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宫丽鸿;范磊;王辰;廖佳丹
目的:综述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脑缺血的损伤机制包括很多因素,如Ca2+超载、自由基生成增多、兴奋性氨基酸分泌、血脑屏障破坏、细胞凋亡等,研究发现各个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结论: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为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青青;郭虹;王少峡;李美娇;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局部压痛的影响.方法:18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入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疗法干预,共3周.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月随访时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局部压痛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压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与治疗前(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与治疗前压痛评分的差值比较,针刀组小于电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局部压痛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作用,且远期效果稳定,与传统电针治疗相比,针刀松解法的效果更佳,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长青;乔晋琳;董福慧;李石良;蒋昭霞;刘乃刚;陈占禄;朱汉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症、多发病,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全身状况,延缓肾功能衰竭等方面有肯定的疗效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肾衰方面显示了相当的优势,收集近10年有关中医中药临床研究和实验报道,总结出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有相通之处,主要为补脾肾、活血、通腑、泄浊、利水、化湿等法.
作者:姜威;于艳;赵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黄帝内经》有丰富的判断预后时间的理论,其中对时间尺度的判断较时间的阴阳五行属性更能反映生存期的长短,更能体现预后决定因素的作用.从《黄帝内经》中与死亡有关的经文入手,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在判断死期远近中的作用,归纳各时间尺度下死亡时间相应的临床症状,从神、形、色、脉、症及误治经历等方面总结《黄帝内经》判断预后时间尺度的诊察方法.
作者:黄玉燕;陈子杰;翟双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3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量表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4类主要的证型为:肾虚精亏证,痰浊气滞证,阴虚内热证,阳虚血瘀证.结论: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明荃;顾耘;徐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细辛的毒性,是历代医药学家争论不已的问题.从细辛述要、毒性研究、毒性定级及运用4个方面进行述评,认识细辛的毒性,来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
作者:王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骨髓背角神经节pERK、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108只180 ~ 220g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24)、假手术组(Sham组,n=24)、骨癌痛模型组(Ca组,n=60),3组分别于手术前2天、术后每隔4日测定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于术后7天确认造模成功后,将成功的模型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模型组(Ca组,n=28)和中药止痛巴布贴组(CM组,n=25).术后7天、14天和21天各组处死大鼠(n≥8),取大鼠脊髓腰椎L4-6膨大处,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脊髓背角pERK、pCREB的变化.结果:脊髓背角神经pERK、pCREB表达:Ca组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术后7天、术后14、21天与Con组和Sha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M组于术后14天、术后21天与Con组和Sham组统计学差异逐渐缩小(P>0.05).结论: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有比较明显的镇痛作用,其对脊髓背角c-fos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脊髓背角神经节pERK、pCREB的表达而产生的,即通过ERK - CREB 信号转导通路完成的.
作者:姜涌;王文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 - bet/GATA -3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分析以T- bet/GATA -3为靶标的哮喘治疗手段.方法:总结近10年关于T - bet/GATA -3在哮喘发病中的机理研究及以此为靶标治疗哮喘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归纳.结果:T - bet/GATA -3作为哮喘发病中的转录因子,能够客观地反映Th1/Th2细胞分化和Th1型细胞因子、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以英为靶标治疗哮喘的方式近年取得的进展主要有生物制剂、免疫疗法、中医药、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寡核苷酸、转录因子圈套策略等分子和基因水平的治疗方法.结论:以转录因子T - bet/GATA -3为靶标的哮喘治疗手段近年取得较多进展,提示在转录水平将Th0细胞向Th1/Th2细胞分化这个环节作为治疗疾病的靶点,可能成为延长哮喘缓解期、减少复发的关键.
作者:张新光;虞坚尔;李利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HSC - T6细胞增殖及细胞外信号激酶(ER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细胞分成正常组和大黄素不同浓度干预组(大黄素终浓度分别为20μmol/L、40μmol/L、60μmol/L),采用MTT法观察大黄素对HSC - T6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半定量法观察ERK1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观察HSC - T6 ERK1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大黄素对HSC - T6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大黄素作用HSC - T6细胞后,G0/G1期增加,S期减少;当浓度为40~60μ mol/L时,G2/M期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均P<0.05).正常组HSC - T6有ERK1mRNA表达,而大黄素使ERK1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正常组HSC-T6 ERK1阳性均强表达,大黄素使ERK1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减少,阳性减弱.结论:大黄素对HSC - T6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其ERK1表达有关.
