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呼吸参数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桂强军

关键词:呼吸参数, 胸腔镜, 胸科, 术后谵妄
摘要:目的 研究3种不同呼吸参数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 方法 单肺通气全身麻醉下行胸科手术的ASAⅠ~Ⅲ级患者60例,根据3种不同呼吸参数设置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3组,麻醉诱导前(T0)、OLV前(T1)、OLV后即刻(T2)、OLV后15分钟(T3)、OLV结束即刻(T4)、手术结束(T5)等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于术后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评估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3组T3、T4时点的PETCO2、PaCO2显著增高(P<0.05),而B、C两组在T3、T4时点的PETCO2、Pa-CO2低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效果显著(P<0.05).B、C两组患者的术后2天POD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P>0.05). 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VT=6ml/kg,RR=15次/分,I:E=1:1.5的呼吸参数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POD的危险性.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面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和探讨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全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40例,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折解剖复位总有效率、平均张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面部骨折,可以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咬合功能,改善面部形态,促进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伟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特殊部位创伤性膈肌破裂1例报告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 方法 分析本院1例特殊部位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例患者经及时手术治疗痊愈. 结论 创伤性膈肌破裂早期诊断困难,往往合并严重的脏器损伤,死亡率较高.早期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伟;王亚平;赵余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加速康复手术综合治疗模式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应用于结直肠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0名,按随机法分为2组.一组在加速康复外科手术综合治疗模式理念指导下进行结直肠癌手术,本组患者50例(加速康复外科组);另一组在传统围术期处理理念下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 结果加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23.32±42.17)ml,切口长度(10.2±2.1)cm,手术时间(182.24±38.21)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1.2±0.8)天,肛门排气时间(2.7±1.2)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天外周血PCT (215.32±145.21) mg/dL;加速康复外科组术后3天外周血PCT(76.8±23.7)mg/d,停止输液时间(3.1±1.1)天,出院时间(5.2±0.8)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手术综合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楼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跟距关节面外侧缘微创小切口结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跟距关节外侧缘弧形水平小切口,直视复位,结合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46例(47足)并发距下关节面骨折的跟骨骨折行跟距关节外侧微创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按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27足.切口采用外踝下一横指,平行距下关节的横弧形切口,根据切口长度需要可以延长至外踝后方半横指,长约2.5~3 cm.直视显露塌陷的跟距关节面,复位后以3~5枚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 结果 随访4~20个月、平均12.5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6.9%. 结论 跟距关节面,跟骨宽度,B觟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 跟距关节外侧缘小切口微创、直接、简单,大大减少传统L型手术切口的并发症.能解决大多数涉及跟距关节面骨折的跟骨骨折的问题.

    作者:黄宁;史景超;蒋海勇;李铭;黄常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中B-lynch缝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双胎剖宫产术中B-lynch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共32例于本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双胎孕妇,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孕妇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孕妇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法.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切除子宫率、产褥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采用B-lynch缝合法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治疗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和产褥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宫腔填塞法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双胎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法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罗柳珍;孔建平;金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06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比较B超、B超联合宫腔镜、病理活检的检出率,对比B超、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探讨其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 B超、B超联合宫腔镜、病理活检的检出率分别为56.31%、83.50%、97.08%.对比B超诊断与病理检查的总符合率为58.00%,其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胚胎残留及其他的符合率分别为33.33%、62.50%、76.67%、54.55%、85.71%、63.64%.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总符合率为86.00%,其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胚胎残留、子宫内膜癌及其他的符合率分别为69.70%、75.00%、100.00%、81.82%、100.00%、75.00%、87.50%. 结论 应用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合理性与准确率,对治疗子宫异常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风莲;王晓倩;沈伶俐;朱雁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9例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总结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术前、术中处理方法及效果. 结果 9例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均痊愈. 结论 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预后良好.

    作者:刘补兴;王坚;陈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子宫全切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临床效果. 方法 对112例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LAVH)80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LTH)32例,比较两组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LAVH组出血量比LTH组多,LTH组手术时间比LAVH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均良好. 结论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手术简单、适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难度大,为妇科腹腔镜手术奠定基础.

    作者:周可欣;李春红;马永珍;邢丽英;刘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基层医院阑尾炎适用性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评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基层医院阑尾炎患者的适用性. 方法 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3年7月到2014年10月,共313例阑尾炎病人随机分为了两组,即开放阑尾切除术组(OA组)171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LA组)142例,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两组患者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无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腹腔脓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疼痛、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LA优于OA组,住院费用LA组较OA组有显著增加. 结论 基层医院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适用,且具有美观、微创等优势,但应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

    作者:江淳;陈俊涛;余涛;赵孝斌;吕胜;王荣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 方法 报告1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例,通过文献复习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特点. 结果 通过开颅手术切除包膜和包膜内机化组织,患者术后恢复可. 结论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袭,很容易误诊.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认真阅片,可以避免此类误诊,骨瓣开颅是目前重要的治疗选择.

