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

郭子衣;敖有光;刁灿阳;荣海波;杨运宽

关键词:艾灸, 至阴穴, 胎位不正, 研究概况
摘要:总结近30年来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的临床治疗方法、时间、疗程、疗效以及其判定标准,阐述了矫胎的实验研究机理并结合其发展优势作一评述和探讨,旨在为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清代医家王清任学术思想探析

    王清任,字勋臣,直隶(今河北省)玉田县人,业医40余载,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重视人体解剖,敢于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具有创新精神,他创立的系列活血化瘀方剂,具有显著疗效,至今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反对追求虚名,求真务实,具有济世救人之心,由于他在解剖学上一些明显的错误观点,受到当时医家的攻击,成为历史上功过鲜明的人物.

    作者:范喜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

    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咙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证候群.笔者利用针刺方法配合头皮针,治疗此病65例,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另53例单纯采用一般针刺手法,疗程相同,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白燕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慢性肾炎肾阴虚证与IL-6 TNF-α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慢性肾炎肾虚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设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三组间血清IL-6、TNF-α浓度差异呈现为:肾阴虚组>肾阳虚组>正常健康组.肾阴虚组与肾阳虚组比较两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P<0.05、P<0.01;与正常健康组比较两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P<0.01、P<0.001.结论:慢性肾炎肾阴虚组与肾阳虚组、正常健康组三组中血清IL-6、TNF-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慢性肾炎,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严惠芳;张卫娜;孔月晴;刘诤;郭文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32例中风失语患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穴位:金津、玉液.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临床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叶丽萍;郑晓斌;张春婷;宋慧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指标(HBV-M、HBV-DN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脾疏肝汤组和对照组门诊和住院病例各50例,治疗组予健脾疏肝汤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予乙肝清热解毒中剂合乙肝养阴活血中剂,每次各1包,每包各10g,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两组病例均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8.1%和42%,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观察表明,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抑制HBV病毒复制,减轻肝损害,且未发现健脾疏肝汤有毒副作用,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的方剂.

    作者:张广业;邢继霞;邢继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追活丸治疗颈椎病222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追活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42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2例,对照组199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追活丸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颈复康颗粒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5.8%,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治愈率为31.5%,总有效率为75.7%.经x2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患者颈部功能改善,VAS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

    作者:程焱华;吴金安;姜楚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7例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VitC、VitBco治疗,疗程均为3周.结果:2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较好.

    作者:韦立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针灸上病下取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针灸上病下取,治疗组在肩部病变处采用针刺,用梅花针重叩出血,局部拔火罐,再取膝以下穴位强刺激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62%,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肩周炎采用上病下取法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论继承发展传统中医学的支点--整体观

    本文论述了传统中医学与基因组学的结合,结合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基因组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方面,将中医基础理论推向基因组水平,把基因组分为五脏基因组部分,精气神为基因组的不同功能表现;另一方面,提出了基因组微观经络系统的概念.

    作者:金宏;刘家强;徐家敏;吕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久泻宁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久泻宁颗粒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异种异体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无水乙醇局部灌肠相结合.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久泻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20天,末次给药后24h,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细胞因子IL-2、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含量.结果:久泻宁颗粒中、高剂量组可升高IL-2,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久泻宁颗粒各剂量组可降低TNF-α,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久泻宁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gG水平,久泻宁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gM水平,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久泻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阮时宝;吴符火;宫健伟;苑述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

    总结近30年来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的临床治疗方法、时间、疗程、疗效以及其判定标准,阐述了矫胎的实验研究机理并结合其发展优势作一评述和探讨,旨在为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郭子衣;敖有光;刁灿阳;荣海波;杨运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胃炎康加维酶素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炎康加维酶素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Ha-ras、EGFR、c-erbB2的表达.结果:治疗后胃黏膜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其中胃炎康加维酶素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维酶素组(对照组),无论是阳性表达率,还是表达强度(光密度积分)都优于对照组.结论:胃炎康加维酶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胃黏膜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而发挥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作者:陈欣童;蒋红玉;陈李华;李小球;匡忠生;谢宇辉;方永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药物的杂质及杂质检查

    药物杂质与药物的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密切相关.药物的杂质控制对于保证药物的效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药物的杂质来源、杂质对药物安全性的影响以及杂质控制及检查方法.阐明了研究药物的杂质及杂质控制的重要意义.

    作者:许润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健脾祛瘀化痰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理论探讨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并论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瘀痰阻络为标,本虚可致标实产生,标实又可加重本虚,虚实夹杂,使该病不断发展加重.治疗以健脾益气,祛瘀化痰为主要治法.

    作者:朱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作用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笔者从血管新生的类型,影响因素,治疗方法以及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促进血管新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中医药在血管新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三印;陈士林;沈映君;杨大坚;杨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当归四逆汤之临床体会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寒伤厥阴,血脉凝滞的名方.现结合临床验案2则,谈谈临床运用当归四逆汤的体会.

    作者:嵇克刚;高桂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张锡纯脱症治疗特色探析

    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脱症的治疗论述颇多,其立法处方有独到之处,理论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及指导意义.笔者就其治脱数法,浅析归纳如下.

    作者:濮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活血法临证应用

    瘀血病变可由气滞、气虚、热盛、阴虚、寒凝、阳虚、痰结、湿聚、浊闭等多种机制形成.因此,从临床病症入手,辨瘀求因,从因活血,可分别采取理气活血、补气活血、清热活血、滋阴活血、祛寒搜风活血、温阳通脉活血、化痰活血、渗湿活血、芳香活血等化瘀法.

    作者:鲁万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试论《肘后备急方》在医药学上的贡献

    详细论述了我国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在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内科急症、外科急症、骨科、针灸、推拿、药学、中医美容、食疗及男性学科上的贡献.

    作者:梅全喜;吴惠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地骨皮中不同组分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目的:考察地骨皮水提物和地骨皮中不同组分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将地骨皮药材以不同方法提取,经过离子交换树脂得到不同组分,以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模型,连续7天以80mg·kg-1(4g·kg-1)、160mg·kg-2(8g·kg-1)两个剂量浓度灌胃,以GOD法测血糖.结果:地骨皮水提物和酸性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地骨皮的酸性组分是降血糖的有效组分.

    作者:李康;毕开顺;司保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