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举;李健;冯春霞;黄彬;张竞超;黄明河
目的:探讨异鼠李素对ECV304细胞分泌的t-PA PAI-1 vWf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异鼠李素与ECV304细胞培养18h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t-PA、PAI-1、vWf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异鼠李素均可抑制内皮细胞PMI-1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并随着异鼠李素浓度的增加PAI-1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减少;不同浓度异鼠李素对内皮细胞分泌的t-PA和vWf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异鼠李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降低内皮细胞PAI-1的分泌,影响纤溶系统活性.
作者:滕丹;程嘉艺;孙静;张莹;陈文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延髓缺血后的保护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大耳白兔14只,随机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n=4),缺血对照组(n=4),川芎嗪治疗组(n=6);记录膈肌放电和股动脉压分别监测吸气时程(T,1)、呼气时程(T,E)、呼吸频率(RF)和平均动脉压(MBP);延髓冠状切片尼氏染色测定平均灰度,观察疑核区神经尼氏体含量.结果:缺血对照组与正常时照组比较,T,1在缺血后4、5、6h均缩短(P<0.05),TE在缺血后1、5,6h缩短(P<0.05),RF在各观察时点均加快(P<0.05);川芎嗪治疗组在缺血后2、6hT1缩短程度比缺血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RF在缺血后3h和5h加快程度比缺血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疑核区神经尼氏体含量多于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可对抗延髓缺血所致的呼吸变化,对延髓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翠英;宋志斌;范毅敏;王黎敏;宋卓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根据多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类,归结为五大难题,即诊断难:诊断是确定病因病机及决定治疗措施的关键,但高血压病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诊断无从下手;治疗难:辨证论治没有根据,治疗没有原则,使得证型无规律可循;疗效评价难:血压下降而症状可不消失,反之,症状消失血压可不下降,使中医疗效无法被人认可;科研设计难:中医临床优势与西医治疗优势不同,导致科研设计不严谨;成果推广难:辨证论治重复性低,中成药疗效不能肯定,导致高血压中医研究成果推广难.针对五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高血压病的临床和中医科研开拓了思路.
作者:王清海;WANG Qing-hai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探讨慢性再障科学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机制,揭示慢性再障生物学基础即造血细胞调节因子及补肾法对造血细胞调节因子的影响,了解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再障提供客观依据;研究中西药治疗的佳时机,为临床提供治疗和判新预后的依据.并通过2~3年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安全性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发挥中西医作用,确立合适的诊断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和药效经济学效益.此种治疗模式以患者临床疗效为中心,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体现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三大特点.
作者:沈建平;庄海峰;沈一平;叶宝东;邓妹;周郁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黄芩的解热作用是其清热泻火解毒功效在药理学上的体现之一.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黄芩及其活性成分解热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述.目前研究发现,黄芩总提物以及单一活性成分中的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茎叶提取物),对感染性发热(内毒素、酵母致熟)及非感染性发热(松节油致热)都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芩提取物解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目前只有黄芩苷及野黄芩苷解热机制的报道,其主要机制均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升高,从而发挥解热作用的.
作者:徐珊;孟庆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糖克煎剂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小剂量链脲佐茵素(STZ)加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复制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用中药复方糖克煎荆和罗格列酮作用于模型大鼠;检测实验大鼠的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衡量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模型组IS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ISI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糖克煎剂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治疗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
作者:王东;李敬林;姜良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立足有效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选修课中融传统的教学法与PBL教学法为一体,结合启发式、交互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情境交融,优势互补.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戴晓明;蒋凤荣;戴建国;王子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丰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与相关因素的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者有91例,占调查人群的50.56%,非务件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炎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中押郁症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情志刺激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胆主决断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牟新;周旦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证候是机体在痰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众多学者认为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疾病必然有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尤其体现在基因组学领域.就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的相关概念、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一致性、中医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建立辨证分析基因谱的.必要性与基本策略以及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研究的可行性做一浅要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作者:刘清华;林丽珠;周岱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主要述叙了中西医结合的产生、形成、医疗价值、科学价值、学术亮点、政策亮点.同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是患者的需要;中西医结合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内在要求.
