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根
目的 观察改良臂丛阻滞在手部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180例拟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E、F组,每组90例.E组采用肌间沟、外加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F组为对照组,行肌间沟阻滞加腋路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有无局麻药毒性反应,麻醉效果评定(按完全、基本完全、部分阻滞和失败4级标准评定).结果 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E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快于F组(P<0.05),局麻药毒性反应E组少于F组(P<0.01),E组阻滞效果完全率高于F组(P<0.01).结论 肌间沟阻滞加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迅速,效果完全,局麻药毒性反应少,是手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郦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带铜节育器治疗继发性功能性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继发性功能性闭经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B超检查该组患者的子宫、卵巢正常,无过度肥胖和极度消瘦者,经患者同意,采用宫内放置带铜节育器治疗,总结该组患者的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激素(PRL,雌二醇(E2)的变化.结果 该组患者治疗后52例月经恢复,总有效率为83.9%,且治疗后的FSH、LH、PRL及E2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带铜节育器治疗继发性功能性闭经有一定疗效,可能与其刺激子宫内膜前列腺素的释放有关.
作者:章秀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应用.方法 从2003年8月至2011年4月,笔者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28人30例.结果 3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个月~4年,平均1年3个月.皮瓣外观、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结论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术式操作方便,适宜修复拇指软组织在2.5cm×1.5cm大小的缺损,对于刚开始开展这类手术的医务人员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容易掌握,适合推广.
作者:占进文;袁西儿;周强;章大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对止血带反应的效果评价.方法 上肢前臂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A组(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B组(单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C组(单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每组各30例.以止血带下及以远部位疼痛不适作为评价的止血带反应的标准,比较3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需辅助静脉麻醉的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试验组与两对照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术中需辅助静脉麻醉的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结论 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地减少上肢止血带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上肢前臂手术麻醉方法.
作者:黄任水;周建辉;陈仁云;李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锁骨钩钢板联合韧带锚钉重建治疗肩锁关节TossyⅢ型脱位和锁骨远端Neer 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及韧带重建治疗肩锁关节Tossy Ⅲ型脱位21例、锁骨远端Neer Ⅱ型骨折30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49例获得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0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2~3周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根据Lazzcano标准,优41例,良8例.患者恢复工作和劳动为2~5月,平均为3月.内固定取出时间为5~12月,平均为8月.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肩锁关节再脱位、再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锁骨钩钢板联合韧带锚钉重建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TossyⅢ脱位及锁骨远端Neer Ⅱ骨折疗效肯定,术后肩关节可早期活动,功能恢复较快.
作者:章慧斌;郑慷;应弋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在异位妊娠治疗方法选择应用.方法 选择超声诊断80例异位妊娠病例分为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结果 经超声诊断为异位妊娠患者80例,53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其中包含25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转为手术治疗,余28例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52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27例患者超声诊断立即手术治疗,25例患者为保守治疗失败转为手术治疗.结论 经超声诊断在异位妊娠治疗的选择应用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伟军;洪尚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NICP监测技术对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术后进行监测,同时评价NICP监测在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及预后.结果 随访3个月,按ADL评定标准,Ⅰ组42例,2.70≤ICP<5.30kPa,Ⅰ~Ⅲ级32例(71.1%),Ⅳ~Ⅴ级6例(14.3%),死亡4例;Ⅱ组23例,ICP≥5.30kPa,Ⅰ~Ⅲ级4例(17.4%),Ⅳ~Ⅴ级7例(30.4%),死亡12例.结论 早期手术降低颅内压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成功的关键,无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指导手术及判断预后.
作者:张斌;栗洁;贾丛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 对2005年至2010年的23例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病人,采用输尿管镜下留置双J管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23例病人中22例病人成功留置双J管,术后3~14天后症状都消失.双J管拔出后随访6~12个月,影像学上未见明显肾积水或者输尿管狭窄征象.结论 输尿管镜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减轻病人再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王旭亮;于志坚;廖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265例根管治疗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根管急症发生的原因,从而进行策略研究.结果 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发生率为11%~14%,EIAE发生率与根管预备超出根尖孔,有无瘘管,上下颌牙位、及根管内药物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管预备长度,牙位及有无瘘管与EIEA发作有显著关系,预备前消毒,根管预备后开放引流等措施可能减少EIEA的发作.
