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李敬林;姜良铎
目的:评价腹针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推广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方法:将72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均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同时分别检查头颅多普勒(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主要症状和功能前后改善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疗程后,两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有明显改善,其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本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的同时,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了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莫晓枫;方剑乔;宣丽华;张舒雁;龚秀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从河豚鱼内脏中提取河豚毒素(TTX)的佳提取条件.用超声提取法与传统的水浴法和回流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对河豚毒素的提取方法进行研究,设计L9(34)正交表,采用紫外分光先度法检测.以提出的TTX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TTX的提取条件.结果:超声时间、乙酸用量、提取次数对TTX的提取量均有影响,其中提取时间有显著影响,佳提取工艺为用河豚内脏的3倍量的0.1%的乙酸,超声提取3次,每次40min.超声提取法优于水浴法和回流法.
作者:阚丽丽;郭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尿激酶型的纤溶酶原活化剂受体(u-PAR)与恶性肿瘤细胞周围基质的纤溶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本实验观察了中药清开灵注射液对肝癌细胞HepG2培养上清液中u-PAR表达的影响,以了解清开灵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周围纤溶状态的影响.方法:取清开灵冻干粉200mg.用注射用水逐步稀释为从10到30000倍的9个稀释倍数,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分别培养等量细胞,以等量PBS液作为阴性对照.人肝癌细胞株HepG2,置37℃,5%C02培养,3~5天传代1次,倒置显微镜观察,待细胞生长旺盛(达指数生长期)后用MTT法分别测定各浓度药液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然后用含各浓度药液的10%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刺激细胞株48h,分别取各组细胞上清进行u-PAR表达的ELISA检测,观察各浓度药物对细胞生长活力和u-PAR表达的影响.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对HepG2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同时可使细胞培养上清中u-PAR水平下降.结论:清开灵注射液的运用可降低肝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同时药物可通过降低癌细胞周围纤溶状态押制肝癌细胞的周围组织浸润和转移,临床上可考虑作为治疗肝癌,防止癌细胞转移的药物选择之一.
作者:王文花;单泽松;胡海燕;张晓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探讨慢性再障科学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机制,揭示慢性再障生物学基础即造血细胞调节因子及补肾法对造血细胞调节因子的影响,了解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再障提供客观依据;研究中西药治疗的佳时机,为临床提供治疗和判新预后的依据.并通过2~3年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安全性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发挥中西医作用,确立合适的诊断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和药效经济学效益.此种治疗模式以患者临床疗效为中心,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体现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三大特点.
作者:沈建平;庄海峰;沈一平;叶宝东;邓妹;周郁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以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龙氏手法为主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皖生;潘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优选中药临床经验方癌痛平胶囊的佳乙醇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该方的主要药味进行醇提工艺优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各实验样品中有效成分胡椒碱的转移率.结果:佳提取工艺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h,第1次加7倍量,第2次加5倍量.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张裕强;朱华旭;郭立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药物对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甲亢肝阳上亢证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左旋甲状腺素(L-T4)腹腔注射和附子汤灌胃造成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正常组、甲亢肝阳上亢证组及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组中肾上腺的差异蛋白质.结果:3组蛋白质斑点总体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l 5~8.5,分子量M 8.5~135.5kD.与正常组比较,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组中蛋白质点表达上调的有4个,下调的点有9个;在模型组中上调的4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而模型组中下调的9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上调.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质谱鉴定,发现其中10个蛋白质分别为神经介素B受体,NG-二甲基精氨酸二甲氨基水解酶,核苷二磷酸激酶,胶原蛋白(Ⅱ)α1链.泛素.硫氧还蛋白依赖性过氧化物还原酶,苹果酸脱氢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热休克蛋白-27,膜联蛋白-A1.结论:平肝潜阳药物治疗后的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的表达上具有差异,平肝潜阳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所鉴定的这10个蛋白质的抗氧化、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及影响能量代谢相关酶等作用有关.
