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霞;陈晓云
立足有效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选修课中融传统的教学法与PBL教学法为一体,结合启发式、交互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情境交融,优势互补.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戴晓明;蒋凤荣;戴建国;王子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根据多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类,归结为五大难题,即诊断难:诊断是确定病因病机及决定治疗措施的关键,但高血压病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诊断无从下手;治疗难:辨证论治没有根据,治疗没有原则,使得证型无规律可循;疗效评价难:血压下降而症状可不消失,反之,症状消失血压可不下降,使中医疗效无法被人认可;科研设计难:中医临床优势与西医治疗优势不同,导致科研设计不严谨;成果推广难:辨证论治重复性低,中成药疗效不能肯定,导致高血压中医研究成果推广难.针对五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高血压病的临床和中医科研开拓了思路.
作者:王清海;WANG Qing-hai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NF-KB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NF-KB及其相关基因作为一种转录因子调节众多基因的表迭,参与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作用NF-KB信号通路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一研究方向.
作者:冷锦红;于世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鸟蕨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茵作用.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小抑茵浓度.结果:乌蕨醇提物、水提物押茵作用明显强于其乙酸乙酯提物、丙酮提物、正丁醇提物.结论:各提取物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乌蕨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作者:吴晓宁;张春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复方茵黄解毒汤中咖啡酸和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电泳条件为:石英毛细管柱(75μm ×60cm,有效长度为53cm);运行缓冲液为20mmol/L的硼砂溶液(pH=9.18);分离电压12kV;真空进样时间为5s;温度为25℃,紫外检测波长313nm.结果:咖啡酸在20~100μg/mL和阿魏酸在8~4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咖啡酸Y=561.02X~2192.1(r=0.9998,n=6);阿魏酸Y'=392.5X'-233.4(r=0.9997.n=5).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5%;RSD均小于3%(n=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可有效控制复方茵黄解毒汤的质量.
作者:杨芳;彭康;许重远;李亦蕾;朱传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衰老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器官组织等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以中药复方平肺口服液及十全大补汤作用于老年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对小鼠肿瘤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购置62只雄性C<,57>盯BL小鼠,其中老龄组(15~16个月)32只,6~7周龄30只.于右前肢腋皮下接种制备好的细胞悬液,分为6组,予十全大补汤或平肺口服液,第16天处死小鼠,测量小鼠的瘤重、肿瘤细胞增殖周期、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血清IL-2.结果:平肺口服液能够抑制小鼠肿瘤,改变细胞增殖周期,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血清IL-2,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十全大补汤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指标有作用,对肿瘤相关指标影响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肺口服液和十全大补汤均能改善老年Lewis肺癌小鼠的免疫功能,平肺口服液的抑瘤明显作用优于扶正为主的十全大补汤.
作者:许轶琛;朱世杰;李佩文;贾立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药物对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甲亢肝阳上亢证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左旋甲状腺素(L-T4)腹腔注射和附子汤灌胃造成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正常组、甲亢肝阳上亢证组及平肝潜阳药物治疗组中肾上腺的差异蛋白质.结果:3组蛋白质斑点总体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l 5~8.5,分子量M 8.5~135.5kD.与正常组比较,甲亢肝阳上亢证模型组中蛋白质点表达上调的有4个,下调的点有9个;在模型组中上调的4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而模型组中下调的9个点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上调.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质谱鉴定,发现其中10个蛋白质分别为神经介素B受体,NG-二甲基精氨酸二甲氨基水解酶,核苷二磷酸激酶,胶原蛋白(Ⅱ)α1链.泛素.硫氧还蛋白依赖性过氧化物还原酶,苹果酸脱氢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热休克蛋白-27,膜联蛋白-A1.结论:平肝潜阳药物治疗后的甲亢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的表达上具有差异,平肝潜阳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所鉴定的这10个蛋白质的抗氧化、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及影响能量代谢相关酶等作用有关.
