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傲听;陈秀珍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并论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瘀痰阻络为标,本虚可致标实产生,标实又可加重本虚,虚实夹杂,使该病不断发展加重.治疗以健脾益气,祛瘀化痰为主要治法.
作者:朱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炎康加维酶素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Ha-ras、EGFR、c-erbB2的表达.结果:治疗后胃黏膜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其中胃炎康加维酶素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维酶素组(对照组),无论是阳性表达率,还是表达强度(光密度积分)都优于对照组.结论:胃炎康加维酶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胃黏膜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而发挥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作者:陈欣童;蒋红玉;陈李华;李小球;匡忠生;谢宇辉;方永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重点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细胞因子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其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经各评分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细胞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豆根管食通口服液能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血清IL-2、IL-12、IFN-γ及IgA、IgG、IgM的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作者:郑玉玲;王祥麒;张明智;王新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医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方剂更加重点突出,学以致用,临床医生应用方剂更加得心应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如何解决,虽涉及到诸多方面,但核心的问题是必须解决方剂配伍研究思路创新的顶层设计.因此,研究方剂必须从当今庞大的方剂数目中解脱出来,必须从实践中认识到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的重要性、实用性、科学性与迫切性;以新思维、新方法研究方剂配伍方法,尤其是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方法;从而揭示研究方剂重在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以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而引导学用方剂,达到从方剂配伍中学会用好一个代表方,带动学用一类方,达到学用方剂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作者:王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慢性肾炎肾虚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设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三组间血清IL-6、TNF-α浓度差异呈现为:肾阴虚组>肾阳虚组>正常健康组.肾阴虚组与肾阳虚组比较两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P<0.05、P<0.01;与正常健康组比较两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P<0.01、P<0.001.结论:慢性肾炎肾阴虚组与肾阳虚组、正常健康组三组中血清IL-6、TNF-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慢性肾炎,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严惠芳;张卫娜;孔月晴;刘诤;郭文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甘肃中药资源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甘肃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发展提出了粗略见解.
作者:陈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针灸上病下取,治疗组在肩部病变处采用针刺,用梅花针重叩出血,局部拔火罐,再取膝以下穴位强刺激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62%,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肩周炎采用上病下取法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张仲景在黄疸的治疗上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对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思路进行了探讨,认为张氏治疗黄疸的思路有:邪气入侵、邪无出路,利小便以祛邪,清下郁热以祛邪,活血化瘀以祛积,疸分为五、分型论治5个方面.
作者:杨运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文以<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所记载的消渴病案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了古代医家已充分认识到消渴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群;对于消渴病的致病因素,古代医家认为过食膏粱厚味、酒色无惮、焦劳苦思等均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重视过度房劳这一致病因素在消渴发病的影响.在治疗用药上以甘苦泻热、温肾通阳为主要原则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一治疗思路可为当今治疗DM提供借鉴.
作者:郑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作者:白长川;吴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详细论述了我国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在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内科急症、外科急症、骨科、针灸、推拿、药学、中医美容、食疗及男性学科上的贡献.
作者:梅全喜;吴惠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脱症的治疗论述颇多,其立法处方有独到之处,理论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及指导意义.笔者就其治脱数法,浅析归纳如下.
作者:濮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针灸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D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PD的疗效评价指标较多,主要集中在实验研究方面,临床上疗效评定标准仍较随意,尚缺乏客观、重复性好的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的评价.本文从病理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影像学等方面,综述了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疗效评价指标,并提出了有关问题和见解.
作者:姜雪梅;黄泳;王升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32例中风失语患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穴位:金津、玉液.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临床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叶丽萍;郑晓斌;张春婷;宋慧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对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对人的影响的整体性描述,概括了天体、地球运动以及物侠、气象的变化规律,在当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学现代化必须结合分子生物学以及当代发达的生命科学技术、环境科学等进行新的探讨,赋予五运六气学说新的科学意义.
作者:吕海婴;刘家强;李丽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西沙必利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口服逍遥散加减联合西沙必利,对照组41例口服西沙必利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82.9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近、远期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逍遥散联合西沙必利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较单一促动力药优越.
作者:饶梅冰;凌方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笔者从血管新生的类型,影响因素,治疗方法以及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促进血管新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中医药在血管新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三印;陈士林;沈映君;杨大坚;杨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通过总结连建伟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从脉证入手分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并从其大量医案中整理出郁证治法及主要方药运用经验.
作者:朱慧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7例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VitC、VitBco治疗,疗程均为3周.结果:2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较好.
作者:韦立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总结近30年来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的临床治疗方法、时间、疗程、疗效以及其判定标准,阐述了矫胎的实验研究机理并结合其发展优势作一评述和探讨,旨在为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郭子衣;敖有光;刁灿阳;荣海波;杨运宽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