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的对比研究

夏广弟

关键词:疝, 腹股沟, 无张力, 疝修补术, 传统术式, 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210例在本院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5例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115例行传统疝修补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多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术式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手术的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功能节段保留的后路扩容术中的疗效分析及有限元分析应用

    目的 分析功能节段保留的颈椎后路扩容术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及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 采集19例行后路椎管扩容术病例,采集术前颈椎薄层CT扫描图像信息,应用建模软件三维建模、逆向设计简化模型、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测试术前及术后模拟的颈椎运动度变化.同时在术前及术后6月测量患者实际颈椎活动度以进行比较.在术后1周、1月、3月、6月进行随访,采用Odom评分.结果 有84.2%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对疗效感到满意.有限元计算中俯仰动作在术后较术前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侧弯和旋转活动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际测量术后6个月的活动度均小于术前或没有显著性变化. 结论 现有的保留功能节段的椎管扩容术能满足在减压的同时保持稳定性的要求.有限元方法计算的结果对于临床医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沈愉歆;袁永健;王丹;李战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防滑锁骨钉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观察防滑锁骨钉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对5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自制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将8具成人新鲜锁骨标本制作成中外1/3锁骨骨折模型,分为2组,分别采用防滑锁骨钉和克氏针内固定,分别进行弯曲、扭转试验. 结果 防滑锁骨钉组的治疗优良率(92.6%)明显高于克氏针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载荷下,克氏针组的应变、位移均明显大于正常锁骨组(P<0.05),而防滑锁骨钉组的位移、应变与正常锁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防滑锁骨钉组的扭矩(相同扭角下)和扭转刚度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P<0.05). 结论防滑锁骨钉用于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效果良好,在抗弯曲、抗扭转等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周翔;刘伟娟;吴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重度烧伤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重度烧伤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临床改变. 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重度烧伤患者共252例为烧伤组,同期到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一般情况、白蛋白(ALB)、总蛋白(TP)、二氧化碳(CO2)、空腹血糖(GLu)、尿酸(U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密度值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血清胆固醇(CHOL)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烧伤组的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烧伤组的ALB、TP、CO2、UA、HDL-C、CHOL值高于对照组,而AST、ALT、Glu以及血液NO的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均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海军;应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防治体会

