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豪;邱海胜;吴建伟;林传甫
目的 探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210例在本院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5例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115例行传统疝修补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多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术式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手术的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作者:夏广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5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8).分别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和单纯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术后观察脑室积血清除情况,脑积水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组术后早期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需要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组少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GOS评分显示联合组恢复良好18例,重残4例,死亡4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2例,重残9例,死亡7例,恢复良好率联合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加快脑室积血清除,减少脑积水发生率,改善预后,优势明显.
作者:刘雪刚;刘德强;戴诚达;程志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临床效果. 方法 对112例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LAVH)80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LTH)32例,比较两组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LAVH组出血量比LTH组多,LTH组手术时间比LAVH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均良好. 结论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手术简单、适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难度大,为妇科腹腔镜手术奠定基础.
作者:周可欣;李春红;马永珍;邢丽英;刘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急诊开颅脑外伤早期前颅底重建处理脑脊液鼻漏经验,评估前颅底重建对脑脊液鼻漏疗效. 方法 选择本院21例存在前颅底骨折鼻漏并符合急诊开颅指征患者,如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等,术前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建颅底骨性结构,指导开颅手术,在手术治疗血肿、破碎脑组织及碎骨片的同时一并行前颅底骨性及膜性重建. 结果 经前颅底重建21例患者脑脊液鼻漏均治愈. 讨论 前颅底重建合并处理成为急诊开颅患者减少脑脊液鼻漏及逆行感染佳时机,完整的骨性重建及膜性重建结合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杜庆华;陈旭东;金一勤;叶碎林;王伟明;朱缙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因创伤性休克至本院急诊就收液体复苏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液体复苏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凝血功能及预后情况. 结果 ①生命体征:观察组心率、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凝血功能:观察组ATPP、TT、PT、Fib明显低于对照组、BP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预后情况:观察组患者发生酸中毒、MODS、DIC、死亡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迅速恢复患者凝血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
作者:申屠群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伴发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患者68例,入院后行相关检查,将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实验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需输血例数、术后排气及禁食时间、术后VAS评分,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定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排气和禁食时间、拔除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1、2、3天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06%、2.94%,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29%、11.76%.观察组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 腹腔镜手术优点多,创伤小,如果临床医师严格准确掌握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操作精准,则腹腔镜手术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陈建军;蒋祖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究.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4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32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生理盐水冲洗用量)、术后引流量、下地功能锻炼时间,术前、术后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3月伤椎后突cobb角,伤椎cobb角纠正率(%)、椎弓根入钉准确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下地功能锻炼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术后1、3、5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治疗后即刻、术后2个月、6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cobb角纠正率及椎弓根入钉准确率大致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避免过度剥离腰旁肌,增加腰椎稳定性,术野清晰,操作容易,并可保证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椎弓根螺钉入钉率,特别对术后腰背部恢复期疼痛具有较好的减轻疗效,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陈海波;滕红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比较苏芬太尼与帕瑞昔布钠对骨科手术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脊柱及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06例,根据双盲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即A组为帕瑞昔布钠+苏芬太尼镇痛;B组为单纯苏芬太尼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18、24、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6、12、24、48小时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指标水平;术后12、24小时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舒适度评分、镇静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A组患者术后6、12、18、24、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均小于相同时段B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记录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术后12、24小时内镇痛泵总体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均明显小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舒适度评分(BCS)和镇静评分评估比较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9%(8/53),B组并发症发生率32.08%(17/53),A组明显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帕瑞昔布钠应用于脊柱、下肢骨科手术术后,可有效增强镇痛药物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本文认为帕瑞昔布钠联合苏芬太尼对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实更佳,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作者:许宏辉;应江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分析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40例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腹股沟疝患者80例,治疗医师根据双盲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即A组行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B组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所有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期间复发例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病例行平均(16.19±3.67)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术后1、3、5天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例数及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时间及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作者:陈旦东;麻百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基层医院阑尾炎患者的适用性. 方法 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3年7月到2014年10月,共313例阑尾炎病人随机分为了两组,即开放阑尾切除术组(OA组)171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LA组)142例,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两组患者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无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腹腔脓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疼痛、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LA优于OA组,住院费用LA组较OA组有显著增加. 结论 基层医院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适用,且具有美观、微创等优势,但应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
作者:江淳;陈俊涛;余涛;赵孝斌;吕胜;王荣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对老年人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救治对策,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痛伤害,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5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切口感染程度相同的患者,将其平均分为A组(行插管引流)和B组(常规处理切口,不进行插管引流),两组患者均配合使用抗生素.比较A、B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用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无菌性和细菌性急性腹膜炎所占的比例情况. 结果 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发现A组患者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4.0%)、用药时间(10.2±2.3)小时、住院时间(15.2±6.3)天明显低于B组(34.7%,24.5±4.6,32.8±3.9),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无菌性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100%) (96.2%)明显高于细菌性急性腹膜炎(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经调查后发现,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消毒保护切口、行腹内容物或脓液引流,并加用抗生素抑制细菌感染,做好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救治工作,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治疗费用,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提高急性腹膜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斌斌;胡英兴;胡望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CD4+IL-9+T细胞因子IL-9、IL-10在大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0月8日,本院初次行手术治疗的45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及外周血(术前和术后),同时取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液.运用液相蛋白芯片检测技术检测上述组织和外周血中CD4+IL-9+T细胞主要细胞因子IL-9、IL-10的浓度.结果 细胞因子IL-9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为(0.82±0.51)pg/ml,高于癌旁(0.56±0.52)pg/ml,P=0.0318;同时,它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9的浓度,P<0.05;细胞因子IL-10在大肠癌患者微环境中的浓度高于癌旁,分别为(0.87±0.43),(0.52±0.49)pg/ml,P<0.05,也高于术前、术后及健康人外周血中IL-10的浓度,P<0.05. 结论 大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CD4+IL-9+T细胞高表达细胞因子IL-9、IL-10,且细胞因子IL-9表达水平与肿瘤Duke' s分期存在相关性,分期越高IL-9的蛋白水平越高.由此可见干扰IL-9、IL-10的信号通路或活性或许能够成为治疗大肠肿瘤的新靶点.
