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CF方案诱导化疗后手术治疗喉癌及下咽癌T2-3病变疗效分析

鲁光平;潘骥群;刘志标

关键词:喉肿瘤, 下咽肿瘤, 诱导化疗, 手术切缘
摘要:目的:探讨DCF方案诱导化疗后手术治疗喉癌、下咽癌T23病变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将102例喉癌及下咽癌T23病变患者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DCF方案诱导化疗3个周期后评价其疗效,符合手术适应证者行根治性手术;对照组直接行根治性手术.观察试验组肿瘤缓解率及毒副反应,比较2组手术切缘阳性率及生存差异.结果:试验组肿瘤缓解率为61.3%,其中喉癌缓解率显著低于下咽癌(44.4% VS 84.6%,P<0.05).喉癌试验组与其对照组在手术切缘阳性率、中位生存时间、3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咽癌试验组距癌灶边缘0.3 cm、0.5 cm切缘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距癌灶边缘1 cm肿瘤检出率、中位生存时间、3年和5年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化疗期间试验组未见严重毒副反应.结论:采用DCF方案诱导化疗能够使喉癌、下咽癌T23病变癌灶缩小,减少喉及下咽部的切除范围,同时保证足够的安全切缘.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脂肪注射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搜索文献对声带内自体脂肪注射(VFAFI)治疗单侧声带麻痹(UVCP)进行系统描述和Meta分析,分析其是否为治疗UVCP有效治疗方式之一.方法:使用相关关键词在PubMed、医知网、维普医学、万方数据、中国医院知识书仓(CHKD)、中国知网(CNKI)等电子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提取的数据包括作者、出版时同、诊断、自体脂肪注射治疗.治疗结果用3个标准来衡量:空气动力学以及频闪喉镜结果、患者自我感觉声 ‘音的改变、主客观声学参数.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来分析.结果:5篇文章被纳入研究,共包括404例患者.所有研究都显示患者接受治疗后,各种参数测量结果都有明显提高或降低.电子喉镜与频闪喉镜结果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 CI (0.90,1.29)].患者术后整体自我感觉较好,术后炎症反应轻微,1个月内可消失.标准化噪声能量、频率微扰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振幅微扰、长发声时间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FAFI的损伤性很小,其不良反应可自限.接受治疗的患者主观与客观的声学测量值均有明显提高或降低.进一步的具有更长随访期更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将会增加VFAFI效力的可信度.

    作者:许庆庆;翟所强;王荣光;杨仕明;黄冬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左侧咽喉横纹肌瘤1例

    作者:马启奎;石业华;王雅宁;韩飞;王启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颏下瓣修复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术后近环周缺损的疗效

    目的:探讨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术后近环周缺损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根治术,术中同期行颏下瓣修复下咽黏膜缺损.结果: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吞咽功能恢复良好,其中2例术后出现咽瘘.随访6~42个月,3例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无下咽局部复发者.7例随访3年以上,存活3例.结论:修复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术后近环周缺损,颏下瓣具有位置邻近、安全、简便、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宜的下咽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叶飞;傅敏仪;陈国平;徐建慧;康红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慢性鼻-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的阶梯治疗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慢性鼻-鼻窦炎是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颇为常见,其症状不一,内镜及CT检查各有特点.因此,该疾病主客观的评估指标不尽相同.我科于2011-03-2013-10收治126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根据病情评估,采用阶梯方式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凯;孙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并哮喘围手术期规范化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合并哮喘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wNP合并哮喘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哮喘发作的疗效及相应的规范化治疗效果.结果:35例围手术期病情平稳,无哮喘发作;7例诊断为轻、中度哮喘发作,后送至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治疗,终顺利度过围手术期;1例诊断为重度哮喘发作,经紧急插管及对症处理待呼吸稍平稳后送入ICU处理治疗,5d后病情稳定至出院哮喘未再发作.结论:CRSwNP合并哮喘患者,术前应根据鼻部症状和哮喘的发作程度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及鼻喷激素、抗过敏药等进行规范化综合治疗,麻醉期间给予相应处理以减少气道黏膜高反应性,降低哮喘发作的风险,以求提高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婷婷;鞠建宝;于海玲;解道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Tiam 1基因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Tiam 1基因过表达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 NSCC)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Tiam 1基因在HNSCC细胞株中的表达;利用慢病毒介导Tiam 1基因在人HNSCC细胞株UM-SCC-47中过表达,G418筛选抗性克隆,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鉴定转导效果.利用细胞计数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Tiam 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Tiam 1对HNSCC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Tiam 1基因在高转移性HNSCC细胞株M2中呈高表达,在低转移性细胞株UM-SCC-47中呈低表达.细胞计数和MTT结果显示,过表达Tiam 1后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划痕实验证明Tiam 1可显著促进HNSCC细胞迁移(P<0.05).结论:Tiam 1基因具有促进HNSC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Tiam 1基因表达可作为HNSCC侵袭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肖平;符秋养;李泽泳;张学辉;傅向军;万仁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脓腔冲洗及负压引流治疗颈深部及上纵隔脓肿