作者:杨沛蕾;蒋勇联;刘泽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122例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IU,对照组采取下肢主被动活动等常规预防方法.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无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7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15例出现,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PTT、PT、INR、PLT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股静脉置管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荆山;董燕;胡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在无痛人流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20例ASAⅠ~Ⅱ级要求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异丙酚)和帕瑞昔布钠组(帕瑞昔布钠复合异丙酚).在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R)、心率(HR)、呼吸(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分别记录清醒后5分钟、0.5小时和6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MAR、HR、RR的低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清醒后0.5小时和6小时两个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丙泊酚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术中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不能即时产生充分的镇痛,但有良好的人工流产术术后镇痛作用,可安全用于人流术后镇痛.
作者:林佩君;徐韶怡;柯建韩;林江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非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治疗小腿严重创伤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2001年4月至2010年12月,回顾性分析对41例小腿严重创伤病人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或组合移植,皮瓣血管桥接或嵌入受损胫前或胫后血管的非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覆盖创面,同时改善或重建伤肢远端血供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 41例58块组织瓣52块皮瓣Ⅰ期成活,皮瓣坏死膝下及膝关节平面截肢各1例,皮瓣部分坏死VSD封闭引流换药肉芽生长后植皮3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高质量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严谨的工作态度,严密监测,细致的心理护理,积极有效的各项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作者:潘仙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方法、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9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肋骨钉在全麻下行手术内固定,随访评价效果.结果 96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7(1~15)个月.骨折于3~6月内均获骨性愈合.2例胸廓稍有不对称,其余均未发现有胸廓塌陷或畸形,胸部无明显疼痛,恢复良好.90例恢复受伤前体力劳动,余6例可生活自理.结论 对于多发性肋骨骨折可考虑行内固定治疗;采用可吸收肋骨钉进行复位固定,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王欢;陈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陈旧性半月板损伤在关节镜下进行有限切除并结合Fast-Fix系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21例陈旧性损伤半月板在关节镜下进行有限切除再应用Fast-Fix系统修复.患者术前McMurray征、研磨试验均阳性,磁共振检查显示半月板破裂或退变.治疗前后根据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JOY疗效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术后3个月MRI复查,半月板愈合率92%.检查膝关节无肿胀、积液,关节间隙无压痛.术后大部分患者能够从事正常的劳动,无关节活动障碍.术后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JO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的优良率为88%.结论 陈旧性半月板损伤在关节镜下经过部分切除修整,再结合Fast-Fix系统对破裂处进行缝合,大限度地保留了半月板组织,相比传统的半月板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章智伟;廖乐明;刘雪龙;屠玉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骨瓣开颅治疗.方法 分析4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 3例直接骨瓣开颅治疗,效果良好.1例因为手术方式改变,术后部分血肿残留,二次手术治疗,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1个月后积液吸收.结论 骨瓣开颅是治疗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方法.
作者:冯玛静;高树山;吕中华;陈江;刘新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2例急性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手术开始切皮时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mg,30分钟内输注完毕.在手术开始前(T0)、手术开始后2小时(T1)、手术后24 小时(T2)测定血清SOD浓度,同时于治疗前、治疗后3、7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SE浓度.结果 两组SOD活性T1、T2与T0相比,均增加明显(P<0.05),但T1、T2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7天治疗组NSE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后14天及3个月治疗组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黄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采取放射治疗的时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选本院进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患者术后5周内予放射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13周后予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后,分别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局部肿瘤控制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85.71%,5年生存率为75.51%,胸壁复发率为2.04%,远处转移率为12.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后的患者,放射治疗时间越早,乳腺癌术后生存率越高,复发及转移率越低,因此应当在临床上及早进行放疗.
作者:李永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关节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开放性Pilon骨折均行超关节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将伤口彻底清创后,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可直接固定;对不稳定骨端和粉碎骨块整复后先用螺钉或克氏针固定,不剥离骨膜,使分离的骨折端和骨块互相靠拢以增强骨折端的稳定性,然后超关节外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4~27月,平均13月.36 例中31例伤口Ⅰ期愈合(83.7%);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个月.踝关节功能活动功能和骨折愈合按Johner-Wruh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1例,良2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1.6%).12例(33.3%)发生针孔部位浅表感染;5 例(13.9%)出现针孔局部疼痛;1例(2.8%)因过度负重而引起固定针断裂;经相应处理均获得痊愈.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无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超关节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其固定确切、操作简单,对骨生长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环境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朱慧华;毛兆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本院11年来1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肿瘤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以恶性多见.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作者:王纲;朱忠良;胡浩忠;张芸;孙勤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琥珀酰明胶预注对直肠癌手术病人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ASAⅠ~Ⅱ级无心、肺、肝、肾及血压异常的择期直肠癌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Ⅱ组、Ⅲ组在T1、T2较Ⅰ组的MAP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琥珀酰明胶预注能有效地提高直肠癌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容量和灌注压,保持循环稳定,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作者:吴伟华;蓝建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