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灿;粟洁华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储积过多,是能量摄取大于消耗的代谢性疾病,它不仅仅导致体态臃肿、行动笨拙,还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各种心脑血管的主要诱因〔1〕。
作者:童毅;周志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从四个方面,即: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高Hcy血症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的预防与治疗等论述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的相关研究.同型半胱胺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和半胱胺酸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同型半胱胺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作者:左慧敏;刘贵京;魏红;张俊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在多数发达国家占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成为目前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肺癌恶性程度高,生物学特性复杂,现代医学总的治愈率低,中位生存期一般在6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仅5%~10%[1],治疗手段仍不十分满意.在我国,中医药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明,中医药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放疗和化疗的效果,使手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在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发展、肿瘤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都起重要作用.下面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和探讨.
作者:朱华宇;周岱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陈潮祖,男,生于192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老中医.从医近五十年,穷究方理近40年,考据千家,集古论今,著成<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详论治法与方剂.师尊仲景,临床擅用经方,常独僻蹊径,妙起沉疴,尤对经方的加减运用、配伍结构辨证施治,独具心得.
作者:陈建杉;江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六法,即:补益心气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温阳法、活血化瘀法、利水消肿法及补肾养心法.认为有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作用,对心衰有确切的疗效.
作者:沈淑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有阳气虚阴寒盛理论、瘀血理论、痰瘀相关理论等.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及现代实验研究,可知在众多的冠心病发病机理中,气虚血瘀是其根本的病理改变,因之而产生的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法则.冠心病发病机理中,气虚血瘀是其根本的病理改变,该观点及因之而产生的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的思想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气虚血瘀可能兼挟痰浊、阴虚、气郁等病理改变,在以益气活血为根本法则的基础上,兼治痰浊、阴虚、气郁等,由此阻断冠心病的病机演变.
作者:梁煜;林代华;王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补心通脉片对实验小鼠自发活动、睡眠、惊厥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补心通脉片对动物活动箱中小鼠自发活动情况,观察补心通脉片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阈下剂量小鼠睡眠时间以及补心通脉片对硝酸士的宁惊厥的影响来探讨该制剂的作用效果.结果:研究发现,补心通脉片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对小鼠睡眠的影响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有对抗硝酸士的宁惊厥发作的作用.且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结论:补心通脉片有明显的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作者:吴玉泓;殷银霞;梁永林;席时燕;张昭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主要观察中药汤剂加糊剂内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了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3.33%,并附加典型病例,总结临床特点.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作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行之有效,具有双相调节胃运动的作用,与藕粉调制的云南白药相结合,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庆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内经>中的脉诊方法颇有参考价值,但尚未统一,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作者:关晓光;侣雪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杨关林,男,生于1962年.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兼任辽宁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者:张哲;李君;祖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给予以黄芪、丹参、川芎、水蛭组成的基本方加减,加西药低分子右旋糖酐、脑组织液,并与单纯低分子右旋糖酐、脑组织液、阿斯匹林组作疗效对照.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改善临床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好.本组25例,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3例,无变化3例.对照组11例,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3例,无变化4例.
作者:贺西征;卢乐平;许爱萍;刘大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辨证分型治疗该法是按照中医的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认为慢乙肝发病不是一个固定模式,而是多方面的,所以中医医务工作者对慢乙肝的认识不同,治疗角度也不同,遣方用药差异较大,但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除传统的辨证用药外,还有些学者根据证型制定了系列方剂,既保持了辨证施治的特点,又弥补了用方差异大,不易总结分析和重复的缺点.
作者:庄灿;粟洁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我们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作者:邢向晖;姜玉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肖立渭主任医师肖立渭,男,1926年生,湖北仙桃市人.幼年就读私塾,通读四书、五经,涉猎老、庄、墨、荀各家,阅读了历代大量的文史书籍.1947年学医,1950年获中医师执照.1953年10月参加沔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工作.历任沔阳县卫生科中医专干,县中医进修学校主任,县卫协会副主任兼湖北中医学院沔阳函授站站长、总辅导教员,沔阳县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副院长等职.曾当选为沔阳县第五、六、八、九届人大代表,第八届革委会委员,政协沔阳县第二、三届常委,第四、五届副主席,政协仙桃市第一、二、三届副主席;曾任湖北中医学会理事,荆州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现为仙桃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
作者:肖相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认为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仍是超早期治疗的难点,尽管有人认为溶栓治疗是超早期治疗首选的重要治法,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在早期必须进行综合性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研究已从经验医学进入到实验医学的领域.大量的研究证实,许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尤其是活血化淤药物有明显的改善其病理生理过程(如脑缺血后再灌注继发脑损害等)的作用,此外,还对模型脑的含水量、细胞离子浓度、神经递质及超微结构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以上很多中药对缺血性损害有保护或逆转作用,为中医药超早期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科学性提供了依据.
作者:卢延年;虢周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采用自制活血消痛液外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整理如下.
作者:秦素;苏姿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的第一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又是心血管病死亡率高的疾病,我院1998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的98例AMI中死亡29例,高达29.6%,为此认真分析其死亡原因,强化相应措施,以利尽力降低死亡率.
作者:蒋本尤;朱迪;周鸿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补肾、健脾和活血化瘀中药分别用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观察比较疗效.方法:使用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方法制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同时分别给予补肾、健脾和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观察模型动物血钙、血磷、血AKP等理化指标,全身、椎及股骨骨密度(BMD),并行三点弯曲试验.结果:补肾中药干预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钙、血磷、血AKP等均高于模型组(P<0.05),腰椎及股骨BMD以及三点弯曲试验值也高于模型组(P<0.05),但整体BMD和模型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健脾中药干预的模型大鼠血钙等高于模型组(P<0.05),腰椎、股骨BMD以及部分三点弯曲试验值也高于模型组(P<0.05),但全身与股骨BMD和模型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活血中药治疗组大鼠血钙高于模型组(P<0.05),全身各部位BMD以及三点弯曲试验和模型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较诸健脾和活血中药,补肾中药能更明显地缓解由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作者:费震宇;王文健;张新民;陈素珍;陈伟华;应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加减三黄解毒汤抗实验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作用,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外源性内毒素休克模型,分组观察加减三黄解毒汤对休克大鼠的血压、血浆SOD、MDA及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RCA)、红细胞电泳的影响.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血压都明显下降,而加减三黄解毒汤下降的幅度低于其他组;全血粘度值加减三黄解毒汤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0.01),而接近正常组;RCA红细胞电泳、SOD、MDA值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加减三黄汤组与其他组比较,能明显逆转指标异常.结论:加减三黄解毒汤有明显抗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
作者:马超英;罗小泉;韩红伟;彭仁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NS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既有因虚致实的病因,亦有因实致虚的病理结果,但总以虚损为主,涉及到肺、脾、肾、肝、阳等,以湿、热、瘀为患.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符逢春;刘新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