    目的 对老年人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救治对策,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痛伤害,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5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切口感染程度相同的患者,将其平均分为A组(行插管引流)和B组(常规处理切口,不进行插管引流),两组患者均配合使用抗生素.比较A、B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用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无菌性和细菌性急性腹膜炎所占的比例情况. 结果 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发现A组患者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4.0%)、用药时间(10.2±2.3)小时、住院时间(15.2±6.3)天明显低于B组(34.7%,24.5±4.6,32.8±3.9),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无菌性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100%) (96.2%)明显高于细菌性急性腹膜炎(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经调查后发现,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消毒保护切口、行腹内容物或脓液引流,并加用抗生素抑制细菌感染,做好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救治工作,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治疗费用,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提高急性腹膜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斌斌;胡英兴;胡望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06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比较B超、B超联合宫腔镜、病理活检的检出率,对比B超、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探讨其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 B超、B超联合宫腔镜、病理活检的检出率分别为56.31%、83.50%、97.08%.对比B超诊断与病理检查的总符合率为58.00%,其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胚胎残留及其他的符合率分别为33.33%、62.50%、76.67%、54.55%、85.71%、63.64%.B超联合宫腔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总符合率为86.00%,其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胚胎残留、子宫内膜癌及其他的符合率分别为69.70%、75.00%、100.00%、81.82%、100.00%、75.00%、87.50%. 结论 应用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合理性与准确率,对治疗子宫异常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风莲;王晓倩;沈伶俐;朱雁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4例获得8个月以上时间随访的各类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行手术治疗.根据髋臼骨折Letournel分型结果,对不同类型骨折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循序进行功能锻炼.随访8~18个月,分析其复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标准进行X线评估,24例患者中17例解剖复位、5例复位良好、2例复位较差,优良率为91.7%;临床疗效评估按照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24例患者中优17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24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坐骨神经损伤、1例为腹股沟疝,并发症发生率为8.3%. 结论 对于髋臼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于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准确复位骨折及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隽;夏永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固定技术在四肢骨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外固定术在四肢骨折急救和早期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1至2012年间收治的42例急诊或新鲜四肢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外固定及内固定术处理,每组各21例,其中行外固定手术的患者为治疗组,行内固定术治疗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跟踪随访并记录患者的终恢复情况,对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终恢复情况为治疗组愈合为优的患者为10例,愈合良的7例,愈合可的患者为2例,愈合较差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整体的优良率为81%;而对照组中愈合为优的患者为8例,愈合良的5例,愈合可的患者为4例,愈合较差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4例,整体的优良率为62%. 结论 外固定术在四肢骨折患者急救过程中不仅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时在早期治疗过程中还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四肢骨折急救中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陈明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邻近椎间盘退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术后疗效与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本院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根据改良Pfirrmann椎间盘退变MRI分级标准计算退变指数,并分为正常组、轻度退变组和重度退变组3组.比较患者满意度及二次手术率,并完成为期2年的随访,对比治疗前后的腰背、下肢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结果 各组年龄分布有所不同,重度退变组、轻度退变组、正常组依次降低,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退变组Modic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组间二次手术率和术后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各组之间的腰背、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下肢疼痛VAS评分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重度退变组、轻度退变组、正常组的腰背疼痛VAS评分和ODI依次降低,且组与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腰突症手术临床疗效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化程度有关,按Pfirrmann分级评分得出的腰椎间盘退变指数对术后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葛云林;卢一生;符楚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和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分析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本院10年来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237例,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研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损伤部位(节段)、有无合并伤、椎管侵占率、8小时内激素使用与否、院前颈托使用与否、术前牵引与否、以及手术方式此类损伤预后的影响. 结果 对12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送诊时间、术前伤史、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小时内激素应用、院前颈托使用、术前是否牵引与否等因素P≤0.1,其余项目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较差:年龄(P=0.203),性别(P=0.982),损伤阶段(P=0.774),手术方式(P=0.189).将初筛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小时内激素使用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大,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影响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h内激素使用与否.可见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解除脊髓压迫和早期应用激素可以有效改善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预后.

    作者:何小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间于本院及上级医院行碎石术的患者140例,其中70例接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为观察组;另外70例接受气压弹道碎石术,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血尿持续时间、手术前后肾功能变化、碎石成功率及2个月后结石排净率,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血尿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肾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碎石成功率和2个月术后结石排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确切,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可作为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术式.

    作者:阮磊;袁利荣;鲁来兴;张承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与双介入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与双介入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中,采取门脉断流术与脾脏切除术合用;50例对照组患者中,采取双介入栓塞术.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情况、并发症、随访1年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1年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方面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4、6.481、4.104、2.234,P<0.05).但是在红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方面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2、0.084、0.142,P>0.05).对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2,P<0.05),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3,P<0.05). 结论 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若患者的肝脏储备能力较强时,应该先选择外科手术方式,其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陈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快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手术患者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比较快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1至2014年11月在本院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胃癌根治术的4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快速康复外科组),并选取同期在传统理念指导的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一并纳入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 结果 快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23.32±42.17)ml,切口长度(9.2±1.1)cm,手术时间(243.24±18.21)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1.2±0.8)天,肛门排气时间(2.7±1.2)天,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天外周血PCT(215.32±145.21)mg/dL;快速康复外科组术后3天外周血PCT(76.8±23.7)mg/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同期在传统理念指导下行的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相比,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治疗下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炎症水平及免疫改变更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楼珍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时间行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所致颅脑缺损伴发脑积水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对外伤所致颅脑缺损伴发脑积水患者在不同时期行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5例脑外伤伴发颅骨缺损及脑积水患者,根据双盲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C组(33例)患者在2个月内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T组(32)患者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3个月后行颅骨修补术.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应用Banher指数法和Fugl-Meyer法对C、T组患者的ADL(日常生活能力)和四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记录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同一组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6~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术后6个月的GCS和GO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且C组的GCS和GOS评分明显高于T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AD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T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T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随访临床效果评估明显优于T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医师应先判定颅脑缺损伴发脑积水患者的手术适应征,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对于颅脑创伤患者行同期脑室-腹腔引流术及颅骨修补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更少,患者恢复更快,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周家强;严玉金;胡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HS、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DHS和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 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对照研究,应用DHS组30例,应用LCP组30例,分别对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分析对比. 结果 LC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等方面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统计学意义. 结论 LCP组具有创伤小、内固定可靠,早起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先考虑方法.

