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伤椎置钉辅以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

郭斌;徐春程;何善海;王兴瑶;陈俊武;桂枫;吴孩超

关键词:伤椎置钉, 椎弓根钉, 植骨, 老年胸腰椎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二侧置钉辅以经二侧椎弓根椎体内同种异体骨颗粒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伤椎椎弓根二侧置钉辅以经二侧椎弓根椎体内同种异体骨颗粒植骨方法 治疗21例老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分别是310、38.5%,术后分别是2.50、95%,术前术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摄片复查,所有骨折复位及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后随访均未见伤椎高度明显丢失和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发生.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二侧置钉辅以经二侧椎弓根椎体内同种异体骨颗粒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不仅骨折复位及椎体高度恢复满意,而且降低了内固定松动和断裂概率,是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老年患者60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异丙酚麻醉)和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疼痛评分与苏醒时间.结果 术中舒芬太尼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瑞芬太尼组平稳(P<0.05);术后舒芬太尼组疼痛评分优于瑞芬太尼组(P<0.05),而术后瑞芬太尼组苏醒时间优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分别采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前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后者平稳,且术后前者镇痛效果优于后者,但后者苏醒时间优于前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案.

    作者:吴丹;张玉光;严霞艳;洪沐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比较两者的手术基本情况和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发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UCLA评分和ASA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UCLA评分和ASAE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UCLA评分和ASAE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组患者优良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并且重,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两种袢式肠造口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肠袢式造口术和改良肠袢式造口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0年9月到2011年9月本院进行的29例传统肠袢式造口术(传统组)和33例改良袢式造口术(改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在造口旁皮炎、造口粪便转流不全方面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改良袢式造口术术后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患者术后对肠造口的管理,且该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俞泳;邱润丰;徐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36例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36例外伤性脾破裂采用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接受非手术治疗的36例外伤性脾破裂病人中,33 例避免手术治疗,成功率91.7%.其中,Ⅰ级脾破裂成功率95.5%(21/22),Ⅱ级脾破裂成功率85.7%(12/14);Ⅰ级1例、Ⅱ级2例因血流动力学紊乱转手术治疗,3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只要采用个体化选择,综合考虑血流动力学、影像学分级、腹腔积液、腹腔合并伤,大多数Ⅰ级和Ⅱ级外伤性脾破裂者均能避免手术治疗.

    作者:葛永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关节镜技术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4例半月板损伤的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及在关节镜下手术方式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4例术后随访5~40个月.疗效评定,优 25例(46.3%),良 22例(40.7%),可 6 例(11.1%),差1例(1.9%).结论 物理检查、MR检查相结合,发现半月板损伤,再行关节镜检查、治疗,根据镜下分型,行部分切除成型术或有选择性的修补术,尽可能的避免半月板全切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何丽蔚;吴恙;付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观察LEEP刀宫颈环切诊治宫颈疾病的效果

    目的 观察LEEP刀宫颈环切在宫颈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对166例经细胞学、阴道镜活性初步诊断为各种宫颈病变的患者进行LEEP刀宫颈环切术,同时选取103例传统激光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对宫颈疾病的治愈率以及术后阴道流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宫颈疾病治愈率达到97.59%,高于对照组的85.43%(P<0.01).术后平均阴道出血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LEEP刀宫颈环切诊治宫颈疾病,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阴道出血.

    作者:沈亚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重症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60例救治体会

    目的 探讨重症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救治要点和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至2012年,重症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病人气管插管28例,气管切开16例,开颅清除颅内血肿25例,开颅减压22例.51例病例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术,5例行颌间牵引固定术.51例治愈.结论 颌面部骨折合并颅脑伤者应早诊断,避免漏诊误诊,早处理颅内损伤,待病情平稳后尽早处理颌面部骨折,尽可能恢复功能性张口及咀嚼,恢复面部外形.

    作者:王琦;张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外伤性肠损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外伤性肠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外伤性肠损伤行手术处理的患者,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模型对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纳入研究共73例(男5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7岁.小肠损伤46例(63.1%),结肠损伤27例(37.0%),其中含多处肠损伤的为16例(21.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心脏病史、损伤至手术时间长(>8小时)、高NISS评分(>20分)及伴有休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其中NISS评分及损伤至手术时间是改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SS评分及损伤至手术时间是影响外伤性肠损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学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和1名资深小儿骨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71例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有骨折的儿童肘关节MSCT横断面、多平面重建(MPR,含CPR)、表面遮盖显示(SSD)图像进行评估,同时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检查阴性的影像资料.结果 经随访终证实54例56处儿童肘关节骨折中,MSCT诊断52例共54处骨折,MSCT技术的敏感性96.43%(54/56),特异性100%(17/17).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误诊1例,可疑7例,余46例仍诊断为阴性.结论 MSCT对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的儿童肘关节病例能作出准确的分型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方金平;李冬冬;李宏斌;李恩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射频汽化电极在会厌囊肿揭盖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射频汽化电极在会厌囊肿揭盖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会厌囊肿病例46例,其中26例采用支撑喉镜下射频汽化电极揭盖切除,20例采用传统电刀切除,比较两种方法 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射频汽化电极组26例术后均无出血、喉梗阻、复发、会厌部分缺失及会厌舌根粘连;电刀组20例术后出现相应轻度的并发症.结论 射频汽化电极在会厌囊肿揭盖切除术中具有疗效好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会厌组织损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有推广价值.

