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寒杂病论》中灸法应用规律探要

刘松林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 灸法, 应用规律, 研究
摘要:对<伤寒杂病论>灸法的辩证应用,归纳为温阳散寒、温阳复脉、温经散寒、温阳举陷、温经回阳、温阳散寒通脉、回阳救逆.仲景用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证候.三阴证候,正虚为主,多表现为里虚寒证,故治以灸法,以取温阳散寒之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糖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评价糖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198例DPN患者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治疗组100例,给予糖痹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共8周;对照组98例,给予弥可保,每次500μg,1日3次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其中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变改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痹汤可明显改善对DPN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红霞;魏华;夏海燕;冯维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研究探要

    认为西医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皮制裁激素、细胞毒剂、胸腺摘除、肠腺放疗、血浆置换、r球蛋白疗法.中医药疗法:脾气虚弱、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痰浊阻滞、肝肾亏损、湿热浸淫、气虚血瘀阻络及肾气浮越、肺虚痰壅型.

    作者:韩涛;周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物多样性与中药材质量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生物多样性中药材质量的关系.方法:查阅国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科研体会进行分析综述.结果:遗传多样化、化学成分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与中药材质量息息相关.结论:只有全面掌握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信息,才能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作者:邢俊波;李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摭拾

    田德禄教授对胃的认识: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与治疗:舌象与胃镜象相结合,创造性的将外科疮疡用药用于胃病治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同时阐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宜在和胃通降方基础上加用益气生津养阴之品.

    作者:张浩;金容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仙生脉散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仙生脉散对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来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且符合中医辩证为祁伤气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仙生脉散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辅酶Q10治疗,两组都酌情配合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好转、心功能改善、病毒抗体转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在心肌酶恢复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表明仙生脉散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证属邪伤气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者有明显疗效,效果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高峰;金卓祥;文旺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梗塞的辨证分型及其证治述要

    综述了脑梗塞的分型及论治.认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研究缺乏科学的试验设计,双盲或单盲对照试验甚少,多数学者趋向于对脑梗塞综合性治疗.指出,早期治疗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今后需要加强.

    作者:武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清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液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液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清肠栓大小剂量组、西药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14天后处死,剖取结肠,AB-PAS染色,图象分析系统分析黏液阳性面积.结果:正常组大鼠肠黏膜上皮黏液丰富;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黏液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差异,较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升高,但低于正常.结论:清肠栓可促进溃疡愈合,使炎症破坏的组织恢复正常,杯状细胞明显增多,黏膜组织中的黏液含量增加,从而增强结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作者:张晚峰;马贵同;胡宏毅;龚雨萍;陈英群;郝微微;李廷荃;谢建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通下法在治疗疑难病症中的应用研究

    指出,通下法适应范围:恶性肿瘤、肥胖症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肝炎、肝硬化及其脂肪肝、外伤及其它病症.作用机理是,恢复和促进胃肠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杀细菌及其体内毒素作用、改善肺功能、保护肝细胞.认为通下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方法,当然应该建立其信息系统,将其药物配伍、适应症等实行数字化、信息化以便准确选用.

    作者:顾奎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苦楝皮苦楝果中苦楝素含量的薄层-比色法测定研究

    为控制产品质量,探讨甘楝皮、苦楝果中苦楝素含量的薄层-比色法测定方法.实验方法:测定波长的选择供试品及空白耐照品UV图谱的比较,反应条件,显色剂的用量、标准曲线的绘制等.

    作者:吴安安;张弦;潘扬;王天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张珍玉教授治疗经期延长特色摭拾

    张珍玉治疗经期延长,以二至丸配阿胶以补血滋阴而止血,通过补血达到滋阴之目的.指出阴虚不等于血虚,血虚亦不等于阴虚,补血药都有滋阴作用,但滋阴药不一定补血.止血药不可过寒,应以辛寒药为主,寒则清热,辛则行散,既清热,又不碍血行.

    作者:魏凤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魄门的生理及其对疾病预后转归的影响考释

    从三方面对魄门作了论述,即:魄门的生理、魄门排便调节在中医治疗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对疾病预后和转归的影响.

    作者:马赟;区永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

    卵巢早衰是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病因尚不甚明了,也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临证旨在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提出肾虚血亏血瘀是表病的病机特点,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以期进一步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作者:朱玲;罗颂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蔡光先教授论肺癌病因病机治则及用药特色

    蔡光先教授认为,肺癌发病机理为正虚邪实,正虚不仅指正气亏虚,还包括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机体抗病能力降低;邪实是指致病因素导致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指出,应利用中西医结合优势,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多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为治疗原则.力求分阶段辨证论治,遣方精良,用药灵活.根据本病因虚而得病,由虚而致实的特点,重用黄芪.应防毒邪留恋,做到驱邪务尽.

    作者:王银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经验

    认为小儿病毒笥肺炎病因多属正气弱,卫外不固,继而外感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攻于肺而发病.急性期宜开畅肺气,化痰泄浊.应重畅肺气,化痰泄浊;明辨寒热,侧重解毒;兼顾次证,解痉活血.恢复期宜扶正为主,扶正可清余邪.应健脾益气,肃肺化痰;养阴益气,润肺上咳,调和营卫,扶正达邪.

    作者:幸江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调节血脂异常的实验研究述略

    中药调节血脂异常已明确有效成分的单味药:大黄、姜黄、甲壳聚多糖、油茶皂甙、红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单味中药及提取液:松针提取液、人参、南葶苈子、郁金.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活血化瘀、化痰降浊、补虚祛邪,标表同治.指出,应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出处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加强对复方中药的配伍组方规律的研究及量效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英军;周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与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从五个方面,即:与细胞因子的关系、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与NK细胞的关系、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与红细胞及其他免疫功能的关系.指出,实证多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增强或接近正常;虚症多有细胞免疫降低,以脾胃阳虚型为突出.免疫功能的检测对证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学华;高月求;章晓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补肾活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腹腔液微环境改善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探讨中药补肾活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馒腔液作用下的小鼠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率的影响.方法:以一定浓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液分别与小鼠精、卵及体内2细胞期胚胎共培养,以及将含补肾活血汤的药物血清与患者腹腔液同时加入培养,观察其分别对小鼠体外受精率和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率带来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添加患者腹腔液能显著抑制小鼠体外受精率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率,并与添加浓度呈正相关;中药兔含药血清加入共培养后其体外受精率及早期胚胎各期发育率均显著得到提高.结论:中药补肾活血汤可能具有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液成分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腹腔内微环境状况并促进受孕的作用.

    作者:杨桂云;刘红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气污染与卫气虚损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为了探讨大气污染、卫气虚弱、疾病易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广州市污染区(荔湾区)和清洁区(天河区)等地的常住居民2034人(其中污染区1018人,对照区101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长期居住在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居民,卫气调控功能受到影响,更高比例地表现为卫气虚损,大气污染增加了机体对外感疾病的易感性,是导致近年来外感疾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洪琦;马晶;李建国;古继红;刘焕兰;温伟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医学与变态反应别解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数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与经验的总结,并在近代医学中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接受与运用.

    作者:李小慧;范恒;石拓;邱明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马德孚教授治疗热扰胸膈临证精粹

    马德孚指出,热扰胸膈主证是心中懊恼,反复颠倒,自觉身体烦热,虚烦不得眠.对气阴两亏,郁火上扰,治宜清心除烦,利湿化痰,方用栀子豉汤合三仁汤加味.认为热扰胸膈常几种证型兼志夹,单一证型并不常见,需几方合用,灵活变通.

    作者:马丽;马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