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针刀疗法治疗皮脂腺囊肿30例

吴民源

关键词:靳瑞, 三针, 特点与应用
摘要:1临床资料在受治30例皮脂腺囊肿患者中,年龄18~30岁的10例(占33%),31~55岁的15例(占50%),56~72岁的5例(占17%);男性16例(占53%),女性14例(占47%);病程0.5年以内9例(占30%),1~3年18例(占60%),3~5年3例(占10%);瘤体大小在1×1×0.5~2×2×1cm3者21例(占70%),在2×2×1~3 × 3×2cm3者9例(占30%);发生部位在头面者15例(占50%),在肢体者9例(占30%),在下颌下、乳突、枕、腋、腰、腹股沟的淋巴结区者6例(占20%);肿块内容未经感染者21例(占70%),已经感染者9例(占30%).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祛邪法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祛邪法治疗哮喘的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分别肌注喘可治针剂.发作期治疗2周为1个疗程,缓解期90天为1个疗程,对治疗前后的证候和肺功能检查等进行比较.结果:喘可治针剂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显效率45%,有效率95%;缓解期显效率70%、有效率95%.肺功能(FEV1、FVC)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喘可治针剂通过补肾祛邪治疗,可有效改善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

    作者:刘小虹;廖慧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寻常性痤疮的辨证分型及其证治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临床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瘀互结三型.肺经风热型治疗泻肺清热,凉血解毒;肠胃湿热型,治宜清热解毒,通腑利湿;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同时应在饮食、情志、护肤加以注意.

    作者:高立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杜雨茂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思路与经验

    总结杜雨茂教授运用中医对IgA肾病的诊断、立法及其用药的思路与经验,予以扼要阐述,以兹交流.通过临床治疗有关病例的总结分析及杜教授本人口授阐述,进行文字性的整理和条理化的叙述.对IgA肾病五种类型的诊治有良好疗效,对其并发症慢性肾功能不全亦有明显疗效.

    作者:杜治锋;杜治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王灵台教授治疗慢性肝病临证经验撷菁

    王灵台教授对慢性肝病采用有证辨证、无证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指出,已公布的辨证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5个证型,单一证型极少,常一法为主,多法联用,治肝不忘和胃益肾,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病药互参,精心组方,审时度势,中西结合.认为,肝功能正常,免疫功能尚可,以祛邪为主,若病毒复制不活跃免疫功能低下扶正祛邪共用.

    作者:高月求;孙学华;王雁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临证应用调整颈胸椎后关节手法例析

    笔者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仅靠教科书中介绍的对抗搬法、旋转压法、膝顶法等,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对胸椎后关节调整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对C7~T2的后关节紊乱整复效果不佳,且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总结出几种手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全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临证与实验研究简析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当肝脏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

    作者:张良芝;常学辉;潘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4‰~4‰,其临床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同单纯西药组严格对照,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四文;邓吉华;汪受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温脾清肠汤治疗霉菌性肠炎42例

    目的:探讨温脾清肠汤对霉菌性肠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霉菌性肠炎患者,应用温脾清肠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服用1周为1疗程.结果:全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6例,显效5例,无效1例,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3.2%.

    作者:张惠珍;王军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摄要

    从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辨证论治原则、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思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说明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学习经典方法.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和原则.

    作者:章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针刺治疗中风病影响因素的研究集粹

    对近10年文献中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存在多种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产生影响,主要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腧穴、刺激量等几方面.文章将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对这些影响因素扬长避短,指导临床制订出佳的针刺治疗方案,大限度的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效果,同时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作者:陶静;吴炳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方法集粹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是,饮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劳倦过度、过服温燥.中年以脾阴虚为主,兼见内热或痰浊;老年以肾阴虚为主,兼见肾气虚或肾阳虚.治疗方法有,清养各半法、七养三清法、七清三养法.非典型糖尿病治疗方法,补脾养阴法、滋养肾阴法及温阳补肾法.

    作者:刘喜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溃友宁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的实验研究

    溃友宁为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的外用验方,本文根据其功能主治开展了有关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能促进结缔组织增生,增强局部的抗菌能力,能增强实验动物的体液免疫,又对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本品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为该品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左新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治风活血法的机理及对家兔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治风和治血是中医常用的两类治法,二者关系密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妇人偏枯贼风方论》载有“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一直为临床各科所推崇,其应用范围已从血病生风推及多种风病,实践证明治血的确有助于治风。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治风是否有助于活血,则缺乏明确论证。

    作者:王艳;郑国庆;王明杰;黄淑芬;肖顺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补阳还五汤治疗疑难杂证三则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玉田人.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其代表作<医林改错>对气血理论和瘀血证治具有独特的见解,书中记述和总结了50种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常用33种方剂.

    作者:柴雅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宏观与微观辨证辨病相结合诊治功血例析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就是取中西医诊治功血之长,因人、因期进行治疗的方法.它不但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宏观辨证,忽视微观辨病所造成的盲目性诊疗,也纠正了中西医各自治疗功血的弊端,从而使治疗周期缩短,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作者:张慧娟;张信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肾主气化的概念及其临证应用

    从四方面,即:肾主气化的概念,肾主气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肾主气化的临床应用,对肾主气化作了论述.指出肾主气化是肾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肾主气化体现了生命的根本动力,是脏腑气化的核心.认为肾脏病的治疗主要应恢复肾主气化的功能,但应针对肾的气化不及及气化不利,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作者:皮持衡;王茂泓;贺支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肾虚与补肾的基因研究态势分析

    从四方面对肾虚及补肾的基因研究态势作了分析,即:肾阳肾阴与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表达;肾主生长发育与细胞凋亡及操纵子研究;肾主生殖与生命网络有关基因研究;肾主骨髓与骨质疏松及其ogk基因表达.指出随着基因芯片等技术引入,终将揭示肾虚及补肾机理.

    作者:严石林;王米渠;吴斌;李炜弘;高峰;袁世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化瘀伸筋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观察化瘀伸筋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化瘀伸筋液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1,2,4,6天,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观察化瘀伸筋液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化瘀伸筋液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与浓度,时间量相关.

    作者:崔英先;李秋静;赵丽华;唐丽;毕静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慢肝一号方治疗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75例

    笔者运用慢肝一号方,随症加减治疗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7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朝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猪蹄甲与穿山甲片中化学元素和氨基酸的分析比较

    本文对猪蹄甲、穿山甲以常规的砂炒、醋炒、挫碎进行化学元素分析和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的化学元素一致,氨基酸的种类相同,除个别氨基酸差异明显外,大部分含量基本相同而无明显差异,从而为猪蹄甲替代穿山甲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罗宪堂;钱进;李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