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夏亮;周三权;沈婷
目的 探讨深度手足烧伤创面的处理及修复方式.方法 13例手足深度烧伤Ⅰ期切痂扩创后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处理7~10天;Ⅱ期采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创面9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背创面 4例.结果 经 VSD 持续使用7~10天后,13例患者手足创面干净,无分泌物,肉芽新鲜,神经、肌腱、骨、关节组织部分或全部为肉芽组织覆盖,创面培养无细菌生长;9例腹部带蒂皮瓣移植全部成活;4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除1 例因静脉回流受阻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肉芽创面植皮修复外,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稍显臃肿,手足功能良好.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清洁创面,刺激肉芽生长,改善创面微循环,为皮瓣移植创造有利条件.VSD 结合皮瓣移植能及时覆盖手足深度烧伤后软组织缺损伴神经、肌腱、骨及关节等外露组织,保护了手足功能.
作者:刘柏林;黄晓红;朱金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0例脑膜瘤颅内分布情况、病理类型和手术切除程度与复发比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 2005年 2月至 2011 年 5月实施电子病历以来在神经外科手术的110例脑膜瘤病人的颅内分布情况、病理类型和手术切除程度与复发比例.结果 颅内分布情况位于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大脑凸面为主,占 56.4%;位于颅底(蝶骨嵴、溴沟、鞍结节、颅中窝、桥小脑角、岩斜区)其次,占30.0%;其他部位(小脑半球、小脑幕、脑室内)占13.6%.病理类型脑膜上皮型占30.9%,纤维型 20.9%,混合型15.5%,血管型29.1%,退形性或非典型性3.6%.手术切除达到影像学全切(SimpsonⅠ~Ⅲ级)107例(97.3%).影像学上全切者随访1年以上 5年以内 89例复 发3例,复发率为3.4%.结论 颅内分布情况与文献报导基本一致,病理类型以脑膜上皮型、纤维型、混合型和血管型为主,影像学全切率(SimpsonⅠ~Ⅲ级).随着显微手术应用有进一步提高,显微镜下全切比传统肉眼全切更彻底,结合脑膜瘤附着部位术后伽玛刀治疗,复发率减少.
作者:金国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幕上开颅术后后颅窝迟发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1例幕上开颅术后后颅窝迟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按照 GOS 评分,恢复良好 5例,中度伤残3例,重度伤残 2例,死亡1 例.结论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有效的手段.
作者:冯路;徐菱霜;徐正保;孔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骨折类型选用前路或后路椎管减压、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结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恢复程度.结果 56例经12~36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和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皮肤感觉、下肢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明显后突畸形发生.结论 选用前路或后路椎管减压、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结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可以有效恢复脊柱序列和椎管容积,为受伤脊髓修复创造条件.
作者:王永胜;赵振山;李功武;易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住院患儿发生坠床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对住院患儿运用 FOCUS-PDCA程序找出坠床常见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包括成立防坠床管理小组、制定坠床防范流程及安全警示标识、落实床栏安全检查、采用家长防坠床知识调查表、开展宝宝健康小讲堂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并评价实施后的效果.结果 实行 FOCUS-PDCA程序后,住院患儿坠床率由 0.35%下降到 0.12%,有效降低了坠床的发生率.结论 执行 FOCUS-PDCA程序可以减少住院患儿发生坠床的风险.
