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武斌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腰硬联合麻醉, 全身麻醉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行髓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观察组53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并比较两组的麻醉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HR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性显著地较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4.26±1.27)小时,对照组为(7.43±2.17)小时(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NPS13例占24.53%,对照NPS11例占20.75%(P<0.05). 结论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HR,均可以满足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腰硬联合麻醉治疗效果更佳,不仅更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而且还有更好的血压及心率控制效应.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稳定性骨骨盆折后不同时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骨骨盆折后不同时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不稳定性骨折临床资料,根据行外固定架治疗的时机不同分为急诊组(受伤后6小时之内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共42例)与非急诊组(受伤后6小时之后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20例),分析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外固定架手术时间、所行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生命动力学指标平稳,疼痛感明显减轻,休克患者均抢救成功,非急诊组患者2例在院内进行抢救过程中死亡,死亡率10.00%,其余患者抢救成功,非急诊组患者死亡率高于急诊组患者(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32±1.29)个月,均未出现骨不愈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Matta疗效评估,急诊组优良率95.24%,非急诊组优良率94.44%,两组治疗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性骨骨盆折在受伤后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有利于快速回复骨盆环,受伤后6小时之内手术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及死亡率,急诊手术时机宜早.

    作者:贝荣新;许刚;吴慧娜;吴晓玉;王俊青;王昌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呼吸参数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目的 研究3种不同呼吸参数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 方法 单肺通气全身麻醉下行胸科手术的ASAⅠ~Ⅲ级患者60例,根据3种不同呼吸参数设置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3组,麻醉诱导前(T0)、OLV前(T1)、OLV后即刻(T2)、OLV后15分钟(T3)、OLV结束即刻(T4)、手术结束(T5)等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于术后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评估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3组T3、T4时点的PETCO2、PaCO2显著增高(P<0.05),而B、C两组在T3、T4时点的PETCO2、Pa-CO2低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效果显著(P<0.05).B、C两组患者的术后2天POD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P>0.05). 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VT=6ml/kg,RR=15次/分,I:E=1:1.5的呼吸参数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POD的危险性.

    作者:桂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210例在本院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5例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115例行传统疝修补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多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术式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手术的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作者:夏广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镇静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在非全身麻醉下的外科、骨科手术6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40例,臂丛神经阻滞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MB组)待麻醉起效,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iv镇静,后用瑞芬太尼0.1~0.8μg/kg/min维持,Ⅱ组(M组)待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单次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 iv镇静,Ⅲ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全程未使用镇静剂.监测和记录患者麻醉前(T1)、麻醉平面固定时(T2)、镇静后1分钟(T3)、10分钟(T4)、30分钟(T5)、60分钟(T6)、清醒后(T7)的BIS值、PETCO2、MAP、HR、SPO2,记录术中烦躁,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术后24小时随访的满意度. 结果 Ⅰ组Ⅱ组的MAP稍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随访满意度Ⅰ组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满意度高. 结论 非全身麻醉中静脉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能给患者提供有效的镇静,对呼吸循环抑制轻,术后苏醒快,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裘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将6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TUPKP组和TURP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前列腺切除重量、血红蛋白、血钠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1,6,12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 max)等疗效指标. 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IPSS、QOL和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TUPKP组的IPSS、QOL和Qmax值与TURP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TUPKP组的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明显短于TURP组(P<0.05),血红蛋白、血钠水平下降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URP组(P<0.05). 结论 与TURP相比,TUPK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住院时间短,血红蛋白、血钠水平下降少,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关喜彬;武良;舒则荣;叶伟勇;蔡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患者胃肠功能与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其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 将6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对照组,n=30)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 n=31)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外周血应激指示因子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敏急性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 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应激反应指标的外周血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WBC计数、NEUT分数、hs-CRP和ET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OD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2.9%VS 20.0%,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与应激反应较小,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国平;吴永;俞炼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老年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值与术后肺部感染等的关联,以期为临床管理提供借鉴. 方法 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1例,分析PaO2<70mmHg,PaO2≥70mmHg的患者以及选择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 结果 PaO2<70mmHg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大于PaO2≥70mmHg的患者,选择椎管内麻醉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的患者. 结论 对于术前PaO2<70mmHg的患者,宜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将PaO2调整至70mmHg以上,且麻醉方式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作者:张赛男;林仙菊;朱广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性在跟骨骨折术后恢复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性在跟骨骨折术后恢复中的意义.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58例手术治疗的单纯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其中腓骨长短肌腱通道完整的30例(A组),未得到完整保护的28例(B组,其中包括4例双跟骨骨折患者).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跟骨外侧的肿胀及疼痛情况. 结果 58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及6个月进行病情评分,两组之间平均得分予以比较.根据两组患者平均得分情况对比,可发现A组患者肿胀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疗效显著. 结论 保持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对于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术后恢复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作者:万蕾;张龙君;陈建良;叶锋;王晓;郑晓东;朱少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伴发胆囊结石的预后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伴发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患者68例,入院后行相关检查,将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实验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需输血例数、术后排气及禁食时间、术后VAS评分,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定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排气和禁食时间、拔除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1、2、3天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06%、2.94%,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29%、11.76%.观察组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 腹腔镜手术优点多,创伤小,如果临床医师严格准确掌握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操作精准,则腹腔镜手术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陈建军;蒋祖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23例(29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保守治疗,13例再次行PKP术治疗,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疼痛评分(VAS)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 结果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以初次为多椎体PKP术的邻椎骨折较多,在短期内(6月内)再次发生概率较大,为82.61%.与治疗前比较,再发椎体骨折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有效率分别为69.23%、84.62%,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时的VAS评分和有效率相互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再次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麻光喜;骆国钢;许兵;杨益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9例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总结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术前、术中处理方法及效果. 结果 9例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均痊愈. 结论 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预后良好.

