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魏杰;史晓林;何伟涛

关键词:运动疗法, 绝经后妇女,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代谢
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运动的干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能起到积极的逆转作用,为更深刻地认识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从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应用方面就运动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白首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成分研究

    目的:首乌块根中分离出C21甾体苷单体,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运用柱色谱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IR,1H NMR,13C NMR,ESI鉴定出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首乌中分离出3种C21甾体苷,它们分别是告达庭3-O-β-D-磁麻吡喃糖基一(1→4)-β-D-磁麻吡喃糖苷、告达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麻吡喃糖苷、告达庭3-O-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麻吡喃糖苷,分离得到的这3种C21甾体苷均具有抗肿瘤作用.结论:从白首乌中分离得到的3种C21甾体苷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

    作者:徐佳丽;厉国强;黄维洁;张如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防感煎剂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体重以及免疫器官与肺脏的影响

    目的:研究防感煎剂对甲1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体重以及免疫器官与肺脏的影响.方法:建立H1N1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动态观测防感煎剂对感染小鼠体重、胸腺、脾与肺脏指数及病理改变情况.结果:防感煎剂可以减轻感染后体重下降程度,有利体重恢复,并且减轻肺部炎症病变,抑制肺炎损害,减轻病毒对机体免疫器官的损害,中高剂量组作用明显.结论:防感煎剂能够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恢复.

    作者:宋康;骆仙芳;汪玉冠;夏永良;曹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对应与中轴针刺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在临床针刺规律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BrunnstromⅡ或Ⅲ期的中风患者,观察其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其效果是否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及单纯康复治疗.方法:选取9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1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2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2周后,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1 FM上肢评分、FM下肢评分及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2仅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方法均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结合针刺者效果更好.

    作者:卢君艳;郑余银;李劲民;陈海丽;蒋松鹤;叶天申;陈传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槲皮素对平滑肌收缩性及肌球蛋白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平滑肌收缩性及肌球蛋白Mg2+ -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大鼠离体小肠及胃平滑肌条为研究模型,首先考察槲皮素在高钙、低钙及正常克氏液环境中对平滑肌条收缩性的影响.然后在正常克氏液中分别观察槲皮素对新斯的明、乙酰胆碱及阿托品存在下平滑肌收缩性的影响.用孔雀绿法测定槲皮素对肌球蛋白Mg2+ -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在高钙、正常钙及低钙不同条件下,槲皮素在4~64μmol/L范围内均剂量依赖性抑制小肠、胃平滑肌收缩;槲皮素(32 μmol/L)拮抗新斯的明、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作用(P<0.01),且相加性协同阿托品引起的抑制收缩作用(P<0.01);槲皮素(25μmol/L)对不同磷酸化程度的肌球蛋白的Mg2+ -ATPase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槲皮素对胃、肠平滑肌收缩性及平滑肌肌球蛋白的Mg2+ -ATPase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徐志立;刘守义;李云兴;陶小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骨碎补总黄酮作用于OPG/RANKL/RANK轴系统的相关研究

    目前虽未见骨碎补总黄酮直接作用于OPG/RANKL/RANK轴系统的研究报告,关于骨碎补总黄酮的多项临床及动物实验表明,其检验指标与OPG/RANLL/RANK轴系统互为联系,进而提示骨碎补总黄酮可能会影响OPG/RANKL/RANK轴系统的表达,本文现将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刘钟;郭梁;吴亚东;魏杰;史晓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苦参碱联合甘利欣注射液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甘利欣注射液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采用苦参碱联合甘利欣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肝纤4项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并判断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IV-C)以及TNF-α含量,提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P<0.01);在降低ALT、AST、HA、PCⅢ、Ⅳ-c以及TNF-α含量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bv-DNA阴转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8.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苦参碱联合甘利欣注射液可降低血清TNF-α含量,抑制肝纤维化,同时还可抑制病毒复制,促进HBV复制标志物阴转,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

    作者:索海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乌梅丸对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和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和PCNA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胃黏膜癌病变模型,采用TRAP-ELISA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端粒酶活性,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低剂量乌梅丸组(简称低剂量组)中重度异型增生病变数少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乌梅丸组(简称高剂量组)中重度异型增生病变数少于低剂量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端粒酶活性低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端粒酶活性低于低剂量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低剂量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梅丸能抑制端粒酶活性和PCNA的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乌梅丸干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勇;黄伶;钱红花;杨雪飞;叶知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民间药鹅绒藤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从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综述了民间药鹅绒藤的研究进展.目前已从鹅绒藤中分离的主要成分有蛋白酶、黄酮苷、萜酯及有机酸等.鹅绒藤在对心肌、免疫功能、抗惊厥等方面具有药理活性作用,在临床上具有抗病毒等确切疗效.

    作者:马艳;周凤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养血清脑颗粒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8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4g,日3次口服.治疗14天、30天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急性期死亡率、再出血比率.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I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1)观察组14天内死亡10例(18.5%),对照组死亡11例(20.4%),组间比较χ2=0.05,P=0.81;(2)观察组和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是9.26%(5/54)和7.41%(4/54),χ2=0.12,P=0.73;(3)两组治疗前CM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天和30天CNIS评分均下降,以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分别P<0.01和P<0.05;(4)30天存活患者ADL分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10.310,P=0.036.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可促进血肿吸收.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更利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

    作者:施婵宏;吴亦;王欣;王兰青;骆杭丽;楼美珍;何冬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PLC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蜂胶牙痛酊中甲硝唑和丁香酚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蜂胶牙痛酊中甲硝唑和丁香酚的含量的新方法.方法:HPLC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5μm,4.6 mm × 150 mm)色谱柱,流动相组成:A相为甲醇,B相为水,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28℃,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波长293nm,以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甲硝唑、丁香酚与阴性空白样品溶液分离良好,甲硝唑在16.26~162.6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丁香酚在80.16~801.6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样品溶液在24h内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甲硝唑为101.0%,RSD=1.06%(n=9),丁香酚为101.0%,RSD=0.84%(n=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蜂胶牙痛酊的质量控制.

