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艳;张勇慧;阮汉利;皮慧芳;赵薇;吴继洲
就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作用机理从中医及现代医学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并结合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类型以及其在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作以综述,以此指出中医按摩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优势及展望.
作者:白雪冰;陈祥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目前倍受关注的天然活性产物之一.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研究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艾滋病、抗菌、抗过敏、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对人类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同时,从实验中获得大量有关构效关系的信息,应尽快写进<中药化学>的教材中,填补空白,提高教材的理论水平.
作者:佟铁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Wistar鼠分成正常注制备UC大鼠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模型组各10只.用5%乙酸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经结肠灌正常组、模型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10mL/kg,中药组、西药组每天灌服丹参素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1次,每次2mL,3周后处死.按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中、西药物组TNF-α和IL-1β分别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而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素可以显著降低UC大鼠TNF-α和IL-1β的水平,有治疗UC的前景.
作者:陈志伟;许惠玉;冯占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金匮>腹满腹痛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辨证论治要领,脾胃虚寒、血虚寒滞肝脉、脾肾阳衰、脾虚寒盛、寒饮内盛上逆、寒盛痹阻中阳、寒实内结胃肠、胃肠气滞热结、蛔虫内扰、饮聚肠间、瘀血内结、肝气上逆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征、辨证方法与思路、治疗,并应包括类证鉴别等,通过上述教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把循证医学的理念融入中医的教学中去,是新世纪中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医教学中,如何体现循证医学的理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从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短期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开展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的关系;谨慎、准确、明智地应用佳证据;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和意愿.
作者:辜孔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肺炎衣原体和大肠杆菌脂多糖诱导的E-选择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在24孔板培养人脐静内皮细胞(ECV-304),待长成单层后加入肺炎衣原体(CPN)为衣原体组,加入CPN和黄芩苷0.48g/L为实验1组,加入大肠杆菌脂多糖(LPS)为LPS组,加入LPS和黄芩苷0.48g/L为实验2组,不加任何刺激物为正常组,每组设4个复孔,培养4d后,各组细胞消化后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E-选择素检测,上清检测NO.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经CPN刺激后E-选择素表达增加,NO分泌没有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经LPS刺激后E-选择素表达增加,NO分泌也增加;黄芩苷可降低LPS诱导的E-选择素和NO.结论:CPN和大肠杆菌LP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有不同的病理结果,中药黄芩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作者:邝枣园;吴伟;黄衍寿;孟繁甦;罗海燕;张赛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神昌滴丸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反应.方法:急性毒性试验:小鼠一次性经口灌胃给药,观察动物7天内的反应情况,改良寇氏法计算LD50、95%可信限.长期毒性试验:大鼠连续3个月经口灌胃给予神昌滴丸,药后进行病理、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查;停药观察2周后,同样进行上述检查.结果:急性毒性试验:小鼠经口灌胃LD50为5.1255g/kg,此剂量相当临床剂量的410倍;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组剂量相当于临床剂量的93倍,有些动物活动减少,毛发松散,精神状态稍差;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和血糖升高,血红蛋白降低(P<0.05),但未超出正常范围;2只大鼠心肌有灶状水肿、空泡变性,其中1只伴纤维化瘢痕形成;病理解剖及器官指数未见异常;其余动物及其它剂量组未见异常.停药2周后,各项检查未见异常.结论:神昌滴丸在正常的临床剂量下没有明显毒性反应,是安全的.
作者:李翎;邹衍衍;王丽新;匡忠生;魏刚;林双峰;方永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医药学刊>的载文量、引文量、文献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统计结果.目的是了解本刊作者吸收和利用文献资源情况,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刊以及中医药学科的发展现状.供大家参考.
作者:李春杰;韩明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制定前列腺增生症(BPH)证候调查表,为BPH的证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及德尔菲法(Delphi),结合临床病例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结果:自行设计的BPH证候调查表临床小范围试用对证候分型及证候指标分布规律有较好的概括性.结论:采用文献调研及德尔菲法(Delphi)结合临床试验可构建临床证候调查表,为BPH的证候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并可为疾病证候学的研究提供方法与思路.
