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荣新;许刚;吴慧娜;吴晓玉;王俊青;王昌荣
目的 探讨应用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对预防和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 方法 将入院7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6例.治疗组:术后按常规住院治疗和护理,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同时进行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加压治疗;对照组:仅行抗凝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7天、14天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DVT发生情况.同时测量股静脉血流的速度.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组36例,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3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其中6例发生在瘫痪侧,5例的血栓出现在腘静脉以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能够预防和减少DVT,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戴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与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在肌腱愈合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特点,从而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关的动物实验依据. 方法 在成年三黄鸡双足第3趾Ⅱ区建立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分别应用新型肌腱缝合方法(A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B组)修复,于术后立即、术后2周、4周,分批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查. 结果 切割发生率,A组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A组在肌腱愈合的各阶段,2mm间隙形成负荷及大抗拉强度优于B组 (P<0.05). 结论 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林加豪;邱海胜;吴建伟;林传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和分析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诊治的膀胱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TURBT术治疗,治疗组TURBT术后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跟踪观察2年,观察肿瘤复发率.并观察术后3个月出现的局部、全身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下尿路刺激状况. 结果 治疗组术后2年中总的复发率为11.11%(5/45),低于对照组2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局下尿路刺激评分为(1.58±0.16),高于对照组0.9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局部不良反应为24.44%(11/45),高于对照组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缓解. 结论 TURBT术后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膀胱癌的复发率明显降低,出现局部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很快缓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楼小彬;周长春;王锦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中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道探查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65例临床资料. 结果 肝外胆管结石22例,结石取净率100%;肝内外胆管结石43例,结石取净率88.4%. 结论 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提高了疑难胆道疾病的诊治水平,可降低胆管残石的发生率.
作者:谢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CD4+IL-9+T细胞因子IL-9、IL-10在大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0月8日,本院初次行手术治疗的45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外周血(术前和术后),同时取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液.运用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技术检测上述组织和外周血中CD4+IL-9+T细胞主要细胞因子IL-9、IL-10的浓度.结果 细胞因子IL-9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为(0.82±0.51)pg/ml,高于癌旁(0.56±0.52)pg/ml,P=0.0318;同时,它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9的浓度,P<0.05;细胞因子IL-10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高于癌旁,分别为(0.87±0.43),(0.52±0.49)pg/ml,P<0.05,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10的浓度,P<0.05. 结论 大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CD4+IL-9+T细胞高表达细胞因子IL-9、IL-10,且细胞因子IL-9表达水平与肿瘤Duke' s分期存在相关性,分期越高IL-9的蛋白水平越高.由此可见干扰IL-9、IL-10的信号通路或活性或许能够成为治疗大肠肿瘤的新靶点.
作者:陈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双胎剖宫产术中B-lynch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共32例于本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双胎孕妇,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孕妇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孕妇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法.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切除子宫率、产褥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采用B-lynch缝合法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治疗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和产褥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宫腔填塞法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双胎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法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罗柳珍;孔建平;金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与单纯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需要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按常规进行护理,连续24小时持续吸引.实验组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基础上每日两次向创面注入5L/min流量的氧气,期间暂停负压吸引,每次累计给氧15分钟;期间要保证避免VSD敷料贴膜渗漏.当停止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约10天时间,观察并测量两组创面的愈合情况与初相比较;计算出创面的愈合率与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0天时间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植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植皮愈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每次15分钟每日2次)优于单独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愈合.
作者:伍丹智;郑晓芳;黄秀微;季滢瑶;郑立程;吴纪奎;黄周丽;卓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奇曼丁经直肠给药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 对本院自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间12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60例:术后即刻经直肠给予奇曼丁100mg;对照组(B组)60例: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口服奇曼丁100mg.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A组)疼痛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 结论 混合痔术后直肠给予奇曼丁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焦国华;高利强;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GnRH-a(达菲林)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子宫肌瘤患者,O型12例,Ⅰ型38例,Ⅱ型18例.术前用GnRH-a 3个月,在超声监护下行宫腔镜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愈合等情况,评价疗效. 结果 68例手术中成功切除黏膜下肌瘤91个,术中出血少,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体能恢复快.2~3个月子宫内膜修复完好,2例轻度宫腔粘连,通过宫腔镜体分离,1例出现腹痛,间隔1个月连续扩宫治疗2次后治愈. 结论 宫腔镜子宫粘膜下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佳选择方式,针对分型选择药物综合治疗,能够扩大手术适应征,减少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李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老年人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救治对策,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痛伤害,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5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切口感染程度相同的患者,将其平均分为A组(行插管引流)和B组(常规处理切口,不进行插管引流),两组患者均配合使用抗生素.比较A、B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用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无菌性和细菌性急性腹膜炎所占的比例情况. 