作者:尹耀慧;易振佳;钟广伟;胡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本科临床教学法,从而促进临床教学改革.方法: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实际意义的病例形成病例摘要,让学生查找参考资料,参与讨论.结果: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贯彻启发性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结论:病案讨论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中医临床人才的目标.
作者:黄仰模;刘浩;姜迎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糖克煎剂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小剂量链脲佐茵素(STZ)加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复制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用中药复方糖克煎荆和罗格列酮作用于模型大鼠;检测实验大鼠的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衡量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模型组IS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ISI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糖克煎剂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治疗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
作者:王东;李敬林;姜良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近年来经皮给药制剂的迅猛发展,中药巴布荆的发展也倍受关注.中药巴布剂质量好坏与其基质的质量密切相关.将对中药巴布剂的概况与特点,亲水性基质的发展、分类组成及配比情况予以综述.指出了基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中药巴布剂亲水性基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赵斌;宋霄宏;王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针灸配中药治疗组54例和中药治疗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效果,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灸配中药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中药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确切.
作者:王凤耀;王永强;李淑红;鞠庆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先天禀赋与后天饮食、年龄、性别、劳逸、情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掌握个人的体质特征,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对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保障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迎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鸟蕨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茵作用.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小抑茵浓度.结果:乌蕨醇提物、水提物押茵作用明显强于其乙酸乙酯提物、丙酮提物、正丁醇提物.结论:各提取物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乌蕨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作者:吴晓宁;张春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以加味地黄汤内服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的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以加味地黄汤内服为主的方法配合局部热敷、按摩与功能锻炼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症状体征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均<0.05;而对照组各项症状体征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只有两项P<0.05.结论:以加味地黄汤内服为主的方法配合局部热敷、按摩与功能锻炼进行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好,病人易于接受,不失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交的好方法.
作者:焦军;金成辉;林忠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刘明教授,遵循<内经>传统的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博览历代医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注重气机变化,遣方用药中善以补配消,以塞配通,疏通气机,以调理脏腑功能及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亦独具匠心,主张平补缓攻,调畅气机法贯穿治疗疾病的始终.在临床上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疗效昭著.
作者:王圣治;刘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根据多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类,归结为五大难题,即诊断难:诊断是确定病因病机及决定治疗措施的关键,但高血压病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诊断无从下手;治疗难:辨证论治没有根据,治疗没有原则,使得证型无规律可循;疗效评价难:血压下降而症状可不消失,反之,症状消失血压可不下降,使中医疗效无法被人认可;科研设计难:中医临床优势与西医治疗优势不同,导致科研设计不严谨;成果推广难:辨证论治重复性低,中成药疗效不能肯定,导致高血压中医研究成果推广难.针对五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高血压病的临床和中医科研开拓了思路.
作者:王清海;WANG Qing-hai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鼠李素对ECV304细胞分泌的t-PA PAI-1 vWf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异鼠李素与ECV304细胞培养18h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t-PA、PAI-1、vWf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异鼠李素均可抑制内皮细胞PMI-1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并随着异鼠李素浓度的增加PAI-1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减少;不同浓度异鼠李素对内皮细胞分泌的t-PA和vWf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异鼠李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降低内皮细胞PAI-1的分泌,影响纤溶系统活性.
作者:滕丹;程嘉艺;孙静;张莹;陈文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黄芩的解热作用是其清热泻火解毒功效在药理学上的体现之一.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黄芩及其活性成分解热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述.目前研究发现,黄芩总提物以及单一活性成分中的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茎叶提取物),对感染性发热(内毒素、酵母致熟)及非感染性发热(松节油致热)都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芩提取物解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目前只有黄芩苷及野黄芩苷解热机制的报道,其主要机制均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升高,从而发挥解热作用的.
作者:徐珊;孟庆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简要综述了禹白附的化学成份、药理毒理作用、炮制、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有关禹白附的研究不够深入,其具体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尚待明确,以便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
作者:朱涛;吴皓;张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丰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与相关因素的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者有91例,占调查人群的50.56%,非务件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炎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中押郁症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情志刺激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胆主决断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牟新;周旦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