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光礼;范翠娟;陈铁龙;钱宝庆
目的:为确立甲亢内外合治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①采用文献报道回顾性调查及临床实践前瞻性调查以确立甲亢的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确立内外合治的方药;②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内外合治组(甲亢方内服+甲亢平膏外敷组,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丙基硫氧嘧啶组,对照组),每组30例,内外合治组内服甲亢方,同时用甲亢平膏外敷甲状腺,每日1次,每次使用不超过10h;对照组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每日用量300~600 mg,分3~4次服用.4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①甲亢以气阴两虚、阴虚阳亢、痰瘀互结型为多见;②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3.3%,但内外合治组在临床控制率10%(3/30)和显效率73.3%(22/30),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0(0/30)、30%(9/30).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合治方法治疗甲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方林;刘鹏;樊孝廉;罗长青;易法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芪藤通络饮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diabetic perineuralpathies,DPN)的可能防治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给予中药汤剂灌胃治疗,连续8周,观测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坐骨神经中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中药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比模型组轻,轴突变性萎缩、髓鞘脱落较少,IGF-1在坐骨神经中的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本中药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的代谢功能,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坐骨神经IGF-1蛋白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作者:于洋;齐素萍;张红;吴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调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用腺嘌呤制备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观察调肾方对模型大鼠SOD与ET-1的影响.结果:调肾方能显著提高SOD含量,降低ET-1含量,对肾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调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张保伟;李琳;刘林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总结古代医籍对玄府内涵的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玄府实质的成果,对玄府的理论探讨进行初步小结.
作者:汪峰;胡建芳;尤劲松;付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腹针与传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组,治疗后对两组病人症状进行积分评估,疗效的对比,在不同时间点(针灸5次后与针灸10次后)进行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虽然腹针组的有效率高于传统针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从两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的积分的改善情况的对比,P<0.01,腹针组症状改善优于传统针灸组;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有效率看,眩晕症状的改善,腹针组快于传统针灸组,而后伸不适却是传统针灸组改善快于腹针组.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同样有效,腹针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传统针灸组.
作者:谢文霞;董海欣;叶天申;张劲军;夏君慧;黄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一 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2分) 1.倒陷 2.倒靥 3.倒伏 4.补空 5.蒙头二 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1.痘疹证候殊形,脏腑异状.( )主泪而水泡,( )主涕而脓浆.( )斑红艳,( )疹赤黄.惟( )经之无证,惟变黑而可妨.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了早期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检测血糖,尿微量白蛋白(UAIB),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肾皮质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DGF-B)基因水平.结果:DN大鼠血糖,UAIb及TXB2明显升高,6-keto-PGF1α下降及肾皮质PDGF-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用中药复方治疗后血糖,UAIb及TXB2下降,6-keto-PGF1α增高,下调PDGF-B基因的过度表达,并发现PDGF-B基因水平与UAIb、TXB2均呈正相关(r=0.5204,0.5011,P<0.01,<0.05).结论:中药复方有改善DN早期肾内微循环的作用,减轻DN早期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改善肾功能.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可能是中药复方防治DN早期作用机制之一.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肾脏内PDGF-B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关欣;郑红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壮医针挑并艾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0例的疗效.方法:取龙路、火路网络在体表的反应穴或皮下反应点,每次选2~3个穴位,持针尖快速刺入皮肤0.1~0.2 cm,绞断表皮少许纤维,尽量不出血,每3天1次,配合艾灸,10次为1疗程.结果:显效102例,有效7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壮医针挑并艾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仍显著.