作者:喻剑华;黄兆胜;赵珍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Th17细胞是有别于传统TM1、Th2细胞分化途径的Th细胞亚群,是近期发现的以产生IL - 17主要特征的一种CD+4T细胞亚型.为了进一步认识Th17细胞的效应机制,国内外近年来对Th17细胞的分化及调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以及胞外细菌感染的防御等免疫应答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Th17细胞亚群的发现不仅对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的机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阐明CD+4T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陈晋广;刘翔;朱明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磐安产延胡索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方法,比较遗传变异的大叶型和小叶型延胡索之间的区别.方法:以延胡索乙素为参照物,采用HPLC检测方法:色谱条件:Ultimate LP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乙腈-三乙胺乙酸溶液(每1000mL水中加冰乙酸30mL、三乙胺8mL)二元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mL/min,检测波长280nm,进样量20μL柱温35℃.结果:确定了11个共有峰,建立了延胡索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了大、小叶型延胡索不同加工方法的样品,结果相似度均在0.90以上.结论:本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延胡索的质量,并为产地优质品种选育提纯及加工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陈宗良;蒋士鹏;李冰岚;吴立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考察杨梅核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杨梅核不同溶剂提取物对DPPH、脂质过氧化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考察了杨梅核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杨梅核不同溶剂提取物具有较强的DPPH、脂质过氧化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其中杨梅核无水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强.结论:杨梅核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徐敏;余陈欢;熊耀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名医类案》为我国第一部内容系统而完备的医案类专著,既是明以前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通过对类案中应用八味丸医案的系统研究,总结出明以前医家应用八味丸之普遍规律,启示人们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炼医案信息,将是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戴俭宇;郑洪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肺部是原发性肺癌发生的部位,也是其他部位肿瘤常转移的地方.化学疗法广泛应用于肺部肿瘤的治疗,而紫杉醇雾化吸入治疗肺部肿瘤近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紫杉醇雾化吸入疗法具有全身不良反应小,药物局部浓度高的特点.目前紫杉醇雾化吸入的基础研究进行较多,临床研究相对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紫杉醇雾化吸入治疗肺部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明;施淼;孔繁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臣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臣药的组方规律,认为臣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作者:刘春慧;程振芳;董秋梅;王滨;赵清树;金星;任常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HJD)拮抗脑梗塞急性期大鼠胃黏膜损害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所有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梗塞组、西咪替丁组、HJD高剂量(10.78g/kg)组、HJD低剂量(5.39g/kg)组,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每日1次连续灌胃4天后处死大鼠,分离胃组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脑梗塞大鼠的胃黏膜结构出现明显的组织破坏,HJD与西米替丁均能减轻上述组织破坏,且HJD的疗效优于西米替丁(P<0.05或P<0.01).结论:HJD能够部分拮抗急性脑梗塞导致的胃黏膜损害.
作者:杨秀丽;吴天慧;唐晓晓;王尚书;唐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痰病,张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虚、毒、瘀,脾胃亏虚为其本,内外合毒为其因,胃络瘀阻为其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治疗以扶正解毒化瘀为大法,以其经验方胃痞汤随证加味,在临床上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疗效卓著.
作者:孙婷婷;唐勇;吕文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丹瓜方对高脂饲料喂养的GK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复合模型大鼠血糖、食量和体重的影响.方法:40只成模GK大鼠,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模型对照组、丹瓜方组、辛伐他汀组,自由进食高脂饲料,并予以相应的药物干预;另设10只同龄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观察大鼠血糖、HbAlc、体重、食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丹瓜方组血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且优于其他各模型组;丹瓜方组HbAlc与二甲双胍组比较无差别,且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GK大鼠食量均明显减少,丹瓜方组食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P<0.01):GK大鼠体重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丹瓜方组体重增幅小(P<0.05).结论:丹瓜方在控制高脂饲料喂养的GK大鼠的血糖、体重和食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蓝元隆;黄苏萍;衡先培;潘旭东;李鹏辉;陈玲;杨柳清;林彤;程心玲;林青;陈斯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深刺内大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深刺内大迎穴,对照组采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4周后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分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6.67%,治疗组有效率86.67%.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刺内大迎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提高了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毕颖;邵晓梅;李丽萍;候群;宣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积聚涵盖了当今诸多腹部肿瘤性疾病.明代医家汪机所著《医学原理》论述“积聚”一章内容宏富.汪机认为积聚之形成是因“中气亏败、健运失常”,导致“痰、血、饮、食、气、水”停蓄不散而成,治当以“攻补兼施”;所列诸方采撷百家,可概括为消食散积、散郁消积、散寒消积、软坚攻积、扶正消积诸法,为后学提供了很多对恶性肿瘤中医诊治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群伟;包剑锋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