    作者:刘补兴;王坚;陈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过伸伤的治疗策略和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过伸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25例根据患者主诉致伤力能量分级、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选择手术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6例,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14例,后路减压椎管成型术5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术后1.5年随访时变化ASIA分值. 结果 非手术法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91±10)分,改善率82.77%;前路减压术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85±10)分,改善率86.58%;颈后路椎管成型术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86±12)分,改善率84.35%. 结论 根据颈椎过伸伤患者的致伤力能量、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沈万祥;周成洪;龙亨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术治疗踝关节皮肤坏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植皮术治疗治疗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共10例,创面清创后,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创面1~3次,每次5~7天,Ⅱ期植皮. 结果 7例在VSD治疗创面1次,5~7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内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2次,11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3次,15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创面有钢板1例,VSD治疗1次效果不理想,拆除钢板后再次使用VSD,10天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 结论 手术简单,疗效可靠.

    作者:高锋;黄银伟;孟明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基层医院阑尾炎适用性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评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基层医院阑尾炎患者的适用性. 方法 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3年7月到2014年10月,共313例阑尾炎病人随机分为了两组,即开放阑尾切除术组(OA组)171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LA组)142例,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两组患者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无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腹腔脓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疼痛、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LA优于OA组,住院费用LA组较OA组有显著增加. 结论 基层医院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适用,且具有美观、微创等优势,但应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

    作者:江淳;陈俊涛;余涛;赵孝斌;吕胜;王荣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治疗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一种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本院2008年至2012年,45例应用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从而对此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和Werley标准评定:优4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8%. 结论 使用此种方法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定期指导患者腕部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故可将此种新方法作为治疗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选择.

    作者:舒和喜;蔡明;巩金鹏;刘鹏程;杨勇;刘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保守治疗外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保守治疗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217例.所有患者均在重症医学科接受保守治疗,治疗8周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统计患者治疗后的存活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8周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瞳孔恢复时间(58.02± 9.58)小时,颅内血肿清除率(91.74±5.13)%,根据GOS评分,其中轻度残疾的有46例,占21.20%,恢复良好的有171例,占78.80%,见表1.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逐步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存活率达到100.00%. 结论 对于暂无手术指征的外伤性颅内出血,采取保守治疗的策略是可行的.治疗过程中应严密关注病情的变化,重视并发症的防治,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滕;虞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泪小管断裂伴总管堵塞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 在处理泪小管断裂植入支撑物困难时,要考虑合并泪道阻塞. 方法 术中泪囊切开逆行插管. 结果 泪囊切开逆行植入支撑物证实合并泪道阻塞. 结论 泪小管断裂植入支撑物困难时考虑合并泪道阻塞,正确的诊断能大大减少手术时间,进一步恢复泪器功能,减少患者痛苦并节约医疗资源.

    作者:朱艳霞;俞颂平;施天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腰麻用于低体重新生儿手术体会分析

    目的 总结腰麻用于7例低体重儿外科手术的体会. 方法 2004年至今共7例低体重儿的外科手术选用腰麻,男性5例,女性2例,腰骶部硬脊膜膨出1例,锁肛1例,巨大脐膨出1例,十二指肠幽门闭锁2例,食道裂孔疝1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例,体重平均2.09±0.23kg,观察新生儿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 术中6例新生儿生命体征平稳,1例新生儿经处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结论 低体重新生儿外科手术选用腰麻可减少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平稳度过围术期.

    作者:黄晓霞;蓝志坚;杨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D4+IL-9+T细胞因子IL-9、IL-10在大肠癌免疫微环境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CD4+IL-9+T细胞因子IL-9、IL-10在大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0月8日,本院初次行手术治疗的45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外周血(术前和术后),同时取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液.运用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技术检测上述组织和外周血中CD4+IL-9+T细胞主要细胞因子IL-9、IL-10的浓度.结果 细胞因子IL-9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为(0.82±0.51)pg/ml,高于癌旁(0.56±0.52)pg/ml,P=0.0318;同时,它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9的浓度,P<0.05;细胞因子IL-10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高于癌旁,分别为(0.87±0.43),(0.52±0.49)pg/ml,P<0.05,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10的浓度,P<0.05. 结论 大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CD4+IL-9+T细胞高表达细胞因子IL-9、IL-10,且细胞因子IL-9表达水平与肿瘤Duke' s分期存在相关性,分期越高IL-9的蛋白水平越高.由此可见干扰IL-9、IL-10的信号通路或活性或许能够成为治疗大肠肿瘤的新靶点.

    作者:陈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与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在肌腱愈合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特点,从而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关的动物实验依据. 方法 在成年三黄鸡双足第3趾Ⅱ区建立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分别应用新型肌腱缝合方法(A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B组)修复,于术后立即、术后2周、4周,分批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查. 结果 切割发生率,A组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A组在肌腱愈合的各阶段,2mm间隙形成负荷及大抗拉强度优于B组 (P<0.05). 结论 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林加豪;邱海胜;吴建伟;林传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