    颈深部及上纵隔脓肿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常呈多间隙发展,严重者及处理不当常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及死亡.临床采用颈外侧切开,常规开放引流常常存在脓液引流不充分,治疗时间长,对合并上纵隔脓肿者引流更加困难,易导致脓腔进一步扩展等难题.我科于2010-01-2014-04通过改进,脓肿颈侧切开后,采用脓腔置冲洗管及负压引流管,关闭伤口,术后行脓腔冲洗及负压引流,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建辉;唐嗣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儿OSAHS并肺动脉高压1例

    作者:何珊;陈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咽异物迁移致颈部包块1例

    作者:姜晓丹;李慎玲;张孝田;黄天桥;粱大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甲状腺术后复发结节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甲状腺术后复发的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5例甲状腺术后复发结节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MWA治疗,术前均行穿刺活检,经穿刺口将微波消融针穿刺在结节的中心部位开启消融,应用能量为25~35 W,其中心温度可达70~95℃.结果:患者均成功行MWA,术中部分患者有轻微不适,但无明显并发症发生.5例出现暂时性声嘶,均在术后1~3周恢复;2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3~5 d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超声复查,全部患者甲状腺结节血流消失,结节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血清FT4、TSH结果无明显改变.结论: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甲状腺术后复发甲状腺结节疗效好,且微创优势明显.

    作者:刘玉辉;王文玲;王毅;安鲁彪;史冠军;冯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鼻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婴幼儿喉囊肿术后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

    婴幼儿喉囊肿多为先天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常导致婴幼儿发生喉喘鸣、呼吸吞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1].目前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大部分囊壁[2],虽然手术短小,但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较慢,常合并有手术部位水肿、创面渗出、气道狭窄等呼吸道梗阻表现,早期拔管难度大,常需要较长时间机械通气过渡.本研究通过观察经鼻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在婴幼儿喉囊肿术后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山;吴映辉;刘欣;冯春;何琼;钱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双蒂供血的胸大肌肌皮瓣在喉癌和下咽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蒂供血的胸大肌肌皮瓣在喉癌、下咽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一期重建喉癌和下咽癌术后缺损22例,均为初治患者.术中保留胸肩峰血管的胸肌支及胸外侧血管的分支,制备成起始部不含肌肉的双蒂血管筋膜束,肌皮瓣经锁骨下隧道至缺损区.术后密切观察颈部术区的皮下肿胀情况、引流物的量和颜色等,以排除术区血肿的发生,有怀疑时要及时探查.结果:22例患者胸大肌肌皮瓣全部成活,发生咽瘘2例,经换药后愈合;术后接受放疗21例,无继发肌皮瓣坏死.随访6~24个月,1例颈段食管环周缺损卷筒修复者,放疗后8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后行胃造瘘治疗;余21例吞咽功能恢复良好.13例保留喉功能患者,仅1例带管生存,拔管率92.3%,均无交流障碍.因随诊时间短,无死亡患者.结论:双蒂供血的胸大肌皮瓣,若血运得到充分保证,术后不需要复杂繁琐的设备来观察和监测皮瓣血运,仅排除可能导致肌皮瓣坏死的因素,即能保证胸大肌皮瓣的成活.

    作者:张伟;李明月;刘宁;陈方文;孟庆芝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以眼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鼻窦黏液囊肿3例