作者:陈志强;代睿欣;王树声;欧爱华;毛炜;王昭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论述了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特点,并根据腧穴功能的多因素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和优点.对目前正交试验设计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运用,将会有效的促进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乃至整个针灸方法的研究.
作者:解秸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治法进行了探讨.主要有祛风寒湿法,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利小便祛湿法,如麻杏苡甘汤用薏苡仁;微汗法,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温阳祛风湿法,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中祛寒湿法,如肾着汤;涌吐风痰法,如藜芦甘草汤;外治法,如纳药鼻中、针刺;补肾法,如八味肾气丸;补气养血法,如防己黄芪汤、薯蓣丸.
作者:黄仰模;赵诗哲;刘丽娟;郑献敏;赵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蛇胆川贝散和蛇胆湖贝散在镇咳、祛痰、平喘等方面的药效差异.方法:分别以小鼠氨水引咳法、小鼠酚红祛痰法、药物引喘法测定蛇胆川贝散和蛇胆湖贝散的药理活性.结果:蛇胆川贝散和蛇胆湖贝散均显示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的药理活性.
作者:蔡金艳;张勇慧;阮汉利;皮慧芳;赵薇;吴继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山梨猕猴桃根提取物乙醇浸膏正丁醇溶解部分对肿瘤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细胞集落形成法、生长曲线法测定山梨猕猴桃根提取物乙醇浸膏正丁醇溶解部分对白血病细胞株L1210和P388D1、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神经性肿瘤细胞株NG108-15、人肝癌细胞株Hele7404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山梨猕猴桃根乙醇浸膏正丁醇溶解部分对7类肿瘤细胞株生长均有抑制作用,MTT法抑制率在30%以上,细胞集落形成法抑制率在50%以上,细胞生长曲线图提示其对肿瘤细胞生长也有较好抑制作用.结论:山梨猕猴桃根乙醇浸膏正丁醇溶解部分在体外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张凤芬;钟振国;张雯艳;陈希慧;黄初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体质分类是体质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内容.历代医家对体质从现象分类到本质分类,逐步对中医体质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分析体质分类方法,对中医体质理论中的逻辑思想作一简述.
作者:高京宏;龚海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桑属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桑属植物所含的化合物类型较多,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酚类成分及生物碱.黄酮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等.生物碱为四氢吡咯类生物碱、去甲莨菪烷类生物碱、六氢吡啶生物碱及其甙.桑属植物尚含有甾体、三萜、香豆素类、挥发油及酸性成分.药理活性主要有抗高血压、抗菌和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降血糖、抗癌等作用.
作者:孙胜国;陈若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存在一些误区:单纯强调生物医学的原因,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中医病因重视湿热,忽视肾虚、湿热、瘀滞三者的相互为患;诊断片面强调生物医学指标,忽视心理诊断;治疗重视寻找有效抗菌素、特殊用药途径,单纯清热利湿或滋补肾阴、温肾壮阳,或寻找特效中成药,而忽视本病的综合调理、中西结合、内外并治,特别是心理治疗和生活调养.
作者:何清湖;刘朝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脏是人体的器官之一,人之情志、气血、消化、水液代谢,女子冲任的调和全赖于肝.现就其生理特性及病变规律和治疗法则略谈如下.
作者:徐经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临床运用清毒饮、养正片配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通过生存质量量表调查,探讨清毒饮、养正片对AML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层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把32例AML患者分为清毒饮、养正片配合化疗组(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AML患者治疗前、化疗后10天、化疗4疗程后分别进行生存质量调查.结果:提示治疗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参与白血病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后盾;丘和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妇女受孕后因其体质差异及随着胚胎的发育,可产生诸多疾病.
作者:宋阳;何燕萍;单丽囡;单静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作者:金仕荣;姚纯发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