    作者:袁紫刚;李锦泉;金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普勒心脏超声在监测感染性休克病人容量反应性中的价值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来检测感染性休克病人在被动抬腿试验后其每搏量和每分钟输出量的变化,与有创性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两者间进行对比,以探讨超声多普勒技术在休克病人容量治疗中的有效性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 对经过严格筛选的入住本院的28例感染性休克病人,行被动抬腿试验,同时分别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测和PICCO脉搏检测,以测得其心脏每搏量,和每分钟输出量. 结果 未应答组和应答组均进行自身的配对比较,无论是基础水平或测试期间,其CO、HR、MAP、CVP、SV等指标超声和PICCO间均有较好的可比性. 结论 多普勒心脏超声能够对感染性休克病人的PLR容量扩张试验的反应性进行较好地监测,防止液体过度负荷的风险,具有无创、低费用的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青峰;王福建;蔚红;徐胜华;赵冬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钢板结合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附关节损伤13例

    目的 探讨跖附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跖附关节损伤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6岁.损伤分型,A型4例,B型7例,其中B15例,B22例,C型2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症1例足背动脉损伤1例.均采用起开复位钢板合并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并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所有切口均愈合,仅1例发生足背皮肤部分坏死,予换药后创口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6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患者平均88分,90~100分5例,80~90分5例,70~80分3例. 结论 钢板结合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附关节能较好的维持跖附关节的解剖位置,并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朱剑平;张小定;张周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治疗预防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 探讨应用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对预防和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 方法 将入院7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6例.治疗组:术后按常规住院治疗和护理,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同时进行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加压治疗;对照组:仅行抗凝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7天、14天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DVT发生情况.同时测量股静脉血流的速度.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组36例,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3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其中6例发生在瘫痪侧,5例的血栓出现在腘静脉以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能够预防和减少DVT,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戴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腰麻用于低体重新生儿手术体会分析

    目的 总结腰麻用于7例低体重儿外科手术的体会. 方法 2004年至今共7例低体重儿的外科手术选用腰麻,男性5例,女性2例,腰骶部硬脊膜膨出1例,锁肛1例,巨大脐膨出1例,十二指肠幽门闭锁2例,食道裂孔疝1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例,体重平均2.09±0.23kg,观察新生儿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 术中6例新生儿生命体征平稳,1例新生儿经处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结论 低体重新生儿外科手术选用腰麻可减少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平稳度过围术期.

    作者:黄晓霞;蓝志坚;杨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诊开颅合并前颅底重建处理鼻漏21例体会

    目的 总结急诊开颅脑外伤早期前颅底重建处理脑脊液鼻漏经验,评估前颅底重建对脑脊液鼻漏疗效. 方法 选择本院21例存在前颅底骨折鼻漏并符合急诊开颅指征患者,如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等,术前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建颅底骨性结构,指导开颅手术,在手术治疗血肿、破碎脑组织及碎骨片的同时一并行前颅底骨性及膜性重建. 结果 经前颅底重建21例患者脑脊液鼻漏均治愈. 讨论 前颅底重建合并处理成为急诊开颅患者减少脑脊液鼻漏及逆行感染佳时机,完整的骨性重建及膜性重建结合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杜庆华;陈旭东;金一勤;叶碎林;王伟明;朱缙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与单纯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需要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按常规进行护理,连续24小时持续吸引.实验组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基础上每日两次向创面注入5L/min流量的氧气,期间暂停负压吸引,每次累计给氧15分钟;期间要保证避免VSD敷料贴膜渗漏.当停止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约10天时间,观察并测量两组创面的愈合情况与初相比较;计算出创面的愈合率与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0天时间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植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植皮愈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每次15分钟每日2次)优于单独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愈合.

    作者:伍丹智;郑晓芳;黄秀微;季滢瑶;郑立程;吴纪奎;黄周丽;卓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23例(29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保守治疗,13例再次行PKP术治疗,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疼痛评分(VAS)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 结果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以初次为多椎体PKP术的邻椎骨折较多,在短期内(6月内)再次发生概率较大,为82.61%.与治疗前比较,再发椎体骨折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有效率分别为69.23%、84.62%,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时的VAS评分和有效率相互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再次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麻光喜;骆国钢;许兵;杨益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行髓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观察组53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并比较两组的麻醉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HR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性显著地较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4.26±1.27)小时,对照组为(7.43±2.17)小时(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NPS13例占24.53%,对照NPS11例占20.75%(P<0.05). 结论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HR,均可以满足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腰硬联合麻醉治疗效果更佳,不仅更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而且还有更好的血压及心率控制效应.

    作者:武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缝合锚钉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缝合锚钉在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5~47岁,平均36.24岁.伤后2~4天内予以采用切开复位缝合锚钉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和血肿形成.术后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3.3±2.5)个月.肩关节外展95°~130°,平均(106.1°± 5.63°),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为75~98分,平均(90.2±5.23)分. 结论 缝合锚钉技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了二次内固定取出,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王立军;陈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两种髓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加长型第3代Gamma钉与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6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分别予以加长型第3代Gamma钉(对照组)和加长型PFNA内固定(研究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 结果 对照组优良率78.13%,总有效率87.5%,并发症总发生率6.24%;观察组优良率为78.79%,总有效率为90.91%,并发症总发生率6.0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总出血量上比较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总切口长度、术前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无差异性(P>0.05). 结论 加长型第3代Gamma钉与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但加长型PFNA总效果更加满意.

    作者:路磊;朱大安;方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