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世龙;刘爱芹;周莉娟;覃志红
从整体与局部、原病与变证、常治与变的方、以及真假桂枝汤证方面,探讨<伤寒论>的辩证思想.
作者:王明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黄蛭口服液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述的影响,探讨中药黄蛭口服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平均ABCA1荧光强度.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ABCA1 mRNA的表述.结果: ox-LDL能够引起THP-1细胞ABCA1水平的上调;相对于阴性对照组中药黄蛭口服液能明显提高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荧光强度以及ABCA1 mRNA的表达.结论:研究显示中药黄蛭口服液能显著上调THP-1细胞ABCA1的水平.
作者:高玉桥;苏丹;林慧;孙雪颖;梅全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方积雪草对炎症因子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生物活性改变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用IL-1β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用不同剂量复方积雪草含药血清进行干预.用福辛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拮抗剂)含药血清作为对照.TGF-β1、Activin A和Activin A受体Act R I等基因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结果:IL-1β诱导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和Activin A的基因表达较正常对照细胞显著增高.各浓度复方积雪草含药血清干预均可下调Activin A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但仅高浓度复方积雪草含药血清对TGF-β1的基因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结论:复方积雪草对肾小管上皮细胞Activin A及其受体Act R I的基因表达有下调作用,可能是其抑制炎症因子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细胞活性改变,降低肾小管间质进一步炎症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福辛普利亦有相似作用,但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
作者:杨汝春;王永钧;鲁盈;朱晓玲;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情严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甚至伴有肠外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及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角度,阐述了络病辩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提示可以按照络病的治疗方法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作者:刘端勇;赵海梅;赵宁;吕爱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对机体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年龄健康人员,将以熟地、山药、山茱萸等为主方的药物制成药饼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施灸,比较施灸前后RFER和RFIR的变化.结果:隔药饼灸后RFER与灸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RFIR变化不明显.结论:隔药饼灸能使红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有利于机体正常状态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稳定.
作者:靳聪妮;田岳凤;李雷勇;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蜂针疗法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近年蜂针疗法治疗RA的临床、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对蜂针疗法治疗RA的机理、临床疗效及副反应进行探讨.
作者:刘喜德;张金禄;刘风云;陈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沙苑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加醇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4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佳提取工艺为A2B1C3D3,即药材加乙醇20倍量,提取3次,提取时间1h,乙醇浓度80%.结论:正交实验法优选沙苑子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李君玲;王大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血塞通注射液加入兔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其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血塞通注射液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作者:嵇扬;沈娟;聂渝琼;王文俊;高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对H22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组,除正常对照组外,腋下接种H22瘤株,出瘤后,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非辨证治疗组(以下简称非辨组)、辨证治疗组(以下简称辨证组).采用小鼠四诊标准化、计量化采集方法,收集相关诊断指标,进行辨证,非辨组给予固定方治疗,辨证组根据具体证型给予相应的辨证论治.综合评估其生存质量及生存期限.结果:用药组生存期均长于模型组;辨证组各项四诊指标和证候的严重程度优于非辨组、模型组.结论:荷瘤小鼠是可以实现个体化辨证论治的,经辨证论治对其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均有帮助.
作者:肖芸;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袁亚丽;陈宝英;侯俐;廖明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常用药对.方法:在对老年痴呆用药频次、频率以及常用中药归经和功效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别筛取补肾填精、祛痰开窍、活血化瘀类使用频率高的3味药:熟地黄、石菖蒲和丹参.然后以3味药为核心药物,统计与之配伍且具有相同功效的各药对的频率,并运用SAS7.0软件编程方法,计算其卡方分布.结果:熟地黄与何首乌、石菖蒲与远志、丹参与川芎在方内配伍频率高.结论:在补肾益髓、祛痰开窍和活血化瘀治则下治疗老年痴呆的常用药对分别为熟地黄与何首乌、石菖蒲与远志、丹参与川芎.
作者:闫敬来;陈燕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节育器放置后引起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来本院门诊就诊,官内节育器放置术后3个月发生副反应的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年龄、子宫位置、劳动强度、环型、血型与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人工流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发生副反应较少.
作者:朱东方;庞俏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中的感知规律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周晓辉;韩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运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从经验上看,其病机是肝胆之气横逆犯胃,基本方是柴胡疏肝散合保和丸加减,不可使用过多的苦味和性凉的中药,如:黄连、黄芩、山栀子等.
作者:叶云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为两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中药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78.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且没有副作用.
作者:陆建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温经活血中药对AngⅡ诱导VSMC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兔VSMC,以AngⅡ作为诱导因素,复制VSMC增殖迁移模型,用温经活血中药血清进行干预.应用MTT法测定VSMC增殖活性,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方法测定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结果:AngⅡ作用后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距离明显增加,而中药组则降低.AngⅡ组PCNA阳性细胞数和吸光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DGF-BB呈强阳性表达,中药组则均显著降低.结论:温经活血中药可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抑制PCNA和PDGF-BB的蛋白表达.
作者:路广林;董建勋;郝钰;郑宏;陈淑长;黄启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从肝脾论治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过敏性咳嗽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儿均用西药酮替芬、舒喘灵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煎剂,脾虚肝旺型用二陈汤合四逆散加减,肺虚肝旺型用沙参麦冬汤合黛蛤散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3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有效病例起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能降低患儿血清中IgE水平,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中西结合从肝脾论治小儿过敏性咳嗽,比单纯用西药更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邓雪梅;陈凤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古代医家对瘀血舌的诊断与治疗有相当研究,尤其在诊断方面,故从瘀血舌的舌色、舌苔及其舌下络脉3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瘀血舌的诊断意义.
作者:武哲丽;陈群;刘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开发PC机与单片机相结合的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测试系统.方法:PC机与单片机通过串口通讯,给单片机发送控制参数,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读回,绘出伏安曲线、记录和分析处理相应的数据.单片机系统根据PC机发出的控制参数产生扫描电流加到探头上进行测量,并将电压数据读取发给PC机.结果:用本检测系统对正常人体的穴位进行测量,发现人体穴位伏安曲线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均表现为增程曲线上穿减程曲线,形成一个类似磁滞回线的惯性区域.结论:本检测系统可准确、稳定、可靠地检测人体穴位的伏安特性.
作者:王霆;沈雪勇;魏建子;丁光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左心功能Ⅱ~Ⅳ级或右心衰竭,辨证属心肾阳虚、血瘀水停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合剂口服,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B型利钠肽、心功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合剂可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效降低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于占文;殳长林;杨伟;韩建秋;冯慧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通过对中医证本质研究现状的分析,引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认为蛋白质组学方法在证本质研究中从认知上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有独特的优势;并提出了方证结合、以方测证、以方验证等研究思路与途径.
作者:梅武轩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