作者:朱红梅;苏东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金香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地奥心血康组、金香丹大剂量组、金香丹小剂量组.测定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水平,并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CK和LDH显著增高.金香丹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CK和LDH水平.光镜下,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模型组心肌细胞形态结构损伤重,金香丹大、小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心肌细胞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金香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朝阳;黄少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陈氏正骨手法在近关节骨折的操作规范》(以下简称《操作规范》)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的要点及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采用手法整复的125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总结,分析手法设计、手法要点、术后夹板固定及治疗过程等.结果:随访125例,随访时间短10月,长14月,平均随访时间13月.运用《操作规范》对肱骨髁上骨折早期患者一次整复成功率高达97.6%,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效果优良率98%.结论:熟练而规范的手法操作技巧是整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祖荣;陈逊文;顾英华;陈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自闭症的临床疗效,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将67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和对照组34例,通过治疗前后儿童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刺组CARS得分及ABC总分治疗后同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运动能力、感觉能力、语言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针刺治疗自闭症有效.
作者:刘刚;袁立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优选大黄溶剂提取工艺.方法: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大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以出膏率、大黄素、总蒽醌含量为指标,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大黄素及总蒽醌的提取有显著影响.结论:佳提取条件为大化大黄用20倍量3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h.相对于药材中大黄素和总蒽醌的含量提取转移率约90%左右.
作者:徐晶;陈再兴;袁昌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hrioall antoic membrane,CAM)模型以探讨黄芪失笑散的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理,为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SD大鼠16只随机分成模型组、消心痛组、黄芪失笑散大剂量组,消心痛和黄芪失笑散大剂量组分别进行灌胃10天,末次灌胃后1.5h取血制成含药物的血清,黄芪失笑散小剂量组药物血清以黄芪失笑散大剂量和模型组等剂量配置而成.然后分别以贝复济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模型组分别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作用CAM,通过进行一级及二级血管计数来评价黄芪失笑散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黄芪失笑散大剂量在CAM一级及二级血管数目上均与贝复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芪失笑散具有显著促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祝光礼;范翠娟;陈铁龙;钱宝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病理反应过程.缺血性脑损伤后,活性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增加,通过坏死或凋亡的方式引起细胞死亡,还介导线粒体途径、核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间接导致细胞凋亡.近年来中药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作者:张春霞;胡利民;康立源;刘利萍;郭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及血清ECF和TGEα含量影响.探讨该方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冷水-束缚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在预先给予疏肝和胃丸混悬液给动物灌胃7d后,观察胃黏膜组织及血清EGF和TGFα含量的变化.结果:疏肝和胃丸能显著提高大鼠胃黏膜及血清EGF、TGFα含量.结论:疏肝和胃丸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发体内合成和释放内源性EGF、TGFα,促进胃黏膜的新生修复有关.
作者:林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从当前较易发现的不射精和精液异常两大病因探索了其相关的内涵和相应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并提出了本院相应科研课题中有关8型证治中疗效分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大内科疾病的整体医学模式(参见《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性疾病的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相应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王明辉;王风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介绍骆仙芳老师临床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验,并阐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分析其主要病理因素、危险因素和辨证分型的特点,另举医案以验证.
作者:周忠辉;骆仙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肥胖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和病机特点,比较辛开苦降法和传统治疗消渴方法滋阴清热法在肥胖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降糖减肥疗效,评价辛开苦降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方法:在常规控制血糖,饮食控制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开放研究,将80例肥胖2型糖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辛开苦降组,对照组-滋阴清热组,观察周期为12周,观察指标为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和餐后2h血糖.结果:辛开苦降组降糖有效率为72.5%,减肥有效率70%;滋阴清热组降糖有效率为47.5%,减肥3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辛开苦降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减肥降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滋阴清热组,组方用药符合肥胖2型糖尿病证治规律,适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
作者:赵昱;周丽波;董柳;陈良;全小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为例,探讨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的思路与方法.结论:表明通过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可以建立稳定、均一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作者:屈会化;赵琰;王庆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笔者从随意超大剂量、长期应用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忽略严格炮制、品种混乱不清、缺乏准确辨证、盲目擅自配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其认识,强化宣传和大力普及药物常识,必须控制剂量,依法严密炮制,务要辨证施治,进行合理配伍等应对方法,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王发渭;郝爱真;邸玉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