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萍
通过对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及<勿药玄诠>等医学著作的全面研究,从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汪昂的医学学术思想,即主张要全面掌握医学的理法方药,不可有所偏重;强调人体的平衡协调,治病重在补偏救弊;重视探讨病因病机,做到治病求本;提倡未病先防,注意强身健体.汪昂的医学学术思想与主张,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田代华;李怀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追活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42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2例,对照组199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追活丸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颈复康颗粒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5.8%,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治愈率为31.5%,总有效率为75.7%.经x2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患者颈部功能改善,VAS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
作者:程焱华;吴金安;姜楚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刘燕池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对金元四家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有着深入的研究.本文撷取刘燕池教授的临症经验,从注重滋阴、养胃、行气、顺时治疗等方面探讨了刘燕池教授对朱丹溪治疗思想的发挥.
作者:张保春;刘燕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32例中风失语患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穴位:金津、玉液.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临床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叶丽萍;郑晓斌;张春婷;宋慧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重点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细胞因子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其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经各评分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细胞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豆根管食通口服液能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血清IL-2、IL-12、IFN-γ及IgA、IgG、IgM的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作者:郑玉玲;王祥麒;张明智;王新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通过总结连建伟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从脉证入手分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并从其大量医案中整理出郁证治法及主要方药运用经验.
作者:朱慧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虽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病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给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但任何一种发病学说都无法概括该病的全部.深化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寻找有效治疗途径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对其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福生;祝淑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总结近30年来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的临床治疗方法、时间、疗程、疗效以及其判定标准,阐述了矫胎的实验研究机理并结合其发展优势作一评述和探讨,旨在为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郭子衣;敖有光;刁灿阳;荣海波;杨运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如何建设中医学科一直都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界关注的热点,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该学科乃至整个现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前景.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设立了各重点学科以示范和带动.目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是中医内科内分泌领域的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科建设的过程,然而,专门探讨中医内分泌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和建设思路的专题文章却不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学科现状,对其进行了探讨.
作者:闫秀峰;倪青;林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椎间盘退变可能产生颈和腰神经根病、颈脊髓病、特发性后背痛、坐骨神经痛.这些疾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不仅使病人失能,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医药是临床上非手术干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药对退变椎间盘干预作用的研究较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鲍运平;黄有荣;方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针灸上病下取,治疗组在肩部病变处采用针刺,用梅花针重叩出血,局部拔火罐,再取膝以下穴位强刺激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62%,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肩周炎采用上病下取法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理变化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脾肾亏虚,标实即为湿浊、瘀阻,由此导致病情复杂,病程缠绵,治疗棘手.本文着重探讨自制中药方剂肾康灵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机理及其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者:翁端怡;曾章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笔者从血管新生的类型,影响因素,治疗方法以及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促进血管新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中医药在血管新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三印;陈士林;沈映君;杨大坚;杨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并论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瘀痰阻络为标,本虚可致标实产生,标实又可加重本虚,虚实夹杂,使该病不断发展加重.治疗以健脾益气,祛瘀化痰为主要治法.
作者:朱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牛膝、酒牛膝饮片药理作用的区别,探讨炮制原理.方法:通过小鼠耳廓肿胀法、热板邋法、扭体法及地塞米松血瘀模型比较牛膝、酒牛膝饮片抗炎、镇痛及活血化瘀作用.结果:牛膝、酒牛膝饮片均有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牛膝、酒牛膝均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P<0.01),酒牛膝作用稍强于牛膝饮片(P>0.05,P<0.01).结论:牛膝酒炙增强活血化瘀作用,而抗炎、镇痛变化不大.
作者:张振凌;黄显峰;石延帮;王智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探讨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有效治法,提出中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要点:第一,积极控制抗感染;其次,加强活血化瘀中药的运用;第三,注重调理脾胃.
作者:张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对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对人的影响的整体性描述,概括了天体、地球运动以及物侠、气象的变化规律,在当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学现代化必须结合分子生物学以及当代发达的生命科学技术、环境科学等进行新的探讨,赋予五运六气学说新的科学意义.
作者:吕海婴;刘家强;李丽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文以<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所记载的消渴病案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了古代医家已充分认识到消渴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群;对于消渴病的致病因素,古代医家认为过食膏粱厚味、酒色无惮、焦劳苦思等均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重视过度房劳这一致病因素在消渴发病的影响.在治疗用药上以甘苦泻热、温肾通阳为主要原则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一治疗思路可为当今治疗DM提供借鉴.
作者:郑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一组症候群的总和,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这些异常包括: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IFG及/或IGT)、高血压、血脂紊乱(高TG血症及/或低HDL-c血症),全身或腹部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伴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高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PAI-1)等.大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故MS患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MS的核心问题是心脑血管病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有MS的人群发生心脏病和卒中的危险是无MS人群的3倍,心血管死亡率接近无MS人群的6倍,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机率是无MS人群的4倍.加拿大魁北克省心血管研究显示,中年男性MS患者的心脏病危险在5年中增加了20倍.所以MS的防治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郎宁;刘贵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脱症的治疗论述颇多,其立法处方有独到之处,理论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及指导意义.笔者就其治脱数法,浅析归纳如下.
作者:濮欣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