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柴麻清瘟汤配合西药对甲型H1N1流感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姚继红

关键词:柴麻清瘟汤, 早期干预, 甲型H1N1流感,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柴麻清瘟汤配合西药早期干预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甲流患者75例随机分入A、B两组,A组采用西药奥司他韦治疗,B组在奥司他韦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配合中药柴麻清瘟汤治疗,疗程为5天.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B组为92.11%,A组为89.1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能明显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较A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柴麻清瘟汤配合西药早期干预治疗甲型H1N1流感,能够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减轻症状严重程度,降低危重症及并发症发生率.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消瘀散”外用剂型的体外透皮特性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对“消瘀散”几种剂型体外透皮试验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的经皮渗透特性,为药理、毒理试验及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有效成分大黄素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比较几种剂型透皮速度、透皮百分率与皮肤储量的差别.结果:透皮速度由快至慢依次为:即型凝胶≈乳膏>贴膏剂>散剂;透皮总量由多至少依次为:乳膏>即型凝胶>贴膏剂>散剂;皮肤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即型凝胶>乳膏>贴膏剂>散剂>涂膜剂.结论:即型凝胶透皮速度快,皮肤储量多,乳膏透皮总量多.

    作者:彭力平;肖立新;陈光宇;何群;王适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髓增殖性肿瘤中医诊治概述

    骨髓增殖性肿瘤是较为惰性的血液系统肿瘤,西医治疗以减轻肿瘤负荷、防治并发症为主,除CML外均缺乏特异性的疗法,而JAK2V617F抑制剂的临床研究为MPN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提供了希望.中医在MPN的治疗中可以发挥其优势,起到辅助西药降低肿瘤负荷,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MP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翔;周郁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补阳还五汤联合鞘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鞘内注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r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作用.方法:将6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PBS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简称中药组)、鞘内注射rMSCs组(简称移植组)和补阳还五汤联合鞘内注射rMSCs组(简称联合组).造模后3天,对照组鞘内注射PBS液,中药组予以补阳还五汤灌胃30天,移植组鞘内注射rMSCs,联合组鞘内注射rMSCs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30天.治疗后第7、14、21、28天分别行BBB分级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病理改变和修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rMSC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制作了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移植组和联合组BBB分级法检测平均得分较模型组、对照组和中药组有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在不同时间点的BBB平均得分都高于移植组.脊髓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联合组较移植组组织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更明显,胶质细胞增生更加活跃.双标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的rMSCs可迁移到宿主脊髓损伤处并存活,从第7天开始即有NSE和GFAP表达.联合组中GFAP、NSE阳性细胞数目均较移植组多(P<0.05).结论:鞘内注射移植r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联合应用补阳还五汤有协同增效的效果,有利于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志华;余勤;白月双;宣晓波;盛丽先;李佩佩;王标;单威;周丽萍;刘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验证人类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软骨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以关节软骨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基因谱的表达,从上调3倍以上和下调3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中任意选定10个基因进行复孔的PCR实时定量检测,验证所获得的差异基因在原发性KOA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对12例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软骨与4例正常膝关节软骨样本分别进行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结论:通过3次重复试验,差异表达基因中任意选定的10个基因,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0.001.有显著性差异,证明膝关节软骨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董宪传;杨永菊;候德才;关雪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Ⅱ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中TGF-β1基因表达及骨密度变化研究

    目的:观察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与非糖尿病大鼠骨组织中TGF-1基因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非糖尿病组和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组.取腹主静脉血,用Roach P800检测各组大鼠血中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载脂蛋白胆固醇(LDL)、总胆固醇(TC)、Ca2+变化;取各组大鼠股骨,用Real-Time RT-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股骨中TGF-β1 mRNA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非糖尿病组和Ⅱ型糖尿病组血中的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载脂蛋白胆固醇(LDL)、总胆固醇(TC)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Ca2+明显下降(P<0.05).(2)与正常组比较,非糖尿痛组和Ⅱ型糖尿病组离体股骨上1/3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3)与正常组比较,非糖尿病组和Ⅱ型糖尿病组骨组织TGF-β1 mRNA基因表达上调(P<0.05).结论:STZ诱导的Ⅱ型糖尿病模型骨组织中骨密度明显下降,TGF-β1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并伴有血脂代谢紊乱,表明Ⅱ型糖尿病可能通过TGF-β1基因表达上调来促进股骨骨质疏松.