    作者:古庆家;李静娴;樊建刚;李德炳;赵李冰;何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改良式胸乳晕径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122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改良式胸乳晕径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采用不广泛分离胸部皮瓣的改良胸乳晕径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1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另1例术中中转为锁骨下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大结节直径为(2.05±1.06)cm,手术时间为(88.61±27.87)min,出血量为(31.23±16.14)ml,术后引流时间为(3.54±0.88)d,总引流量为(139.09±95.93)ml;术后病理标本中检测到甲状旁腺9例,未见术后低钙抽搐;术后声音改变者6例;除1例中转手术,余患者美容效果满意.随访0~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改良式胸乳晕径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操作便利,可避免胸部皮瓣的广泛分离,美容效果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作者:陈健;郑红梅;江亮;邓万凯;李奇志;刘细国;樊大庆;何家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白花蛇舌草多糖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多糖(PEHD)体外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株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其凋亡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PEHD(2、4、6 mg/ml)处理CNE2细胞24 h、48 h、72 h,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CNE2细胞的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在不同药物浓度(2、4、6 mg/ml) PEHD作用48 h后,用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双染法(Annexin V/PI)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检测CNE2细胞的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用药前后细胞中Bax蛋白、Bel-2蛋白和e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2、4、6 mg/ml PEHD可以明显抑制CNE2细胞增殖(均P<0.05),高抑制率可达76.5%,在2~6 mg/ml浓度内随着浓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到4、6 mg/ml PEHD作用48 h后,CNE2凋亡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凋亡率分别为31.32%、46.28%,高于空白对照组4.86% (P<0.01).Western blot显示PEHD处理48 h后,CNE2细胞Bax蛋白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上升,Bcl-2的表达下降.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PE-HD(2、4、6 mg/ml)能够明显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抑制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PEHD可通过上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Bel-2蛋白表达,诱导CNE2细胞凋亡.

    作者:景艳;康敏;刘津;李静雨;唐安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内吞相关蛋白MyosinⅥ/Disabled-2在小鼠耳蜗毛细胞的表达及年龄相关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小鼠耳蜗毛细胞内吞相关蛋白MyosinⅥ和Disabled-2 (Dab2)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分别选取出生后2周、5周、9周及16月龄的昆明小鼠各10只,采用免疫荧光标记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耳蜗基底膜铺片,观察MyosinⅥ及Dab2蛋白的表达定位,通过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测定并比较不同年龄组小鼠耳蜗2种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yosinⅥ及Dab2蛋白在内外毛细胞均有表达,支持细胞未见表达,且内毛细胞2种蛋白均存在局部高表达的亚细胞区域.比较不同年龄组MyosinⅥ荧光染色图像后发现,2周龄和16月龄小鼠荧光强度均低于5周龄和9周龄小鼠.比较不同年龄组小鼠2种蛋白mRNA表达后发现,2周龄小鼠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9周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周龄及16月龄组小鼠分别与9周龄小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控网格蛋白介导内吞过程的MyosinⅥ及Dab2蛋白表达于内外毛细胞,内毛细胞顶区表皮板及附近胞质可能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MyosinⅥ及Dab2蛋白的表达可能会发生改变,网格蛋白介导内吞过程效率可能因此相继发生变化,内毛细胞功能损伤可能与此有关.

    作者:陈知己;顾翔;蔡婷;宋锐;周小清;袁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下咽食管巨大炎性纤维性息肉1例

    作者:王佳蓉;邱连升;陈晓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喉癌侵犯下咽部环后段的MRI表现

    目的:观察喉癌侵犯下咽部环后段的MRI表现,并为临床早期发现喉癌侵犯环后段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喉癌侵犯环后段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观察正常结构和层次的破坏情况以及肿瘤侵犯范围,找出喉癌侵犯环后段共同的表现.结果:喉癌侵犯环后段所在区域前壁的黏膜层、黏膜下脂肪层及肌层者为18例,侵犯后壁的黏膜层、黏膜下脂肪层及肌层者为14例,可以见到软组织肿块者15例,下咽腔消失者16例.既侵犯前壁全层又侵犯后壁全层,并伴有软组织肿块以及下咽腔消失者14例.结论:喉癌侵犯环后段时多伴有黏膜层、黏膜下脂肪层和肌层的破坏及信号的异常,并可见到软组织肿块,熟悉喉癌侵犯环后段的MRI表现,对于早期发现喉癌侵犯环后段尤为重要.

    作者:黄勇华;黄平波;王勇;侯庆宇;陈志章;李燕;张忻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影响喉癌及下咽癌术后咽瘘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及下咽癌术后并发咽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7例采用手术治疗的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咽瘘分为咽瘘组和无咽瘘组.将患者年龄、手术前后电解质、肿瘤分期、手术方式等38个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差异性指标作二元回归分析.结果:87例喉癌及下咽癌手术患者中有11例(12.64%)术后发生咽瘘.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体质指数、术前血钾、手术时间、同期颈清扫、术后前白蛋白、术后白蛋白、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及切口感染是咽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均是影响咽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围手术期间应及时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及负氮平衡,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后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等不良因素,可尽量避免术后咽瘘的发生.

    作者:苏家坤;赵峰;魏小林;苏纪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东杰;卢振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