    作者:刘新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加速康复手术综合治疗模式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应用于结直肠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0名,按随机法分为2组.一组在加速康复外科手术综合治疗模式理念指导下进行结直肠癌手术,本组患者50例(加速康复外科组);另一组在传统围术期处理理念下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 结果加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23.32±42.17)ml,切口长度(10.2±2.1)cm,手术时间(182.24±38.21)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1.2±0.8)天,肛门排气时间(2.7±1.2)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天外周血PCT (215.32±145.21) mg/dL;加速康复外科组术后3天外周血PCT(76.8±23.7)mg/d,停止输液时间(3.1±1.1)天,出院时间(5.2±0.8)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手术综合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楼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改良方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方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医治上段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德国多尼尔D-II碎石机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将20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14例用传统方法治疗:采用仰卧位或仰卧位并略向患侧倾斜,冲击波源处于床下或床旁位置,冲击波经患侧腰部软组织单一方向照射患侧结石.B组1012例用改良方法治疗:冲击波源由传统的单一固定位置沿球面多方位变化,从床下反转至床上相反的位置,患者均仰卧在床上,上段输尿管结石冲击波穿过腹壁进入患侧或对侧的腹壁,呈多方位多角度射入碎石治疗. 结果A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成功951例,出现血肿6例;B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成功998例,出现血肿0例;两组间差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进的方法比传统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更有效,能显著减少肾周血肿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嗣平;翁志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中B-lynch缝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双胎剖宫产术中B-lynch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共32例于本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双胎孕妇,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孕妇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孕妇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法.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切除子宫率、产褥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采用B-lynch缝合法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治疗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和产褥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宫腔填塞法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双胎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法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罗柳珍;孔建平;金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普勒心脏超声在监测感染性休克病人容量反应性中的价值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来检测感染性休克病人在被动抬腿试验后其每搏量和每分钟输出量的变化,与有创性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两者间进行对比,以探讨超声多普勒技术在休克病人容量治疗中的有效性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 对经过严格筛选的入住本院的28例感染性休克病人,行被动抬腿试验,同时分别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测和PICCO脉搏检测,以测得其心脏每搏量,和每分钟输出量. 结果 未应答组和应答组均进行自身的配对比较,无论是基础水平或测试期间,其CO、HR、MAP、CVP、SV等指标超声和PICCO间均有较好的可比性. 结论 多普勒心脏超声能够对感染性休克病人的PLR容量扩张试验的反应性进行较好地监测,防止液体过度负荷的风险,具有无创、低费用的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青峰;王福建;蔚红;徐胜华;赵冬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保守治疗外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保守治疗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217例.所有患者均在重症医学科接受保守治疗,治疗8周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统计患者治疗后的存活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8周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瞳孔恢复时间(58.02± 9.58)小时,颅内血肿清除率(91.74±5.13)%,根据GOS评分,其中轻度残疾的有46例,占21.20%,恢复良好的有171例,占78.80%,见表1.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逐步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存活率达到100.00%. 结论 对于暂无手术指征的外伤性颅内出血,采取保守治疗的策略是可行的.治疗过程中应严密关注病情的变化,重视并发症的防治,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滕;虞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与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凝血功能障碍在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65例颅脑外伤急诊行开颅手术的患者资料,按照制定的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在急诊开颅术前是否伴发凝血功能障碍;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型和重型颅脑创伤两组,比较组间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患者随访至伤后3个月,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 结果 颅脑外伤急诊开颅术前患者继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35.38%,重型颅脑外伤组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轻-中型组明显(均为p<0.05);预后不良患者组中发生颅脑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占60%,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PT、APTT延长和INR升高较预后良好组的明显(均为P<0.05). 结论 颅脑创伤急诊开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浩;曹烨琳;温良;杨小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