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树生;曾嵘;王国鹏
耳鸣是耳科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时对声音的主观感知.新研究数据显示,耳鸣的人群发病率在美国高达25.3%[1],而在整个欧洲[2]、亚洲[3-4]及非洲[5-6]也具有同样高的流行率,因此,耳鸣已经是一个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耳鸣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对人们生活质量有潜在的重要影响,但至今仍无以理论依据为基础的理想治疗方案.这主要是因为耳鸣在定位、声音特征、持续时间、潜在原因、自身疾病状态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形式的耳鸣很可能存在各自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因而对于不同治疗方案反应各异.
作者:彭本刚;雷蕙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评估临床上四种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方法:收集四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型偏头痛(VM)、梅尼埃病(MD)及前庭神经元炎(VN)]患者资料,完善耳科、神经耳科学检查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心理评估.结果:周围性眩晕患者129例,其中BPPV 49例,VM 37例,MD 28例,VN 15例.四组患者中,VM和MD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高于BPPV和VN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组之间两种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和MD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9%和50.0%,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7.0%和28.6%,均高于BPPV和VN组,经卡方检验四组患者之间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BPPV与VM组、BPPV与MD组、MD与VN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疾病中,VM和MD患者更易伴发焦虑/抑郁状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不同疾病引发眩晕的机制不同及患者对眩晕发作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不同.
作者:袁庆;史冬梅;余力生;柯星星;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贾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化疗后并发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中,中度聋2例,中重度聋4例,重度聋30例,极重度聋6例;听力曲线符合中高频下降型33例,全聋型9例.均采用药物治疗及高压氧治疗.结果: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30.95%;伴随症状中,耳鸣30例均未缓解,耳闷10例有3例缓解,头晕或眩晕5例全部缓解.结论:鼻咽癌放化疗后并发突发性聋发病原因与放疗关系密切,听力损失较严重,治疗效果差.
作者:姚良忠;刘俊捷;潘智灵;杨湘宁;朱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系统评价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lisevier,Ovi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纳入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结果: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切开或穿刺术)在减少急性中耳炎发生、清除中耳积液方面均优于非手术(联合鼓膜切开或穿刺术);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在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方面均优于鼓膜置管术.3篇文献描述了术后再出血、初期恶性高热、术后肺炎、腭咽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腺样体切除术在清除中耳积液方面有一定疗效;在改善听力方面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优于鼓膜置管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腺样体切除术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田小燕;刘月辉;汪美群;刘红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评估并比较内耳畸形与内耳解剖结构正常聋病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及安全性,明确人工耳蜗植入术能否成为伴内耳畸形聋病患者重建听力的有效方式,从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使用相关的关键词在PubMed、医知网、维普医学、万方数据、中国医院知识书仓(CHKD)、中国知网(CNKI)等电子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限定语种为中文和英文.提取的数据包括:作者、出版时间、诊断、治疗等.植入效果用术后并发症、电极阻抗值、行为反应T值、听觉能力、言语识别率等衡量.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来分析.结果:11篇文章被纳入研究,共包括655例患者.Mondini畸形组、大前庭水管组以及合并畸形组的术后并发症、电极阻抗值、行为反应T值、听觉能力、言语识别率等结果均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可以成为伴有内耳畸形的聋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手段,为听力重建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的具有更长随访期更大样本的多民族对照研究将会增加人工耳蜗植入对于伴内耳畸形聋病患者疗效的可信度.
作者:许庆庆;翟所强;韩东一;杨仕明;申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杜光远;朱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报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眼周并发症,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40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路径、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症状持续的时间、治疗方式及愈后的相关信息.结果:109例(2.72%)患者有眼周并发症,其中68.81%(75/109)表现为视力模糊(症状分级为1级);24.77%(27/109)只出现轻度眼睑瘀斑或眼睑水肿(2级);4.59%(5/109)出现轻度眼睑瘀斑伴眼睑水肿(3级);1.83%(2/109)出现明显青瘀斑伴眼睑水肿(4级).所有并发症均自行恢复,未留后遗症.绪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的眼周并发症少见,耳前切口伴同切口取筋膜,静脉、淋巴回流受阻以及眶隔蜂窝组织炎是可能的病因.术后视力模糊可能与体位、术中眼部损伤以及麻醉使用抗胆碱类药物有关.
作者:孙饶奚;赵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张恩柱;崔万明;汤凌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估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术后听力及言语的康复效果,分析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植入时年龄与康复效果的关系,探讨人工耳蜗术后语前聋患儿听觉言语发展的规律.方法:将57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按植入年龄分为1.3~2.9岁组(17例)、3.0~4.9岁组(14例)和5.0~7.9岁组(26例),分别在术后3、6、9、12个月通过问卷方式对患儿家长及康复老师进行随访,获得患儿的CAP及SIR评分,从而对患儿听觉感知能力和言语产生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不同年龄组患儿CAP及SIR得分随植入时间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CAP问卷得分中,1.3~2.9岁组上升快,在第3个月末低,在第12个月末高于3.0~4.9岁组,与5.0~7.9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R问卷得分中,1.3~2.9岁组上升快,在第3个月末低,在第9个月末与3.0~4.9岁组无明显差异,在第12个月末高;5.0~7.9岁组上升慢,在第12个月末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术后1年内,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年龄越小,听力及言语水平恢复越快.
作者:杨琛;黄维平;尹中普;汪照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挽救性治疗的佳时机,以大限度地提高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192例突发性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63例一直接受全身激素治疗的初始治疗方案;其余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开始鼓室激素注射的挽救性治疗:从初始治疗第3天后开始者29例,第7天后开始者38例,第14天后开始者43例,第1个月后开始者19例.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结果:初始治疗第3天、第7天及第1个月判断为无效的患者,接受鼓室激素注射与未接受鼓室激素注射比较,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初始治疗第14天接受与未接受鼓室激素注射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突发性聋治疗中,鼓室激素注射治疗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与全身激素治疗方案疗效相当;②鼓室激素注射治疗更适于作为全身激素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性治疗;③鼓室激素注射治疗作为挽救性治疗的佳时机是在接受全身激素治疗后的第2周左右.