作者:尹耀慧;易振佳;钟广伟;胡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从河豚鱼内脏中提取河豚毒素(TTX)的佳提取条件.用超声提取法与传统的水浴法和回流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对河豚毒素的提取方法进行研究,设计L9(34)正交表,采用紫外分光先度法检测.以提出的TTX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TTX的提取条件.结果:超声时间、乙酸用量、提取次数对TTX的提取量均有影响,其中提取时间有显著影响,佳提取工艺为用河豚内脏的3倍量的0.1%的乙酸,超声提取3次,每次40min.超声提取法优于水浴法和回流法.
作者:阚丽丽;郭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中医补肾药方(B方)对老龄SD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把1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灌服补肾B方药液,90天后,处死动物,摘取脾脏,提取RNA.同时采用3月龄雄性SD大鼠作为年轻对照组.采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RayBio 大鼠细胞因子抗体芯片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15月龄大鼠比3月龄大鼠的IL-10表达增加,而CNTF、β-NGF、TNF-α、IL-1α、IL一1β、IL-6的表达下调;补肾B方灌服SD大鼠后,下调了IL-10的表达,同时上调了CNTF、CINC-3、IL-1α、IL-1β、IL-4、LIX(Leptin、MIP-3β、β-NGF和TNF-α.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论:机体细胞因子的表达随着增龄而变化,中医补肾活血化痰可调整衰老机体以IL-10升高为特征的免疫衰老状态.
作者:华碧春;陈小峰;杜建;林久茂;郑良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对230例乳腺增生中医属肝郁痰凝证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以逍遥萎贝散,西药配合甲睾酮、维生素B1、维生素136片干预,进行临床观察,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愈显率79.57%,总有效率99.1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达98.70%,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乳房肿块评分、症状缓解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显著.
作者:高凤霞;陈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丰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与相关因素的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者有91例,占调查人群的50.56%,非务件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炎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中押郁症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情志刺激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胆主决断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牟新;周旦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养心益肝汤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92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4例(采用养心益肝汤和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138例(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心益肝汤可显著调节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王文兰;付彩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优选中药临床经验方癌痛平胶囊的佳乙醇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该方的主要药味进行醇提工艺优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各实验样品中有效成分胡椒碱的转移率.结果:佳提取工艺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h,第1次加7倍量,第2次加5倍量.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张裕强;朱华旭;郭立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虹鱼软骨多糖连续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魟鱼软骨多糖(RCG)组(n=20),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行分别连续(每周1次,共6次)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和虹鱼软骨多糖制剂,于第14周进行病理观察、测量膀胱总重量,微血管密度和凋亡指数.结果:第14周时,对照组(n=16)和RCG组(n=15)大鼠膀胱均可见明显肿物,光镜下可见癌组织侵入肌层.RCG组大鼠膀胱的重量和肿瘤的MVD小于对照组(t=3.005,P=0.005:t=2.841,P=0.008);RCG组大鼠膀胱肿瘤的AI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t=1.552,P=0.132).结论:RCG可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有关.
作者:姜华茂;郭斌;孔垂泽;张春阳;刘贤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以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龙氏手法为主的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龙氏手法为主非药物综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皖生;潘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探讨慢性再障科学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机制,揭示慢性再障生物学基础即造血细胞调节因子及补肾法对造血细胞调节因子的影响,了解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再障提供客观依据;研究中西药治疗的佳时机,为临床提供治疗和判新预后的依据.并通过2~3年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安全性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发挥中西医作用,确立合适的诊断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和药效经济学效益.此种治疗模式以患者临床疗效为中心,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体现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三大特点.
作者:沈建平;庄海峰;沈一平;叶宝东;邓妹;周郁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探讨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后遗症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进行综合组(针灸配合促通技术组)与针灸组、促通组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分析.结果: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综合组明显优于针灸组和促通组.针灸组与促通组疗效差异性不显著.结论: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于中风患者促分离运动非常有利,运用康复理论指导针灸治疗,把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经典康复手段相结合,突出中医治疗在中风后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中的优势,为针灸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林琳;楚佳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作者:张俊英;张海龙;袁艳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着重从中医角度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致先兆流产的病因病机,提出脾肾两虚为病变治本,血热夹瘀为病变之标,脾肾两虚、血热夹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本病治则治法的确立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陆启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先天禀赋与后天饮食、年龄、性别、劳逸、情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掌握个人的体质特征,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对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保障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迎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