治疗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共10例,创面清创后,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创面1~3次,每次5~7天,Ⅱ期植皮. 结果 7例在VSD治疗创面1次,5~7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内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2次,11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3次,15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创面有钢板1例,VSD治疗1次效果不理想,拆除钢板后再次使用VSD,10天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 结论 手术简单,疗效可靠.

    作者:高锋;黄银伟;孟明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治疗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一种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本院2008年至2012年,45例应用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从而对此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和Werley标准评定:优4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8%. 结论 使用此种方法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定期指导患者腕部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故可将此种新方法作为治疗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选择.

    作者:舒和喜;蔡明;巩金鹏;刘鹏程;杨勇;刘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伴发胆囊结石的预后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伴发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患者68例,入院后行相关检查,将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实验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需输血例数、术后排气及禁食时间、术后VAS评分,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定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排气和禁食时间、拔除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1、2、3天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06%、2.94%,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29%、11.76%.观察组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 腹腔镜手术优点多,创伤小,如果临床医师严格准确掌握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操作精准,则腹腔镜手术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陈建军;蒋祖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9例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总结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术前、术中处理方法及效果. 结果 9例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均痊愈. 结论 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预后良好.

    作者:刘补兴;王坚;陈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孕前体质量指数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 比较孕前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使用RevMan 4.2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并对各纳入结局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孕前BMI≥24.0kg/m2显著增加巨大儿、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后出血的发生(P<0.01).孕前BMI<18.5kg/m2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和贫血的发生(P<0.05). 结论孕前体质量指数对于预测妊娠不良结局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夏亚娣;方雅琴;孙芸;王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胸腹外伤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的意义

    目的 分析胸腹外伤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至2014年,收治的60例胸腹外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螺旋CT诊断、抢救治疗结果等. 结果 本研究组治愈患者55例(91.7%),死亡5例(8.3%).螺旋CT胸腹扫描胸或腹部损伤48例(80.0%),其中胸部损伤36例,占病变组75.0%(36/48);腹部损伤12例,占病变组25.0%(12/48);胸部和腹部均有损伤者9例,占病变组18.7%(9/48). 结论 胸腹外伤病情急、危、重、多发伤,诊断应结合实际情况借助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缩短检查时间的同时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治愈率.

    作者:毛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内镜下电切治疗Peutz-Jegher综合征胃肠多发息肉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确诊的Peutz-Jegh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和家族史,及时行胃镜、肠镜和小肠钡剂造影检查,发现胃肠息肉并取病理检查.病例确诊后采用了胃肠镜下息肉电切治疗,经2年多时间的4次治疗,并随访5年,患者体重增加,营养状态改善,复查胃肠镜息肉无复发,所有切除的息肉经病理检查均无恶变. 结论 在Peutz-Jegher综合征患者尚未出现腹痛、血便、贫血或肠梗阻前,经内镜下电切胃肠多发息肉操作简单,风险小,疗效好,且能保留了几乎全部有功能胃肠组织,为复发再次手术提供了更多机会,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利荣;郭绿云;詹雅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与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凝血功能障碍在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65例颅脑外伤急诊行开颅手术的患者资料,按照制定的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在急诊开颅术前是否伴发凝血功能障碍;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型和重型颅脑创伤两组,比较组间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患者随访至伤后3个月,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 结果 颅脑外伤急诊开颅术前患者继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35.38%,重型颅脑外伤组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轻-中型组明显(均为p<0.05);预后不良患者组中发生颅脑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占60%,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预后良好组的明显(均为P<0.05). 结论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浩;曹烨琳;温良;杨小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行髓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观察组53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并比较两组的麻醉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HR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性显著地较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4.26±1.27)小时,对照组为(7.43±2.17)小时(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NPS13例占24.53%,对照NPS11例占20.75%(P<0.05). 结论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HR,均可以满足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腰硬联合麻醉治疗效果更佳,不仅更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而且还有更好的血压及心率控制效应.

    作者:武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治疗预防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 探讨应用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对预防和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 方法 将入院7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6例.治疗组:术后按常规住院治疗和护理,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同时进行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加压治疗;对照组:仅行抗凝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7天、14天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DVT发生情况.同时测量股静脉血流的速度.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组36例,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3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其中6例发生在瘫痪侧,5例的血栓出现在腘静脉以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能够预防和减少DVT,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戴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特殊部位创伤性膈肌破裂1例报告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 方法 分析本院1例特殊部位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例患者经及时手术治疗痊愈. 结论 创伤性膈肌破裂早期诊断困难,往往合并严重的脏器损伤,死亡率较高.早期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伟;王亚平;赵余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间于本院及上级医院行碎石术的患者140例,其中70例接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为观察组;另外70例接受气压弹道碎石术,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血尿持续时间、手术前后肾功能变化、碎石成功率及2个月后结石排净率,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血尿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肾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碎石成功率和2个月术后结石排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确切,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可作为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术式.

    作者:阮磊;袁利荣;鲁来兴;张承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