作者:丁婷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FNA-Ⅱ)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 2010年 6月至 2011年10月,采用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例.按照 Evans 分型:Ⅰ型3例,Ⅱ型 4例,Ⅲ型 6例,Ⅳ型 5例.笔者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 60±10分钟(50~70分钟),平均出血量100±20ml(80~120ml).通过3~12个月的随访,愈合时间10~14周,骨折全部愈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根据 Harris 髋关节评分,优16例,良1 例,可1 例,差无,优良率达 94.4%.结论 PFNA-Ⅱ符合亚洲人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骨折固定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徐春程;郭斌;桂枫;王兴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预防坏疽穿孔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 2009年 6月至 2011 年 8月本院外科治疗179例坏疽穿孔阑尾炎,术中采用局部腹腔及切口内冲洗并留置抗菌药物,改变传统单一静脉滴注大量抗菌药物的方法.结果 全部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切口红肿、化脓及裂开等征象,亦无腹腔脓肿形成.结论 在坏疽穿孔阑尾炎手术中采用局部腹腔及切口内冲洗并留置抗菌药物基本达到了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
作者:吴玉平;沈卫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中理想置钉点的进行影像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5月至 2010年12月,对160例胫骨干骨折通过术前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髌韧带内侧入路、髌韧带外侧入路或经髌韧带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 定治疗.结果 髌韧带宽度为 27~43mm,平均34.38±3.69mm.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3等份,42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95例位于 中间区域,23例位于内侧区域;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成内外侧 2等份,则有 90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60例位于内侧区域.本组患者 均获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39.3个月.根据 Johner-Wruhs 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为 96.3%,术后发生患侧膝关节疼痛共有 29例 (18.1%).结论 术前通过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是相当重要的准备工作.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利于髓内 钉置钉点的显露,膝关节内结构损伤小,疗效可靠,并有效降低膝关节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季滢瑶;郑钜晗;黄忠胜;吴纪奎;郑立程;赵政;李科伦;陈志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多发伤真菌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 2007年3月至2011 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 ICU 多发伤患者确诊的78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及感染诱因,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39.7%)、泌尿道(28.2%)、消化道(7.69%)、眼部(6.41%)、血液(6.41%)和颅内(5.13%),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8.7%),但非白色念珠菌有上升趋势;患者病死率高(46.1%),病程中具有某些有意义的临床表现征象.结论 多发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易患因素较多,且具有其独特性,发病呈上升趋势,且病死率高,充分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荣伟;洪玉才;王沈华;徐善祥;吴定钱;赵光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双钢板改良切口治疗开放性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2002年 5月至2009年 4月本院共收治收治开放性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21 例,根据 Schatzker 分型:Ⅴ型9例,Ⅵ型12例,均采用双钢板改良切口技术进行可靠的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后第1 天即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15月,平均10月随访,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所有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3.5周,X 线检查胫骨平台均为发生二期塌陷,无膝关节机械轴对位不良,膝关节屈曲达110°~130°(平均121.5°).根据 Rasmussen 评分标准[1]:优11 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 85.7%.结论 对于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改良切口技术进行内固定,既能避免对胫前皮瓣和骨折端血供的过分破坏,又能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Ⅱ期塌陷和膝关节机械轴对线不良,是恢复患肢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叶锋;张龙君;王晓;陈建良;李英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108例刃器膈肌伤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刃器膈肌伤病例,平均年龄 28.1岁.尖锐刀刺伤 96例,刀砍伤12例;96例位于胸肋部,12例位于上腹部.均急诊行剖胸术,修补膈肌裂口,同时处理合并损伤脏器.结果 术中、术后共死亡 4例:3例心脏、多脏器破裂,大出血死亡;1 例食管破裂感染死亡,其余均救活.结论 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治疗,妥善处理合并之多脏器损伤是刃器膈肌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进;邬松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重建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 2006年12月,对 27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别应用重建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其中行重建干板内固定12例(rPIF 组),克氏针内固定15例(KIF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7小时,平均3.5天.根据 Edward 对锁骨骨折愈合的评价指标制定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本组病例经 6~14个月,平均1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按上述标准评定:rPIF 组:优 8例,良3例,中1 例.KIF 组:优7例,良 4例,中 2例,差 2例.结论 和克氏针内固定相比,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可有效地防旋转等优点,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更有效方法.但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方便、经济、取内固定简单的优点.
作者:刘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盆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35例骨盆 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16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 D-二聚体指标,并在术后14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 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 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中1 例(5.3%)发生 DVT,对照组中 2例(12.5%)发生 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 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预防骨盆骨折术后 DVT 的形成.
