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钢板结合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附关节损伤13例

朱剑平;张小定;张周虎

关键词:跖附关节损伤, 切开复位, 钢板结合螺钉及克氏针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跖附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跖附关节损伤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6岁.损伤分型,A型4例,B型7例,其中B15例,B22例,C型2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症1例足背动脉损伤1例.均采用起开复位钢板合并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并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所有切口均愈合,仅1例发生足背皮肤部分坏死,予换药后创口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6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患者平均88分,90~100分5例,80~90分5例,70~80分3例. 结论 钢板结合螺钉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附关节能较好的维持跖附关节的解剖位置,并获得满意的疗效.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9例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总结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术前、术中处理方法及效果. 结果 9例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均痊愈. 结论 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预后良好.

    作者:刘补兴;王坚;陈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研究与应用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300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分别予以0.12%(A组)、0.15%(B组)的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镇痛,以及传统分娩无镇痛(C组).记录各组产妇的宫口扩张速率、胎心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VAS评分、产后出血率(>400ml者)、剖宫产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结果 A、B宫口扩张速率高于C组(P<0.05).3组产妇胎心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产妇均未见产后出血>400ml者.A、B两组产妇用药后30分钟及分娩后的VAS评分均低于用药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剖宫产率均低于C组(P<0.05),A、B组之间分娩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0.12%罗哌卡因复合0.5μg/ml舒芬太尼能为产妇提供可靠的分娩镇痛.

    作者:楼颖素;朱鸣萍;刘稚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患者胃肠功能与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其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 将6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对照组,n=30)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 n=31)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外周血应激指示因子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敏急性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 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应激反应指标的外周血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WBC计数、NEUT分数、hs-CRP和ET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OD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2.9%VS 20.0%,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与应激反应较小,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国平;吴永;俞炼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Er:YAG激光去腐备洞治疗儿童龋齿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在儿童龋齿治疗中去腐备洞的应用优势.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龋齿儿童61例,采用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涡轮手机、观察组31例采用Er:YAG激光去腐备洞,之后均行常规牙体填充.评价两组患儿对本次治疗的舒适和疼痛评分,对比其治疗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并记录随访期并发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时间和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心率和血压无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心率和血压变化值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此外,观察组、对照组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5%、13.3%,无统计学差异(Exact P>0.05),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80.6%、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Exact P<0.05). 结论 在儿童龋齿中应用Er:YAG激光去腐备洞,能够明显缓解患儿疼痛和不适程度,且无需使用麻醉剂,利于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吕旭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带线骨锚钉治疗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

    目的 探讨带线骨锚钉治疗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7例新鲜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应用带线骨锚钉缝合固定的方法治疗,参照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本组优5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带线骨锚钉治疗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袁建迪;陈烽;陈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比较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究.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4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32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生理盐水冲洗用量)、术后引流量、下地功能锻炼时间,术前、术后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3月伤椎后突cobb角,伤椎cobb角纠正率(%)、椎弓根入钉准确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下地功能锻炼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术后1、3、5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治疗后即刻、术后2个月、6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cobb角纠正率及椎弓根入钉准确率大致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避免过度剥离腰旁肌,增加腰椎稳定性,术野清晰,操作容易,并可保证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椎弓根螺钉入钉率,特别对术后腰背部恢复期疼痛具有较好的减轻疗效,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陈海波;滕红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重度颅脑损伤后出现脑积水的治疗策略研究体会

    目的 通过对老年重度颅脑损伤伴发脑积水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其术后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颅脑外伤伴发脑积水患者,其中43例采用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剩余21例行非手术治疗.术后对出现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减压术,观察所有患者术后CT检查所示颅内状态,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 结果 同一组手术医师通过门诊对所有患者行平均(17.69± 4.68)个月,在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所有患者颅内高压力有显著降低,15例意识障碍患者有显著改善,慢性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好转,1例患者无改善,术后1个月行CT检查示,63例患者脑室系统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有2例治疗后发生分流管不畅,经再次手术治疗后得到改善.GOS评估中,恢复良好48例,轻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0例,有效率为92.19%. 结论 老年患者重度颅脑损伤后因并发症较多,准确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地意义,而脑室-腹腔分流减压术治疗脑积水临床效果明显,是大部分老年重度颅脑损伤伴发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郑嵘;徐玮;冯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ME术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 观察并探讨腹腔镜(Laparoscopic,LS)辅助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术在右半结肠癌(Right colon cancer,RCC)根治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RCC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实施CME根治性手术治疗,而对照组采取传统根治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2年,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 观察组总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21.5±2.8)个、(125.8±51.8)ml、(3.5±1.0)天和(4.0±1.2)天,对照组为(17.8±2.3)个、(210.2±77.4)ml、(4.4±1.5)天和(5.2±1.3)天,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观察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为2.1%(1/48)和2.1%(1/48),对照组为10.4%(5/48)和6.3%(3/4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S辅助下CME术能减少术后出血量,术后恢复更快,并未增加手术风险和影响远期疗效.