作者:王师菡;何庆勇;王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为增强蜜炙黄芪的补中益气作用,在炮制中对辅料蜂蜜的用量进行测定,保证蜜炙黄芪的饮片质量.方法:以葡萄糖含量为指标,5%苯酚溶液为显色剂,用比色法测定不同加蜜量炙黄芪中的葡萄糖含量,采用数学统计方法,找出加蜜量与饮片的葡萄糖含量的线性关系.结果:蜜炙品中葡萄糖含量随炮制时加蜜量的增加而增加,线性关系明显.结论:用比色法测定蜜炙品葡萄糖含量,有利于保证蜜炙时加入规定的炼蜜量.能控制蜜炙黄芪的炮制质量.
作者:黄云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保心合荆对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神经内分泌方面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组在使用西药的基础上加服保心合荆,观察治疗前后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并检测血浆ET、CGRP含量.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改善左室舒缩功能,其中治疗组在改善EF、CO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组在降低ET及使CGRP上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保心合荆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发挥作用.
作者:杨波;张道亮;周琍珍;吴斌;胡有志;徐伟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近年来经皮给药制剂的迅猛发展,中药巴布荆的发展也倍受关注.中药巴布剂质量好坏与其基质的质量密切相关.将对中药巴布剂的概况与特点,亲水性基质的发展、分类组成及配比情况予以综述.指出了基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中药巴布剂亲水性基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赵斌;宋霄宏;王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针灸配中药治疗组54例和中药治疗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效果,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灸配中药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中药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确切.
作者:王凤耀;王永强;李淑红;鞠庆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通过层次观从理论角度、辨证角度和疾病治疗3个方面来阐述中医,解释了中医不能根据实验证明的原因,提出了中医的研究方向当从层次观着手,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模式.
作者:阮善明;沈敏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作者:张俊英;张海龙;袁艳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的影响.方法:设不同终浓度人参皂苷Rb1的细胞培养体系与时照,检测MSC集落生成率,MTT比色法测定MSC集落培养体系细胞的活力.结果:在培养体系中人参皂苷Rb1浓度为10μg/mL时,MSC集落产率和MTT吸光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5~100μg/mL的范围内.MSC集落培养体系细胞集落产率和MTT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浓度为50μg/mL时效应明显(P<0.01);在200μg/mL时.相应检测指标减低,但并未显示抑制作用(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小鼠骨髓MSC具有生长促进作用,但在高浓度时,其促进作用反而减弱.
作者:韩大良;黄畅;郭少三;周希瑜;HAN Da-liang;Huang Chang;CUO Shao-san;ZHOU xi-yu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对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心肌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作用机理.方法:2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30只,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各60只.通过反复多次腹腔注射柯萨奇B3m病毒,建立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模型.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治疗.于实验终点观测各组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死亡率、体重、心脏质量指数变化,SABC法检测小鼠心肌ICAM-1表达水平.结果: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心肌ICAM-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且心肌病理改变亦较模型组轻微.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可下调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心肌ICAM-1表达水平,减轻炎性细胞损伤和自身免疫损伤.
作者:周亚滨;崔志勇;赵艳霞;张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芪蛭合剂对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壁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饮食合VD3灌胃成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蛭合剂组、辛伐他汀组、血脂康组及空白对照组共5组,10周后处死动物,截取主动脉制作切片,先镜下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主动脉MMP-9表迭的影响.结果:模型组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各组动物粥样斑块程度较模型组均明显减轻,芪蛭舍剂、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中成药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动脉组织MMP-9表达极低,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MMP-9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呈强阳性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芪蛭合剂组和西药组能有效降低MMP-9表达,均呈显著性差异(JP<0.05),中成药组亦能降低表达,但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蛭合剂能够有效的抑制大鼠实验性动脉硬化主动脉MMP-9的表达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作者:郑翠娥;郭伟星;李士涛;刘洪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黄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对血清TNF-α、IL-1β、IL-8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48倒严重多发伤患者(ISS>16)分为大黄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大黄治疗组在相应综合抢救措施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10g以温开水100mL调匀后经胃管鼻饲,或口服,每目3次,共治疗5天;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惠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5天血清TNF-α、IL-1β、IL-8水平,动态观察血清TNF-α、IL-1β、IL-8的变化,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大黄对多发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当天血清TNF-α、IL-1β和IL-8即开始升高,第2~4天达王4高峰后开始下降;5天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黄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TNF-α、IL-1β、IL-8水平下降明显(P<0.01).结论:大黄可能通过保护胃肠道功能,抑制细胞因子释放.降低交症反应而对多发伤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