结果 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发现A组患者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4.0%)、用药时间(10.2±2.3)小时、住院时间(15.2±6.3)天明显低于B组(34.7%,24.5±4.6,32.8±3.9),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无菌性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100%) (96.2%)明显高于细菌性急性腹膜炎(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经调查后发现,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消毒保护切口、行腹内容物或脓液引流,并加用抗生素抑制细菌感染,做好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救治工作,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治疗费用,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提高急性腹膜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斌斌;胡英兴;胡望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重度烧伤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临床改变. 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重度烧伤患者共252例为烧伤组,同期到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一般情况、白蛋白(ALB)、总蛋白(TP)、二氧化碳(CO2)、空腹血糖(GLu)、尿酸(U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密度值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血清胆固醇(CHOL)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烧伤组的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烧伤组的ALB、TP、CO2、UA、HDL-C、CHOL值高于对照组,而AST、ALT、Glu以及血液NO的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均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海军;应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角巩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临床分析. 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来本院就诊诊断为角巩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在行角巩膜穿通伤清创缝合术的同时,采取Ⅰ期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伤后2小时~2天.)和B组(在行角巩膜穿通伤清创缝合术后,14~60天采取Ⅱ期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各组32例.均在Ⅰ期清创缝合时将眼内异物取出. 结果 术后随访1~1.5年;术后1年矫正视力≥0.8,A组7眼,B组眼;矫正视力≥0.5,A组7眼,B组眼;矫正视力0.05~0.5,A组7眼,B组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角膜水肿、虹膜炎症反应及后囊膜混浊等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睫状体脱离4例,脉络脱离5例,继发青光眼7例,治疗病程较B组长.B组Ⅰ期手术后,睫状体脱离3例,脉络脱离3例,继发青光眼4例,治疗病程较A组短(P<0.05). 结论 晶状体玻璃体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角巩膜穿通伤合并的外伤性白内障,能减少手术时麻醉的风险,促进术后视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的时间,但是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及时机对手术的成功尤为重要.
作者:孙岚;金志彤;刘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运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DCNS 25例,选取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10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 观察组病死率、致残率、住院费用下降,住院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基层医院运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林俊杰;刘泽洪;叶长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外固定术在四肢骨折急救和早期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1至2012年间收治的42例急诊或新鲜四肢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外固定及内固定术处理,每组各21例,其中行外固定手术的患者为治疗组,行内固定术治疗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跟踪随访并记录患者的终恢复情况,对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终恢复情况为治疗组愈合为优的患者为10例,愈合良的7例,愈合可的患者为2例,愈合较差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整体的优良率为81%;而对照组中愈合为优的患者为8例,愈合良的5例,愈合可的患者为4例,愈合较差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4例,整体的优良率为62%. 结论 外固定术在四肢骨折患者急救过程中不仅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时在早期治疗过程中还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四肢骨折急救中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陈明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总结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术前、术中处理方法及效果. 结果 9例硬脑膜静脉窦损伤患者均痊愈. 结论 采用筋膜片补丁法修补硬脑膜静脉窦损伤,预后良好.
作者:刘补兴;王坚;陈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防滑锁骨钉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对5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自制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将8具成人新鲜锁骨标本制作成中外1/3锁骨骨折模型,分为2组,分别采用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内固定,分别进行弯曲、扭转试验. 结果 防滑锁骨钉组的治疗优良率(92.6%)明显高于克氏针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载荷下,克氏针组的应变、位移均明显大于正常锁骨组(P<0.05),而防滑锁骨钉组的位移、应变与正常锁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防滑锁骨钉组的扭矩(相同扭角下)和扭转刚度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P<0.05). 结论防滑锁骨钉用于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效果良好,在抗弯曲、抗扭转等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周翔;刘伟娟;吴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23例(29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保守治疗,13例再次行PKP术治疗,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疼痛评分(VAS)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 结果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以初次为多椎体PKP术的邻椎骨折较多,在短期内(6月内)再次发生概率较大,为82.61%.与治疗前比较,再发椎体骨折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有效率分别为69.23%、84.62%,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时的VAS评分和有效率相互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再次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麻光喜;骆国钢;许兵;杨益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一种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本院2008年至2012年,45例应用经皮尺桡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从而对此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和Werley标准评定:优4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8%. 结论 使用此种方法治疗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定期指导患者腕部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故可将此种新方法作为治疗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选择.
作者:舒和喜;蔡明;巩金鹏;刘鹏程;杨勇;刘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支撑喉镜和电子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8例声带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电子喉镜组(107例),支撑喉镜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支撑喉镜组(45.9±9.88)分钟长于电子喉镜组(31.8±7.87)分钟,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术后总有效率相比,简单型息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复杂型息肉治疗方面,支撑喉镜组总有效率(96.4%,53/55)明显高于电子喉镜组(81.6%,40/49)(P<0.05).电子喉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91)明显低于支撑喉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方法在声带息肉治疗方面各有利弊.因此,选择手术方式时,需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扬长避短,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俊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植皮术治疗治疗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共10例,创面清创后,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创面1~3次,每次5~7天,Ⅱ期植皮. 结果 7例在VSD治疗创面1次,5~7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内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2次,11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3次,15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创面有钢板1例,VSD治疗1次效果不理想,拆除钢板后再次使用VSD,10天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 结论 手术简单,疗效可靠.
作者:高锋;黄银伟;孟明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