    作者:潘军燕;王媚;方瑾;陈晓红;杨雪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致季肋部疼痛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季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内科或外科首诊的季肋部疼痛,伴有腹痛、腹胀、胸痛的20例患者.结果 20例患者经过内科或外科一段时间相应治疗后,症状无好转,后经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易漏诊或误诊,应特别注意.

    作者:李石玄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固定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骶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锁定钢板在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骶骨骨折内固定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采用锁钉钢板(LCP钢板)治疗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骶骨骨折病例18例.记录术前、术后患者卧床及翻身时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翻身时疼痛明显减轻.骶骨处钢板不适感可以耐受.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的骶骨骨折,可以达到稳定骨折,减轻疼痛的目的,且术后钢板引起的不适感较轻.

    作者:赵巍;曹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战创伤与肠道复苏

    目的 综述国内外战创伤救治研究中引入的新理念-肠道复苏,了解其机制及实施过程,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及肠道复苏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 战创伤的转归与感染、脓毒症密切相关的.战创伤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是其内源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在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至关重要.肠道复苏早期实施,更好地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改善预后.结论 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肠道复苏,对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内源性感染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同时给药方便,安全可行.

    作者:莫晓东;吴国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T分级和输血量在保脾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损伤CT分级和输血在保脾中的意义,以帮助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5例脾损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05例病人中,急诊手术的病人为49(47%)例,保守治疗的病人有56(53%)例,其中29(52%)例保守失败,27(48%)例保守成功.29例保守失败的患者年龄较大、伴有3级以上脾破裂、在保守治疗中输血更多、伴有更高的损伤等级等.结论 保守治疗外伤性脾损伤已被广泛使用,成为常见的保脾手段,但CT脾破裂3级以上或输血超过4单位都是危险因素,会导致保脾治疗失败.

    作者:钱毓贤;朱励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针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

    目的 观察小针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确诊病例应用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联合中药浸泡、熏洗,每次30分钟,每日3次,每周1疗程,治疗3~5疗程.结果 治愈33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3例,有效率94.0%.结论 小针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作者:谢作完;黄有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DHS、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DHS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对照研究,应用DHS组30例,应用PFNA组30例,分别对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析对比.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等方面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A组创伤小、内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先考虑方法.

    作者:吴美平;吴建民;毕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掌侧入路角度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掌侧入路角度固定锁定钢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掌侧入路角度固定锁定钢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粉C3型骨折.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月,平均15个月,均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Sarmiento改良Gartland-Werley系统评分系统,优良率86.4%.结论 改良掌侧入路角度固定锁定钢板技术是目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较好方法,有利于骨折的坚强固定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华;段杨;何其俊;俞哲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中心静脉导管与硬膜外导管在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术3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导管,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在两组之间比较下列指标:置管操作与手术时间的间隔、首次腰穿时脑脊液性状(总蛋白含量、白细胞∕红细胞比值)、置管后改善情况(发热消退时间、脑脊液白细胞好转时间、脑脊液皮漏好转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每日引流量、置管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置管操作与手术时间的间隔、首次腰穿时脑脊液性状、置管后改善情况、导管留置时间、每日引流量这些方面,两组类似.两组病例均无脑疝、颅内血肿、颅内积气发生.神经根刺激症状两组类似.但硬膜外导管的堵管率、连接脱落率均高于中心静脉导管.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和硬膜外导管均是有效、安全的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方式,但中心静脉导管不易堵管、连接脱落,便于使用.

    作者:王军友;杨学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掌背侧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6至2011年住院部收治的患者21例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其中C2型8例,C3型1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X 线片、CT测量关节面复位情况、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关节功能以及手术后复位的丢失,等.结果 患者在手术内固定的过程中均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拍摄X线片、CT复查,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全部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 开放复位掌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

    作者:龙超;程志军;毛兆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子宫捆扎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子宫捆扎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剖宫产出现术中大出血的患者3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行子宫捆扎术,对照组行宫腔纱布填塞.对比两组术后 24 小时内出血量、D-二聚体、产后出血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子宫捆扎组 24小时内的出血量、D-二聚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少于宫腔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捆扎法更能有效地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作者:刘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