    作者:余小平;舒金富;黄华;郑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 A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用正交设计法,以乙醇为溶剂,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及料液比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选择L9(34)正交设计表,用HPLC法测定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并以其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480W,微波辐射时间为10min,料液比为1:30时丹参酮ⅡA提取率高.与传统的乙醇回流法相比,微波10min提取1次和比采用传统乙醇加热回流60min提取3次的提取效果好.

    作者:吴立蓉;高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匡调元辨质论治临诊经验实录(一)——总论

    对匡氏人体体质学作理论性的综述,强调体质的概念6种分型及分型原理;结合临诊,从望诊尤其是舌诊等中医诊断方法入手,详细解析了体质分型的关键依据及具体诊断方法;阐述了针对6种体质类型的治疗与食养总则;论述了同病异质与同质异病及其临床意义与实效;首次界定了复合型体质、亚型体质的定义.

    作者:周狮驮;匡调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恶性肿瘤病机要素分析

    目的:分析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有效案例,探讨各常见恶性肿瘤病机要素及病机要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数据挖掘(data minimg)的技术手段,采用频数法探讨恶性肿瘤总体及各常见恶性肿瘤病机要素;采用因子分析法,以总体病机要素及各病种中病机要素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总体及各类恶性肿瘤中病机要素的常见组合.结果:病机要素有虚、实两个方面,常见的实性病机要素主要是癌毒与瘀、痰、热、湿、风等互结所形成的复合病邪,其中以癌毒与瘀互结致病为常见;各类恶性肿瘤均是多个病机要素复合致病.结论:癌毒在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中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程海波;吴勉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新风胶囊水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新风胶囊的佳水提取工艺.方法:以新风胶囊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和水溶性浸出物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过程中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3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影响新风胶囊提取的显著因素是加水量.结论:新风胶囊佳提取工艺为A3B2C1,即浸泡时间0.5h;加水量8倍,6倍,6倍;提取时间2.0h,1.5h,1.5h.

    作者:刘健;夏伦祝;孟楣;王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对心血管病常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安全性反思与对策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注射剂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康复显示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注射剂在原料、工艺、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各种原因,造成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后果,近年并非少见.就临床中所遇见及文献报道的、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进行安全性思考及对策探讨,以引起重视,避免事故发生.

    作者:洪育萍;谌剑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苦苣菜的生药学研究

    目的:为鉴别和开发利用小苦苣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方法对小苦苣菜进行了生药学初步研究.结果:鉴定了小苦苣菜的性状及显微特征.结论: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该药材的定性鉴别方法,同时可为制定中药小苦苣菜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裴妙荣;李翠红;牛燕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HSP70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验证电针抗脑缺血损伤的机理与HSP70的关系.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随机分组,经免疫组化(SABC法)、He染色、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观察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HSP70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组织学损伤分级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电针组较对照组HSP70阳性细胞数多,组织学损伤分级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可以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HSP70蛋白的表达,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制可能与HSP70蛋白增加有关,为临床针刺治疗脑缺血痰病提供又一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伟;闫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冠心病证素研究现状

    从冠心病证素的病位、病性、分布特点、组合规律以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对证素分布特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从证素入手的冠心痛证候学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唐明;周景想;李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蒙药利咽消颗粒煎煮工艺的筛选研究

    目的:优选利咽消颗粒煎煮工艺条件.方法:实验以甘草苷含量和冻干颗粒收率为指标,选加水量(A)、煎煮时间(B)、煎煮次数(C)为因素,每个因素选3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试验,选出煎煮佳工艺.进一步对佳工艺样品的止咳、抗炎、镇痛作用进行观察,验证和优选煎煮佳工艺条件.结果:利咽消煎煮工艺3个因素中煎煮次数对甘草苷含量和冻干颗粒收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影响次序为C>B>A.佳条件可定为A3B2C2或A1B2C2.A1B2C2和A3B2C2工艺所得甘草苷含量平均值和冻干颗粒收率平均值非常接近,RSD值均小于5%,表明工艺条件稳定.药效实验结果表明A3B2C2和A1B2C2样品均有止咳、抗炎、镇痛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实验建立的测定甘草苷含量的方法可以作为利咽消质量标准检测的常规方法,将A1B2C2定为优选工艺.

    作者:巴图德力根;韩志强;高玉峰;韩青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补肾活血方对噪声性听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豚鼠噪声性听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后3组豚鼠暴露在频率为4kHz强度为110dB SPL的稳态白噪声中6h×6天.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噪声暴露前7天和噪声暴露结束后给予中药灌胃,预防组同期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给药,均连续13天.以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评价各组豚鼠听功能的变化;耳蜗基底膜铺片计数比较外毛细胞损伤率;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学变化;耳蜗螺旋韧带铺片观察血管纹充盈情况.结果:与模型组和治疗组比较,预防组豚鼠的ABR阈值、毛细胞损伤率均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电镜下毛细胞受损程度较轻,光镜下血管纹呈轻度缺血;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豚鼠的ABR阈值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但毛细胞损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两组毛细胞损伤程度均较重,但光镜下血管纹缺血程度相对较轻.结论:补肾活血方对噪声性听力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在改善听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治疗效果.

    作者:赵金晓;刘金洪;王永华;王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