    作者:关和宇;李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温针灸配合乌蛇土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乌蛇土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温针灸配合乌蛇土鳖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WOMAC总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鸟蛇土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作者:黄振;宋双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石榴皮水煎液对脾虚泄泻模型小鼠血清sIgA等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石榴皮对脾虚泄泻小鼠的止泻作用并初步探讨脾虚泄泻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清洁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苦寒药物灌胃致小鼠脾虚泄泻模型,治疗组以石榴皮水煎液反佐验证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思密达),观察实验小鼠一般情况,以放射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等指标.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活动减少、蜷卧、扎堆、摄食次数减少、大便稀溏等变化,符合脾虚泄泻证表现.治疗组小鼠症状明显改善,血清sigA含量、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转化率、腹腔吞噬细胞百分率及吞噬指数、胸腺/脾脏指数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石榴皮能改善脾虚泄泻小鼠症状,并能降低造模后小鼠血清sIgA含量,提高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转化率、腹腔吞噬细胞百分率及吞噬指数等指标,提示石榴皮的止泻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机制有关.

    作者:吴苗敏;单丽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大柴胡汤合保和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保和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大柴胡汤合保和丸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予熊去氧胆酸口服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肝功能、血脂和肝脏B超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与对照组的70% (P<0.01);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和改善B超脂肪肝表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柴胡汤合保和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沈维增;吕红梅;谢峥伟;陈晓峰;张海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姜百胃炎片各组方成分体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姜百胃炎片所含的4种药材即高良姜、醋香附、百合和乌药提取物的体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方法:在96孔板上依次加入培养基、试验药品和细菌,放入厌氧培养袋并密封,37℃摇床培养3天后加入Alamar blue进行显色反应,判断抑菌效果.结果:以生药量计算的浓度为0.016g·mL-1高良姜乙醇提取物和乌药提取物的抑菌试验分别呈阴性和弱阳性.结论:姜百胃炎片中的高良姜脂溶性成分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作者:王建平;傅旭春;单海丽;白海波;扈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芦青颗粒解热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芦青颗粒的解热、抗炎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芦青颗粒对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及腹腔注射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观察芦青颗粒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芦青颗粒对酵母混悬液致大鼠体温升高有明显降温作用;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及由醋酸引起的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均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芦青颗粒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

    作者:钟邱;林凯;温坚;戴卫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历史追寻

    心身和谐是目前大家对健康的共识.人们对心身关系的认识中西方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留给我们很多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东西方文化由于受到地域的阻隔,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走过了漫长的认知发展过程,有共性,又各自有其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古代形神观早期形成的回顾,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王宁;倪红梅;何裕民;沈红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疏肝健脾方药对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外在表征及NO、ET的影响

    目的:研究疏肝健脾方药对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外在表征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采用氨水加慢性束缚法复制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病证组)、疏肝健脾方药高剂量组、疏肝健脾方药低剂量组.测定NO含量(硝酸还原酶法)及ET含量(ELISA法).结果:病证组大鼠外在表征发生明显改变.各给药组大鼠的在给药后外在表征发生好转.病证组大鼠ET、NO逐渐升高,而给药组ET水平均低于病证组(P<0.05),NO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疏肝健脾方药可通过调节ET水平,改善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外在表征以及胃血管血流,从而发挥较好的慢性胃炎防治作用.

    作者:任健;陈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滴水珠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滴水珠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解决滴水珠的资源匮乏问题.方法:以滴水珠的叶片及叶柄为外植体,探索滴水珠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的佳培养基,并对滴水珠愈伤组织的分化、生根诱导及组培苗的移栽进行研究.结果:滴水珠在不同浓度2,4-D与6-BA或KT的培养基上可以较好地诱导出滴水珠的愈伤组织,MS +2.0mg/L6-BA +0.2mg/L 2,4-D是滴水珠愈伤组织佳诱导和增殖培养基;在含不同浓度NAA与6-BA的MS培养基中,滴水珠能快速生长.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滴水珠的组织培养体系,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作者:王玉娇;李伟平;叶温平;董靖靖;陈洋;陈宣光;蒋福升;丁志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清GP73及其它5种血清学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及AFP、ALP、GGT、LAP、AFU等血清学标志物单项和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慢性肝炎、36例肝硬化、57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对GP73及AFP、ALP、GGT、LAP、AFU等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GP73与AFP、ALP、GGT、LAP、AFU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GP73、AFP、ALP、GGT、LAP、AFU在疾病组(包括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PH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疾病组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疾病组中又以PHC患者高,GP73的血清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对上述指标构建新的预测模型,新的预测因子的AUC虽然高于其它单项指标,但与GP73的差异不大(P>0.05),且这两者的AUC均显著高于其它5种血清学标志物(P<0.05).结论:GP73单项检测对PHC有较好的诊断作用,GP73联合AFP、AFU、GGT、LAP、ALP检测对提高诊断效能帮助不大,GP73是潜在的有可能取代AFP的诊断PHC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作者:徐炜烽;高国生;祝成亮;徐晓珍;胡耀仁;翁彭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13种中药注射剂配置后不溶性微粒的测定

    目的:测定13种中药注射液在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配置后在不同时间及不同药物浓度中的不溶性微粒.方法:模拟临床输液配置操作过程,对浙江省中医院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配置后,采用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测定进入病人静脉前液体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药物配置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物浓度增大,不溶性微粒数增多;输液配置完毕后,放置时间越长,不溶性微粒数越多.结论:我们在配置静脉输液时要根据临床规定用量,控制药物的浓度,不宜过大;输液配置完毕后要尽快用于病人,减少输液的放置时间.

