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用《陈氏正骨手法在近关节骨折的操作规范》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李祖荣;陈逊文;顾英华;陈滔

关键词:肱骨, 骨折, 手法
摘要:目的:总结《陈氏正骨手法在近关节骨折的操作规范》(以下简称《操作规范》)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的要点及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采用手法整复的125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总结,分析手法设计、手法要点、术后夹板固定及治疗过程等.结果:随访125例,随访时间短10月,长14月,平均随访时间13月.运用《操作规范》对肱骨髁上骨折早期患者一次整复成功率高达97.6%,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效果优良率98%.结论:熟练而规范的手法操作技巧是整复成功的关键.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张之文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经验

    总结张之文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疾病注重标证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提出慢性肾病的标常表现为瘀血、痰浊、水气和外邪,是导致疾病迁延,不断加重的根本.治疗以治标为先.传统的四诊必须借助于现代检查结果,注重微观辨证,病证结合.总结了相关治疗的用药经验.并举典型医案进行分析.

    作者:冯全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创建信息中药学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基本前提.信息中医学提出以血液指纹图谱建立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实现信息化处理海量生命信息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创建信息中药学,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病理模型,实现了中医学对实验动物属性的划分,创新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客观化.对中药学进行了的重新分类,扩展了传统中药学的范围,更解决和发展了中药应用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作者:赵宏杰;张笑波;雷钧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幼幼集成·卷五卷六

    一 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2分) 1.倒陷 2.倒靥 3.倒伏 4.补空 5.蒙头二 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1.痘疹证候殊形,脏腑异状.( )主泪而水泡,( )主涕而脓浆.( )斑红艳,( )疹赤黄.惟( )经之无证,惟变黑而可妨.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丹参注射液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丹参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丹参注射液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并计凋亡细胞率及活细胞率.结果:丹参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凋亡率升高及活细胞细胞率降低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但当丹参浓度及作用时间达到一定域值后,细胞凋亡率及活细胞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丹参可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且有剂量、时间依赖性.

    作者:邹萍;盛薇;李惠林;张志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用显微和理化鉴别法鉴别秦艽与麻布七

    秦艽作为常用中药,由于受地域限制或不法药贩制假贩假等原因影响,其假冒伪劣之品不断的冲击市场,严重地影响了临床用药和患者的康复.麻布七就是其中之一,常常冒充秦艽使用.因此笔者采取显微和理化的鉴别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新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别研究.秦艽的横切片有放射状的木质部,内皮层处有众多层呈不规则增厚的厚壁组织,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麻布七的木质部排列不规则,无增厚的厚壁组织,薄壁细胞中无草酸钙针晶.秦艽粉末中可观察到草酸钙针晶,麻布七粉末中不含草酸钙针晶而含淀粉粒.理化鉴别,荧光法,秦艽断面在紫外灯下显黄白色,而麻布七显淡蓝色;显色反应,麻花秦艽碘试液不显色,麻布七显蓝色;化学定性反应,两者提取液加碘化铋钾和浓氨水,麻花艽显棕绿色,麻布七显黄白色.高效液相色谱法,秦艽的出峰时间与标准品龙胆苦苷相同,而麻布七不同.

    作者:高松;韦娟;刘运富;郭萍;戴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二神丸与四神丸对脾虚泄泻大鼠分泌型IgA白介素-2含量影响的配伍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二神丸、二神丸去姜枣和四神丸对脾虚泄泻作用机制的配伍组方差异性.方法:建立大黄致脾虚泄泻模型,设立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二神丸去姜枣、二神丸、四神丸和四神汤共7组.放免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分泌型IgA(SIgA)、白介素-2(IL-2)的含量.结果:各给药组的SIgA、IL-2含量均较模型组升高.结论:二神丸、二神丸去姜枣、四神丸(汤)均能通过升高SIgA分泌量和IL-2含量,共同恢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而起作用,在升高脾虚泄泻大鼠白介素-2含量方面,四神汤优,其次为二神丸组,二神丸去姜枣差;在升高SIgA含量方面,二神丸优,二神丸去姜枣差.其作用效果之差异性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在升高IL-2含量方面,二神丸与五味子散配伍后体现了佳的协同作用;内豆蔻、补骨脂与生姜、大枣配伍后亦体现了较好的协同作用;但单独应用补骨脂、肉豆蔻协同作用并不显著.(2)在升高SIgA含量方面,肉豆蔻、补骨脂与生姜、大枣具有协同作用.(3)在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全身免疫机能方面,生姜和大枣有重要的配伍作用.

    作者:李冀;邹大威;杜雅薇;高长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温病透法撷要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作者:李斌;曲道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玄府古今辨

    总结古代医籍对玄府内涵的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玄府实质的成果,对玄府的理论探讨进行初步小结.

    作者:汪峰;胡建芳;尤劲松;付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金香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金香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地奥心血康组、金香丹大剂量组、金香丹小剂量组.测定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水平,并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CK和LDH显著增高.金香丹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CK和LDH水平.光镜下,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模型组心肌细胞形态结构损伤重,金香丹大、小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心肌细胞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金香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朝阳;黄少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脾虚证大鼠肝组织端粒长度的变化及其与氧化应激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肝组织的端粒长度变化及其与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虚衰老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饮食不节和劳倦过度结合法建立脾气虚证模型,然后分别采用苦寒法和辛热法建立脾阳虚和脾阴虚证模型.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比色法和Southern blotting杂交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端粒(Telomere)长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阴虚模型组肝组织MDA含量升高明显,P<0.05;脾阳虚模型组肝组织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脾阳虚和脾阴虚模型组端粒长度明显缩短,P<0.05.结论:脾虚状态下,在机体过氧化反应异常增强,自由基积累攻击DNA、损伤端粒而导致端粒长度缩短.

