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

韦立莲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 小柴胡汤, 中医药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7例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VitC、VitBco治疗,疗程均为3周.结果:2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较好.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久泻宁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久泻宁颗粒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异种异体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无水乙醇局部灌肠相结合.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久泻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20天,末次给药后24h,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细胞因子IL-2、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含量.结果:久泻宁颗粒中、高剂量组可升高IL-2,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久泻宁颗粒各剂量组可降低TNF-α,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久泻宁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gG水平,久泻宁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gM水平,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久泻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阮时宝;吴符火;宫健伟;苑述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虽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病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给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但任何一种发病学说都无法概括该病的全部.深化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寻找有效治疗途径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对其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福生;祝淑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五运六气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探讨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对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对人的影响的整体性描述,概括了天体、地球运动以及物侠、气象的变化规律,在当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学现代化必须结合分子生物学以及当代发达的生命科学技术、环境科学等进行新的探讨,赋予五运六气学说新的科学意义.

    作者:吕海婴;刘家强;李丽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连建伟对郁证脉因证治及方药运用述要

    通过总结连建伟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从脉证入手分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并从其大量医案中整理出郁证治法及主要方药运用经验.

    作者:朱慧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思路探析

    探讨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有效治法,提出中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要点:第一,积极控制抗感染;其次,加强活血化瘀中药的运用;第三,注重调理脾胃.

    作者:张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颗粒酶B的表达及清心胶囊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颗粒酶B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病变的影响,进一步阐明VMC的发病机理和清心胶囊治疗VM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2只5~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各26只.于第11天处死小鼠取出心脏观察心肌病变,并以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颗粒酶B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均检测到颗粒酶B mRNA的表达,且模型组表达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中颗粒酶B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7333±3.1043、0.8000±0.9487个/高倍视野(P<0.01);正常组心肌中未检测到颗粒酶B的表达.结论:心肌浸润细胞中颗粒酶B的表达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中起一定作用;清心胶囊对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机理,还可能与其能够抑制活化的CTL和NK细胞中颗粒酶B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的损伤作用有关.

    作者:程志清;叶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1816例眩晕辨证分型探讨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作者:白长川;吴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针灸上病下取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针灸上病下取,治疗组在肩部病变处采用针刺,用梅花针重叩出血,局部拔火罐,再取膝以下穴位强刺激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62%,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肩周炎采用上病下取法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指标(HBV-M、HBV-DN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脾疏肝汤组和对照组门诊和住院病例各50例,治疗组予健脾疏肝汤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予乙肝清热解毒中剂合乙肝养阴活血中剂,每次各1包,每包各10g,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两组病例均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8.1%和42%,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观察表明,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抑制HBV病毒复制,减轻肝损害,且未发现健脾疏肝汤有毒副作用,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的方剂.

    作者:张广业;邢继霞;邢继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方剂配伍研究思路创新的顶层设计

    中医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方剂更加重点突出,学以致用,临床医生应用方剂更加得心应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如何解决,虽涉及到诸多方面,但核心的问题是必须解决方剂配伍研究思路创新的顶层设计.因此,研究方剂必须从当今庞大的方剂数目中解脱出来,必须从实践中认识到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的重要性、实用性、科学性与迫切性;以新思维、新方法研究方剂配伍方法,尤其是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方法;从而揭示研究方剂重在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以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而引导学用方剂,达到从方剂配伍中学会用好一个代表方,带动学用一类方,达到学用方剂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作者:王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肾康灵系列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理变化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脾肾亏虚,标实即为湿浊、瘀阻,由此导致病情复杂,病程缠绵,治疗棘手.本文着重探讨自制中药方剂肾康灵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机理及其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者:翁端怡;曾章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刘燕池教授对丹溪治疗思想的发挥

    刘燕池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对金元四家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有着深入的研究.本文撷取刘燕池教授的临症经验,从注重滋阴、养胃、行气、顺时治疗等方面探讨了刘燕池教授对朱丹溪治疗思想的发挥.

    作者:张保春;刘燕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肾气丸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体会

    肾气丸乃张仲景所创,在<金匮要略>中主治肾虚腰痛、痰饮、消渴、妇人转胞等病.笔者临床以之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多例,屡试屡验,效若桴鼓.今不揣浅陋,介绍如下:

    作者:戴天木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药对退变椎间盘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可能产生颈和腰神经根病、颈脊髓病、特发性后背痛、坐骨神经痛.这些疾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不仅使病人失能,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医药是临床上非手术干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药对退变椎间盘干预作用的研究较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鲍运平;黄有荣;方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观察与研究

    目的:观察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重点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细胞因子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其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经各评分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细胞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豆根管食通口服液能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血清IL-2、IL-12、IFN-γ及IgA、IgG、IgM的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作者:郑玉玲;王祥麒;张明智;王新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当归四逆汤之临床体会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寒伤厥阴,血脉凝滞的名方.现结合临床验案2则,谈谈临床运用当归四逆汤的体会.

    作者:嵇克刚;高桂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防己类药材的基源名称及功用辨析

    防己自古就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但传统应用,忽视了其植物种的区别,造成药物名称比较混乱,功效应用难以准确区分.本文从植物基源、药物名称及功效应用等方面对防己类药材作以辨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王社利;安秀群;丁翔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

    总结近30年来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的临床治疗方法、时间、疗程、疗效以及其判定标准,阐述了矫胎的实验研究机理并结合其发展优势作一评述和探讨,旨在为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郭子衣;敖有光;刁灿阳;荣海波;杨运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医各家学说》学术流派教学体会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各家学说>中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并掌握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及纵横交融,以及学术流派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今后的临床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成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汪昂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通过对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及<勿药玄诠>等医学著作的全面研究,从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汪昂的医学学术思想,即主张要全面掌握医学的理法方药,不可有所偏重;强调人体的平衡协调,治病重在补偏救弊;重视探讨病因病机,做到治病求本;提倡未病先防,注意强身健体.汪昂的医学学术思想与主张,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田代华;李怀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