    作者:王燕俊;陈婷;王建平;徐雯颖;郑凯旋;曹维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模型IL-6、IL-8、MCP-1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模型关节滑膜液中炎症因子IL-6、IL-8、MCP-1表达的影响,探索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兔40只,体重(2.5±0.25)kg,雌雄各半,分为空白对照组、RA模型组、直接灸治疗组、隔姜灸治疗组、温和灸治疗组,每组8只日本大耳兔.采用福氏完全佐剂塑造实验性RA模型,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别用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3种不同方法施灸日本大耳兔“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两侧交替进行,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模型动物关节滑膜液中IL-6、IL-8、MCP-1含量(P <0.05,0.01),其中尤以隔姜灸作用为明显.结论: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均有明显的抗炎效应,且以隔姜灸作用为显著;不同灸法抑制IL-6、IL-8、MCP-1炎症因子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杨涵棋;刘旭光;张耀;陈婷;柏琳娜;杨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四逆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实验兔HLP合并AS模型主动脉粥样斑块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及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皮下注射卵清白蛋白,造成兔HLP合并AS模型,分别给予西药(阿托伐他汀)、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的治疗方法.运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兔主动脉粥样斑块结构的变化.结果:(1)在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方面,四逆汤各剂量组指标值与模型组相比,具有使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数值减小的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2)在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方面,四逆汤低剂量组此方面数值小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逆汤中、高剂量组此方面数值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四逆汤具有减缓AS斑块形成的作用.

    作者:吕瑶;郁保生;石晓理;刘娟;郜文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标本配穴”针刺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瘦素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测针刺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Leptin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80~220gWistar大鼠43只,13只为正常对照,另30只行链脲左菌素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胰俞、足三里、关元),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取脑,运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下丘脑LeptinR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STZ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LeptinR免疫阳性物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减少,下丘脑外侧区LeptinRmRNA表达较正常明显减少(P<0.05),针刺治疗后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LeptinR及下丘脑外侧区LeptinR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标本配穴”针刺能显著升高糖尿病大鼠下丘脑低水平的Leptin受体及其基因的表达,有效发挥其调节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的作用.这可能是针刺调节糖尿病大鼠内分泌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

    作者:梁凤霞;徐芬;陈瑞;王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宣肺健脾法对哮喘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宣肺健脾法中药哮逐平对支气管哮喘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8只、哮喘模型组(B组)8只、地塞米松组(C组)8只、哮逐平组(D组)8只.除A组外,余组动物建立哮喘模型.HE染色,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支气管基底膜周径(Pbm)、支气管壁厚度(Wat)和平滑肌厚度(Wam),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计数.免疫组化PV二步法染色,应用上述图像分析软件检测支气管-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p1)及其受体Ⅰ(TβR Ⅰ)、受体Ⅱ(TβRⅡ)水平的积分光密度(IOD).结果:与A组相比,B组EOS百分比、Wat、Wam和支气管-肺组织TGF-β1、TβR Ⅰ表达明显增加,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经药物干预后,C和D组EOS百分比、Wat、Wam减少,支气管-肺组织TGF-β1、TβR Ⅰ表达显著降低(P<0.05).D组EOS百分比、Wat、Wam、TGF-β1和TβR Ⅰ减少尤为明显,与B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Wat、Wam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D组EOS百分比、TGF-β1和TβR Ⅰ表达明显减少,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宣肺健脾法中药可能通过抑制哮喘大鼠支气管-肺组织TGF-β1及其受体的过度表达而影响平滑肌增殖、减轻气道壁增厚,干预气道重塑.

    作者:何山;马佐英;袁卫玲;王学龄;郭茂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社区脑卒中中医药综合防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进行脑卒中中医药综合防治模式干预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生存状况、治疗模式、中医药治疗的现状等;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法及文献综述回顾进行综合防治模式的建立.结果:脑卒中患者对于中医药治疗手段有较大的需求,综合防治模式的建立及评价具有实践的基础.结论:研究建立的社区脑卒中中医药综合防治模式融合了健康教育、预防、临床医疗、康复等手段,具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丁旭峰;杜玉玲;潘丹青;余蓝;朱洁;周泓;顾品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