    作者:王彩霞;崔家鹏;吕爱平;柳承希;秦建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疏肝和胃丸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血清EGF和TGFα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及血清ECF和TGEα含量影响.探讨该方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冷水-束缚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在预先给予疏肝和胃丸混悬液给动物灌胃7d后,观察胃黏膜组织及血清EGF和TGFα含量的变化.结果:疏肝和胃丸能显著提高大鼠胃黏膜及血清EGF、TGFα含量.结论:疏肝和胃丸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发体内合成和释放内源性EGF、TGFα,促进胃黏膜的新生修复有关.

    作者:林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葛根注射液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葛根注射液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犬冠脉前降支主干中下1/3交界处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股静脉给药,观察葛根注射液对犬心率、心肌耗氧量、心外膜电图、心肌梗塞范围、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葛根注射液可减慢缺血所致心率加快,明显减轻犬急性心肌缺血程度(Σ-ST)和缺血范围(N-ST),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LDH、CK、CKMB、AST释放.结论:葛根注射液对冠脉结扎致犬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蔡小军;许惠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药不良反应寻因与应对方法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笔者从随意超大剂量、长期应用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忽略严格炮制、品种混乱不清、缺乏准确辨证、盲目擅自配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其认识,强化宣传和大力普及药物常识,必须控制剂量,依法严密炮制,务要辨证施治,进行合理配伍等应对方法,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王发渭;郝爱真;邸玉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运用《陈氏正骨手法在近关节骨折的操作规范》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目的:总结《陈氏正骨手法在近关节骨折的操作规范》(以下简称《操作规范》)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的要点及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采用手法整复的125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总结,分析手法设计、手法要点、术后夹板固定及治疗过程等.结果:随访125例,随访时间短10月,长14月,平均随访时间13月.运用《操作规范》对肱骨髁上骨折早期患者一次整复成功率高达97.6%,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效果优良率98%.结论:熟练而规范的手法操作技巧是整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祖荣;陈逊文;顾英华;陈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内外合治甲亢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确立甲亢内外合治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①采用文献报道回顾性调查及临床实践前瞻性调查以确立甲亢的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确立内外合治的方药;②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内外合治组(甲亢方内服+甲亢平膏外敷组,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丙基硫氧嘧啶组,对照组),每组30例,内外合治组内服甲亢方,同时用甲亢平膏外敷甲状腺,每日1次,每次使用不超过10h;对照组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每日用量300~600 mg,分3~4次服用.4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①甲亢以气阴两虚、阴虚阳亢、痰瘀互结型为多见;②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3.3%,但内外合治组在临床控制率10%(3/30)和显效率73.3%(22/30),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0(0/30)、30%(9/30).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合治方法治疗甲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方林;刘鹏;樊孝廉;罗长青;易法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注射用灯盏细辛酚治疗脑梗死脑络瘀阻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中药新药注射用灯盏细辛酚治疗脑梗死脑络瘀阻证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根据病情给予控制感染、脱水及降压降糖等对症处理,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灯盏细辛酚,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有16例显效,8例进步,1例无变化,无1例恶化或死亡,总有效率为96%.结论:注射用灯盏细辛酚治疗脑梗死脑络瘀阻证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有必要今后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杨秋汇;韩舰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温针治疗膝痛4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临床中采用温针治疗膝关节疼痛中医辨证分型为痛痹一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取血海、梁丘、阿是穴1~2个为主穴,采用温针灸治疗,取辅穴根据临床症状随证加减,单纯针刺留针,每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计算.结果:温针治疗48例痛痹型膝关节痛的病例疗效明显,有效率达91.7%.结论:温针是治疗痹证膝痛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应在针灸临床中广泛开展.

    作者:黄东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视诱发电位在中药治疗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现代化的视诱发电位检测方法来观察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患者给于滋补肝肾、利水渗湿、软坚散结为主要组方的中药治疗2个月,对照组25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患者用维生素治疗2个月,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进行图形P-VEP的检查,观察P-VEP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VEP的振幅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视诱发电位技术可以应用于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灵萍;卢奕峰;李秀娟;李元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叶天士对奇经辨证论治研究的成就

    叶桂在继承《内经》和《难经》有关奇经的理论上,融汇脏腑、十二经脉和奇经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了前所未有的比较全面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不仅填补了奇经辨治的空白,更为内伤杂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陈林榕;吴焕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黄芪失笑散对鸡胚绒毛尿囊膜促血管生成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hrioall antoic membrane,CAM)模型以探讨黄芪失笑散的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理,为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SD大鼠16只随机分成模型组、消心痛组、黄芪失笑散大剂量组,消心痛和黄芪失笑散大剂量组分别进行灌胃10天,末次灌胃后1.5h取血制成含药物的血清,黄芪失笑散小剂量组药物血清以黄芪失笑散大剂量和模型组等剂量配置而成.然后分别以贝复济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模型组分别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作用CAM,通过进行一级及二级血管计数来评价黄芪失笑散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黄芪失笑散大剂量在CAM一级及二级血管数目上均与贝复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芪失笑散具有显著促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祝光礼;范翠娟;陈铁龙;钱宝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