作者:陈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GnRH-a(达菲林)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子宫肌瘤患者,O型12例,Ⅰ型38例,Ⅱ型18例.术前用GnRH-a 3个月,在超声监护下行宫腔镜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愈合等情况,评价疗效. 结果 68例手术中成功切除黏膜下肌瘤91个,术中出血少,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体能恢复快.2~3个月子宫内膜修复完好,2例轻度宫腔粘连,通过宫腔镜体分离,1例出现腹痛,间隔1个月连续扩宫治疗2次后治愈. 结论 宫腔镜子宫粘膜下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佳选择方式,针对分型选择药物综合治疗,能够扩大手术适应征,减少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李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缝合锚钉在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5~47岁,平均36.24岁.伤后2~4天内予以采用切开复位缝合锚钉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和血肿形成.术后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3.3±2.5)个月.肩关节外展95°~130°,平均(106.1°± 5.63°),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为75~98分,平均(90.2±5.23)分. 结论 缝合锚钉技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了二次内固定取出,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王立军;陈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与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在肌腱愈合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特点,从而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关的动物实验依据. 方法 在成年三黄鸡双足第3趾Ⅱ区建立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分别应用新型肌腱缝合方法(A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B组)修复,于术后立即、术后2周、4周,分批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查. 结果 切割发生率,A组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A组在肌腱愈合的各阶段,2mm间隙形成负荷及大抗拉强度优于B组 (P<0.05). 结论 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林加豪;邱海胜;吴建伟;林传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过伸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25例根据患者主诉致伤力能量分级、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选择手术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6例,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14例,后路减压椎管成型术5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术后1.5年随访时变化ASIA分值. 结果 非手术法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91±10)分,改善率82.77%;前路减压术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85±10)分,改善率86.58%;颈后路椎管成型术术后随访1.5年时ASIA评分为(86±12)分,改善率84.35%. 结论 根据颈椎过伸伤患者的致伤力能量、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沈万祥;周成洪;龙亨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植皮术治疗治疗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踝关节术后皮肤坏死共10例,创面清创后,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创面1~3次,每次5~7天,Ⅱ期植皮. 结果 7例在VSD治疗创面1次,5~7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内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2次,11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1例在VSD治疗创面3次,15天新鲜肉芽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外踝创面有钢板1例,VSD治疗1次效果不理想,拆除钢板后再次使用VSD,10天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植皮后创面愈合. 结论 手术简单,疗效可靠.
作者:高锋;黄银伟;孟明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析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66例(78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2个月及12个月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术值,末次随访对所有患者行Maryland患足功能评估,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临床医师对所有患者行(16.37±2.94)个月,患者术后1周、2个月及12个月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参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行Mary-land患足功能评估,其中优5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6.97%.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切口皮缘坏死,无内固定松动、钢板断裂,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示跟骨骨折均为解剖位置.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特别是损伤距骨下关节面更加有效,术后跟骨各方面指数恢复良好,可长时间维持根骨解剖位置,适合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戚春潮;汪玮;罗坚;王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防滑锁骨钉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对5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自制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将8具成人新鲜锁骨标本制作成中外1/3锁骨骨折模型,分为2组,分别采用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内固定,分别进行弯曲、扭转试验. 结果 防滑锁骨钉组的治疗优良率(92.6%)明显高于克氏针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载荷下,克氏针组的应变、位移均明显大于正常锁骨组(P<0.05),而防滑锁骨钉组的位移、应变与正常锁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防滑锁骨钉组的扭矩(相同扭角下)和扭转刚度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P<0.05). 结论防滑锁骨钉用于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效果良好,在抗弯曲、抗扭转等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周翔;刘伟娟;吴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不同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急性脊柱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54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其中采用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为治疗组,而选取常规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愈合天数等指标,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发症情况及终恢复效果. 结果 治疗组无论是在手术持续时间或住院天数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P<0.05),尤其是患者的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明显缩短(P<0.01);术后随访1年的过程中,治疗组的整体优良率为70.4%,而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3%. 结论 在熟练掌握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临床适应证和操作步骤的前提下,其不仅具有术后恢复快和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同时由于术中对患者的创伤小,患者的损伤愈合情况良好,所以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邢海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