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娟;张信伟
通过集中介绍血管外阻断法、血管内阻断法、去大脑皮层法、VD自发模型、光化学反应法等数种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开展血管性痴呆实验研究者提供参考.指出其他可行方法,如光代学法、脑血管定位阻断法,都适用血管性痴呆模型制作,是一种可行方法.认为如能制作出肾虚血瘀、气滞痰阻等不同证型的动物模型将能更加有力地证明中医药治疗VD的优势.
作者:蔡晶;杜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从四方面,即:肾主气化的概念,肾主气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肾主气化的临床应用,对肾主气化作了论述.指出肾主气化是肾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肾主气化体现了生命的根本动力,是脏腑气化的核心.认为肾脏病的治疗主要应恢复肾主气化的功能,但应针对肾的气化不及及气化不利,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作者:皮持衡;王茂泓;贺支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采用疼痛程度分级法及量表测定法评定.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滋阴补血、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作用.治疗50例,其中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7例.
作者:路文革;许培荣;谢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临床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瘀互结三型.肺经风热型治疗泻肺清热,凉血解毒;肠胃湿热型,治宜清热解毒,通腑利湿;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同时应在饮食、情志、护肤加以注意.
作者:高立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舒心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20例,分别服用舒心丸和通心络胶囊,疗程一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作用.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作用相似.
作者:富红梅;唐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草药的提取工艺对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加快新药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提取方法存在着较多缺点,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应加强对新的提取工艺的研究,以实现我国中药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12种新的中草药提取工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提取分离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微波革取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技术,酶法,半仿生提取法,破碎提取法,空气爆破法,液泛法,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原理,并简要论述了各种工艺的应用进展.
作者:冯育林;谢平;吴蓓;孙业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医药学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时期里,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它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疗效可靠.中医学有着明显的东方特色,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继承发扬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特色,还应积极汲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正常骨组织的代谢,包括由成骨细胞调节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即骨形成—吸收偶联(Coupling)及其之间的平衡(骨重建平衡,Bone Rernodeling Balance)。
作者:杜松;郑洪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ded spacer,ITS)PCR扩增及碱基测序分析对中草药进行鉴定的方法,并探讨该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碱基测序法对所提取的植物性中药材DNA中的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以获得不同植物性中药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扩增产物电泳图谱和碱基序列,以此作为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标记.结果:不同中草药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电泳条带,碱基序列组成,长度各不相同.结论:不同植物性中药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水平鉴定中草药的靶基因之一.
作者: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刘丽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检验丹皮酚等中药提取物是否能抑制AGEs(advanced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GEs损伤模型,采用MTT法观察丹皮酚等对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200、400、800μg/mlAGEs可引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其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的15.36%、20.94%、50.15%,另外,丹皮酚(0.01、0.0001、0.00001mM)、甘草素(0.1、0.01、0.0001mM)、葛根素(0.1、0.001、0.0001mM)、当归油(0.1、0.001mg/ml)、柚皮素(0.1mM)可不同程度的拮抗AGEs的抑制作用.结论:丹皮酚等中药提取物对AGEs培养条件下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指出:实验中药物有效拮抗AGEs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表明AGEs培养条件下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及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有关.
作者:韩冰;王坚;朱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基本的范畴,是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作者:詹向红;李德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医论 肺属金,主气,声之也入,气之呼吸,肺主之。其性娇嫩,畏寒畏热,故遇火寒皆能咳嗽。主宣降,与大肠为表里,肺失宣降,则大肠传导失司,而为大便不畅,大肠燥结,腑气不通,传导失司,可使肺气宣降失常而喘满,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其次凡目白及右颊鼻孔皆其分野,肺病往在这些部位出现症状。肺属金,肾水为其子,肺之正常与否,常与肾水有关,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灼金,则金常保清宁之体而肺自安。
作者:孙玉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伤寒论》10卷,东汉·张仲勇撰于3世纪初,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和金·成天己<注解伤寒论>两种刊本.原文编次有一定的层次与次序,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
作者:陈文照;黄蔚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56例阴虚、阳虚患者的生化-内分泌指标进行了分析.方法:56例慢性病患者由真气运行创始人李少波教授亲自指导练习静功五步法:取坐位,用耳留意呼吸,意念自然相随,避免刻意促使呼吸运动的频率与幅度增大或减小,使呼吸节律处于生物学稳态后,调息凝神,摒弃杂念,使大脑皮层意识集中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处,每天练功两次,每次1小时.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亦取坐位,每次1小时,每天两次,限制其体位,但不限制或诱导大脑皮层的意识思维活动.结果:阴虚组与阳虚组患者中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5-HT(5-羟色胺)、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T(睾酮)、T3、T4(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偏移,表明按中医辨证分型的许多不同的现代医学疾病具有一些生化-内分泌指标的规律性分布.经过按特定程序和方法进行的意念调息后,虚证患者偏移的生化-内分泌指标向其平衡点移位,通过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提示意念调息功法通过特定信息的介导影响皮层-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的活动从而调节或抑制人体的神经生化-内分泌激素的活动,再进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促进其病理生理指标的复原,这可能是真气意念调息治疗虚证患者的重要机理之一.指出,对意会调息功效的作用机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家骏;刘健鸿;刘小勤;明海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周福生教授对便秘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其病机不不外乎虚、实两方面,实者为邪滞胃肠,壅塞不通,尤以气机郁滞多见;虚者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尤以津枯失润多见,且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其脏腑关系:便秘的病位虽在肠,系大肠传导失常所致,但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其治疗要点:分为虚秘与实秘两大类,虚者多而实者少,应辨证求因,主张调畅气机为主,养血润肠为辅,参以清热通下,益气温阳等法.临床上常分四型论治,分别选用疏肝理肺、导滞通便;滋阴养血,肠润通便;益气通幽,气斡通便;温阳祛寒,肠暖通便等法治疗.
作者:黄绍刚;周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就是取中西医诊治功血之长,因人、因期进行治疗的方法.它不但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宏观辨证,忽视微观辨病所造成的盲目性诊疗,也纠正了中西医各自治疗功血的弊端,从而使治疗周期缩短,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作者:张慧娟;张信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近10年文献中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存在多种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产生影响,主要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腧穴、刺激量等几方面.文章将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对这些影响因素扬长避短,指导临床制订出佳的针刺治疗方案,大限度的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效果,同时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作者:陶静;吴炳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从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辨证论治原则、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思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说明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学习经典方法.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和原则.
作者:章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运用慢肝一号方,随症加减治疗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7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朝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治风和治血是中医常用的两类治法,二者关系密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妇人偏枯贼风方论》载有“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一直为临床各科所推崇,其应用范围已从血病生风推及多种风病,实践证明治血的确有助于治风。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治风是否有助于活血,则缺乏明确论证。
作者:王艳;郑国庆;王明杰;黄淑芬;肖顺汉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