作者:刘阳云;张彩霞;曹杭;江文;杨会;李正贤;陈琼;常恩格;樊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水杨酸钠致耳鸣大鼠模型海马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1型受体(CRF1R)的表达.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350mg/(kg·d),持续21 d;B组: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350 mg/(kg·d),持续14 d;C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14 d.给药前2天、首次给药后2h和给药结束后对每只大鼠进行ABR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RF1R在各组大鼠海马区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前2天各组大鼠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给药后2hA组、B组大鼠反应阈分别较给药前提高了25.90 dB SPL和25.03 dB SPL(均P<0.01);给药结束后,A组、B组大鼠反应阈分别较给药前提高了34.91 dB SPL和32.62 dB SPL(均P<0.01),C组大鼠各时间点反应阈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显示大鼠脑海马区CRF1R的表达量A组>B组>C组(P<0.05).结论:水杨酸钠致耳鸣大鼠脑海马区CRF1R的表达增加,且随注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说明CRF1R可能在边缘系统参与耳鸣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刘行;廖华;杨琨;陈抗松;解为全;王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度对慢性耳鸣预后的影响,为及时有效地发现、干预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改善慢性耳鸣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6例慢性耳鸣急性加重或再发失代偿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耳鸣严重程度评估,对未查及新出现听力损失者进一步行生活状况调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并对病因明确者进行相应干预.结果:①新出现听力改变89例,患者均能诉说耳鸣加重的准确时间,5例同时感觉听力损失加重;②遭遇负性生活事件42例,耳鸣病情加重出现在数周到3个月之内,患者多不能提供耳鸣加重或再次失代偿的准确发生时间,未查及耳鸣加重原因5例;③未查及新出现听力损失47例患者社会支持度得分显著低于健康成年人.结论:导致慢性耳鸣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需首先检查是否新出现听力损失,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可挽回新出现的听力损失,治愈或减轻耳鸣;负性生活事件及较低的社会支持度是慢性耳鸣加重或再次失代偿的另一重要原因,提示耳鸣的诊疗需要深入关注听觉以外的病因或诱因.
作者:曾祥丽;黎志成;李鹏;岑锦添;周芸;李永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耳鸣是在没有外界声源存在的情况下患者感受到的一种声音,国外报道成人耳鸣的发生率为10%~15%,其中20%的人群需要临床干预[1],国内报告60岁以上人群的耳鸣发生率为14.5%.耳鸣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个症状,它的发生是与多种因素相关或作用的结果,有时是某种疾病的前兆.
作者:佘万东;杜小平;戴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耳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问题,无论是主观性耳鸣还是客观性耳鸣,其核心均是患者的一种感受.耳鸣发病率高,主观性强,临床表现多样,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及青年医师.通常耳鸣既可作为单一主症存在,也可伴随眩晕、耳聋等耳科疾病或内分泌、免疫、心脑血管等疾病共存,对其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尚在不断探索中.
作者:刘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搏动性耳鸣是由于头颈部器官、血管及其他结构产生的异常声音,通过邻近组织结构传人内耳,而使患者感受到的有一定节律的声音.文献报道其占耳鸣患者的4%[1].其中大多由血管因素产生,节律与心跳一致,称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它对人们的影响或轻或重,轻者无任何影响,重者可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给患者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困扰.其病因多种多样[2],因此诊断和治疗存在难度.根据血管类型不同,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可分为动脉性搏动性耳鸣和静脉性搏动性耳鸣.
作者:龚树生;曾嵘;王国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征.方法:对14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伴耳鸣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测和耳鸣情况评估,分析耳鸣程度与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的相关性,并探讨性别、年龄、病程对耳鸣程度的影响.结果:①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耳鸣多在听力下降后3年内出现;②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耳鸣发生率高,但严重程度多集中在轻中度水平;③耳鸣严重程度的主观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听力损失曲线类型对耳鸣严重性的影响亦需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④随着耳鸣病程的延长,耳鸣对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⑤噪声等危险因素可成为部分患者耳鸣加重的诱因.结论:本研究发现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耳鸣性状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提供了临床依据.
作者:王洪阳;齐悦;关静;兰兰;谢林怡;于澜;尹自芳;纵亮;王大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谢淑敏;任基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腭裂修复术同期等离子鼓膜打孔 对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力及鼓室压的影响.方法:将56例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腭裂修复术;观察组行腭裂修复术同期等离子鼓膜打孔术,孔径2~3 mm,在耳显微镜或耳内镜下观察鼓室积液的黏稠度,决定孔径大小.结果:与单纯行腭裂修复术相比,腭裂修复术同期等离子鼓膜打孔后孔可保持6~8周,6个月后复查腭裂患者在听力恢复、鼓室压改善方面效果显著.结论: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腭裂修复术同期等离子鼓膜打孔在短期内可提高听力,改善鼓室负压,恢复中耳功能.
作者:张开昌;张军梅;张建新;王秉文;王丽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肌上皮瘤(myoepithelioma)是一种良性上皮性肿瘤,由肌上皮及其衍生细胞组成.以往由于对肌上皮瘤细胞认识不足,很多病例被误认为多形性腺瘤.随着病理学的发展,肌上皮瘤的检出率有所提高,但发生于鼻腔鼻窦者还较为少见.我科2004-01-2012-05收治25例鼻腔鼻窦肌上皮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锐;刘海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