作者:沈金明;邢进峰;李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石骨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分型及其基因学特征.方法 对1例女性石骨症患者的股骨骨折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加以总结.结果 本例石骨症骨折行内固定术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 石骨症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有明确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以预防和对症治疗为主.
作者:班吉鹤;徐阿炳;马玉海;裴仁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脾脏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规律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种原因导致的全脾切除术后,鉴于外伤导致脾脏切除所占比例大,但单纯成人外伤性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的研究甚少,对其单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就近10年来国内外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及治疗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结果 不同疾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动态变化基本相同,因血小板升高导致的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机会不同,外伤性脾切除术后不易发生门静脉血栓.结论 术后定时监测患者血小板可以了解其变化规律,必要时进行治疗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开发.
作者:陈国栋;杜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颈椎椎管内外生长的哑铃型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和特点.方法 分析13例颈段哑铃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结果 13例患者术前 MRI 检查明确诊断,CT颈椎重建明确肿瘤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的破坏程度.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加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的方法.肿瘤全切11 例,部分切除 2例,所有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结论 颈椎椎管内外生长的哑铃型肿瘤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及其附件的破坏,单纯切除肿瘤会造成颈椎稳定性受损,患者需要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以防术后颈椎不稳而造成脊髓压迫.
作者:金星火;王马军;杜国森;赵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 TGF-β1 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预制新西兰大耳白兔骨延迟愈合模型,将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 A、B、C 和 D 组,每组10只.每组分别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 5天和10天于骨延迟愈合区注入自体血液 2ml加生理盐水1ml;自体红骨髓 2ml 加生理盐水1ml;自体血液 2ml 加 TGF-β11ml(100μg);自体红骨髓 2ml 加 TGF-β11ml治疗.术后 4周行组织学观察和骨痂内骨系细胞立体定量分析;术后 8周行骨几何参数和骨密度(骨痂处)测定,骨生物力学测试和单位质量骨痂中钙含量测定.结果 D 组成骨细胞的平均体积密度、骨痂厚度改变、钙含量、骨折愈合处的大抗弯强度、极限应力、极限刚度和极限负荷时的能量吸收,均非常显著性高于 A组(P<0.01),显著性高于 B 组和 C 组(P<0.05).结论 TGF-β1 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颜贻站;朱坚;曾云记;谢作完;黄有翰;周明客;庄载世;林天旭;陈圣敏;林德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 2005年1月至 2009年12月份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9例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子宫肌瘤 59例,多发性子宫肌瘤 20例;肌壁间肌瘤 49例,浆膜下肌瘤 28例,粘膜下肌瘤 2例;肌瘤位于宫体 65例,位于宫底11 例,位于宫颈3例;肌瘤大小(直径)2~5cm31 例,5~8cm 44例>8cm 4例.结果 手术难度未明显增加.无1 例发生产后出血、产褥病,产后 42天随访恶露均已干净,子宫均恢复正常大小.术后病理结果子宫肌瘤红色变性 8例,玻璃样变性3例.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魏仙凤;余玲玲;董虹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桡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ed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桡骨远端 LCP 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9例.结果 随访10~18个月,平均14个月.创口愈合良好,无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无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钢板断裂、骨折移位、锁骨远端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按 JOA标准术后肩关节功能均为优.结论 桡骨远端 LCP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短期疗效确切.
作者:谢建新;竺湘江;潘科良;王刚祥;赵勇;宋南炎;竹徐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原因,并对预防及治疗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2002年至 2010年对 278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癫痫发作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易致癫痫发作原因及手术操作问题进行总结.结果 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癫痫17例,占 6.1%,药物治疗满意.结论 对颅骨修补手术中的正确处理以及围手术期的预防性用药等可以降低术后癫痫的发病率、减轻癫痫发作程度.
作者:罗晨;陈彦飞;李常伟;周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