    作者:张小风;张筱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与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凝血功能障碍在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65例颅脑外伤急诊行开颅手术的患者资料,按照制定的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在急诊开颅术前是否伴发凝血功能障碍;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型和重型颅脑创伤两组,比较组间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患者随访至伤后3个月,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 结果 颅脑外伤急诊开颅术前患者继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35.38%,重型颅脑外伤组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轻-中型组明显(均为p<0.05);预后不良患者组中发生颅脑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占60%,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预后良好组的明显(均为P<0.05). 结论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浩;曹烨琳;温良;杨小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显微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外引流治疗中重度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研究

    目的 评价显微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引流与大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方法 78例中重度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外引流术(小骨窗组,48例)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组,30例),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小骨窗组少于大骨瓣组.治疗3个月后随访,ADL达自理水平的良好状态者(Barthel指数≥9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骨窗组优于大骨瓣组.两组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显微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引流术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王勇;邹诣;金鹏程;张华暹;童凌云;缪一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术中纤维胆道镜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术中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道探查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65例临床资料. 结果 肝外胆管结石22例,结石取净率100%;肝内外胆管结石43例,结石取净率88.4%. 结论 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提高了疑难胆道疾病的诊治水平,可降低胆管残石的发生率.

    作者:谢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镇静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在非全身麻醉下的外科、骨科手术6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40例,臂丛神经阻滞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MB组)待麻醉起效,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iv镇静,后用瑞芬太尼0.1~0.8μg/kg/min维持,Ⅱ组(M组)待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单次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 iv镇静,Ⅲ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全程未使用镇静剂.监测和记录患者麻醉前(T1)、麻醉平面固定时(T2)、镇静后1分钟(T3)、10分钟(T4)、30分钟(T5)、60分钟(T6)、清醒后(T7)的BIS值、PETCO2、MAP、HR、SPO2,记录术中烦躁,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术后24小时随访的满意度. 结果 Ⅰ组Ⅱ组的MAP稍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随访满意度Ⅰ组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满意度高. 结论 非全身麻醉中静脉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能给患者提供有效的镇静,对呼吸循环抑制轻,术后苏醒快,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裘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性在跟骨骨折术后恢复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性在跟骨骨折术后恢复中的意义.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58例手术治疗的单纯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其中腓骨长短肌腱通道完整的30例(A组),未得到完整保护的28例(B组,其中包括4例双跟骨骨折患者).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跟骨外侧的肿胀及疼痛情况. 结果 58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及6个月进行病情评分,两组之间平均得分予以比较.根据两组患者平均得分情况对比,可发现A组患者肿胀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疗效显著. 结论 保持腓骨长短肌腱通道的完整对于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术后恢复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作者:万蕾;张龙君;陈建良;叶锋;王晓;郑晓东;朱少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中B-lynch缝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双胎剖宫产术中B-lynch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共32例于本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双胎孕妇,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孕妇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孕妇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法.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切除子宫率、产褥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采用B-lynch缝合法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治疗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和产褥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宫腔填塞法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双胎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法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罗柳珍;孔建平;金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 方法 报告1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例,通过文献复习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特点. 结果 通过开颅手术切除包膜和包膜内机化组织,患者术后恢复可. 结论 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袭,很容易误诊.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认真阅片,可以避免此类误诊,骨瓣开颅是目前重要的治疗选择.

    作者:袁紫刚;李锦泉;金国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将6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TUPKP组和TURP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前列腺切除重量、血红蛋白、血钠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1,6,12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 max)等疗效指标. 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IPSS、QOL和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TUPKP组的IPSS、QOL和Qmax值与TURP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TUPKP组的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明显短于TURP组(P<0.05),血红蛋白、血钠水平下降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URP组(P<0.05). 结论 与TURP相比,TUPK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住院时间短,血红蛋白、血钠水平下降少,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关喜彬;武良;舒则荣;叶伟勇;蔡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特殊部位创伤性膈肌破裂1例报告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 方法 分析本院1例特殊部位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例患者经及时手术治疗痊愈. 结论 创伤性膈肌破裂早期诊断困难,往往合并严重的脏器损伤,死亡率较高.早期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伟;王亚平;赵余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内镜下电切治疗Peutz-Jegher综合征胃肠多发息肉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确诊的Peutz-Jegh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和家族史,及时行胃镜、肠镜和小肠钡剂造影检查,发现胃肠息肉并取病理检查.病例确诊后采用了胃肠镜下息肉电切治疗,经2年多时间的4次治疗,并随访5年,患者体重增加,营养状态改善,复查胃肠镜息肉无复发,所有切除的息肉经病理检查均无恶变. 结论 在Peutz-Jegher综合征患者尚未出现腹痛、血便、贫血或肠梗阻前,经内镜下电切胃肠多发息肉操作简单,风险小,疗效好,且能保留了几乎全部有功能胃肠组织,为复发再次手术提供了更多机会,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利荣;郭绿云;詹雅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26例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26例; 结果 经过8~12个月的随访,按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21例(80%),良5例(19%),优良率达99%; 结论 交锁髓内钉在治疗股骨干骨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临床治愈率高,效果良好,适合推广.

    作者:胡坚伟;谢奕恒;周适文;罗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稳定性骨骨盆折后不同时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骨骨盆折后不同时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不稳定性骨折临床资料,根据行外固定架治疗的时机不同分为急诊组(受伤后6小时之内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共42例)与非急诊组(受伤后6小时之后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20例),分析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外固定架手术时间、所行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生命动力学指标平稳,疼痛感明显减轻,休克患者均抢救成功,非急诊组患者2例在院内进行抢救过程中死亡,死亡率10.00%,其余患者抢救成功,非急诊组患者死亡率高于急诊组患者(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32±1.29)个月,均未出现骨不愈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Matta疗效评估,急诊组优良率95.24%,非急诊组优良率94.44%,两组治疗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性骨骨盆折在受伤后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有利于快速回复骨盆环,受伤后6小时之内手术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及死亡率,急诊手术时机宜早.

    作者:贝荣新;许刚;吴慧娜;吴晓玉;王俊青;王昌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