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菊;邴飞虹
王灵台教授对慢性肝病采用有证辨证、无证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指出,已公布的辨证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5个证型,单一证型极少,常一法为主,多法联用,治肝不忘和胃益肾,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病药互参,精心组方,审时度势,中西结合.认为,肝功能正常,免疫功能尚可,以祛邪为主,若病毒复制不活跃免疫功能低下扶正祛邪共用.
作者:高月求;孙学华;王雁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就是取中西医诊治功血之长,因人、因期进行治疗的方法.它不但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宏观辨证,忽视微观辨病所造成的盲目性诊疗,也纠正了中西医各自治疗功血的弊端,从而使治疗周期缩短,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作者:张慧娟;张信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又称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是腰腿痛病人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青少年体力劳动者中发病率较高,多系慢性劳损所致,症状严重者,针灸,按摩,理疗方法很难取效,需手术治疗切除腰三横突尖端1~2cm,方可彻底治愈,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小针刀治疗此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曹岱;于泓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56例阴虚、阳虚患者的生化-内分泌指标进行了分析.方法:56例慢性病患者由真气运行创始人李少波教授亲自指导练习静功五步法:取坐位,用耳留意呼吸,意念自然相随,避免刻意促使呼吸运动的频率与幅度增大或减小,使呼吸节律处于生物学稳态后,调息凝神,摒弃杂念,使大脑皮层意识集中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处,每天练功两次,每次1小时.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亦取坐位,每次1小时,每天两次,限制其体位,但不限制或诱导大脑皮层的意识思维活动.结果:阴虚组与阳虚组患者中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5-HT(5-羟色胺)、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T(睾酮)、T3、T4(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偏移,表明按中医辨证分型的许多不同的现代医学疾病具有一些生化-内分泌指标的规律性分布.经过按特定程序和方法进行的意念调息后,虚证患者偏移的生化-内分泌指标向其平衡点移位,通过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提示意念调息功法通过特定信息的介导影响皮层-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的活动从而调节或抑制人体的神经生化-内分泌激素的活动,再进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促进其病理生理指标的复原,这可能是真气意念调息治疗虚证患者的重要机理之一.指出,对意会调息功效的作用机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家骏;刘健鸿;刘小勤;明海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类似于西医的干燥综合征.
作者:姜迎萍;刘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4‰~4‰,其临床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同单纯西药组严格对照,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四文;邓吉华;汪受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指出,精、气、神是生命三维系统作用,引发相互转化,而分解成万物为人身之用.人体三维防御系统是由真气生成的.认为脑之左者主动,主升,主开,右者主静,主降,主合,故脑是神明之太极,此为精、气、神三维系统而生.神-魂-魄三者形成神之三维生理系统上居于脑,下布脏腑四肢百骸.
作者:任继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腹症SIRS治疗中加用中药对细胞因子及其它介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将43例急腹症SIRS患者按病种及APACHE-Ⅱ评分分层随机分为综合安慰组及综合中药组(包括综合大清组和综合承气组).动态观察血IL-6、TNFa、内毒素、LPO.结果:综合中药组和综合大清组第3天IL-6显著降低,前者TNFα亦降低(P<0.05),各中药组第3、7天内毒素及LPO均降低(P<0.05).各中药组时段(第1~3、4~7、8~14天)累计便次日均数增多(P<0.01),其于第1~3天与第3天内毒素、IL-6、LPO呈负相关(r=-0.476,P=0.004;r=-0.512,P=0.043;r=-0.643,P=0.00).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大承气颗粒或并用清胆灵能降低SIRS阶段血IL-6、TNFα、内毒素和脂质过氧化物,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扩大.
作者:方步武;秦明放;吴咸中;邱奇;孔棣;周振理;崔乃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临床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瘀互结三型.肺经风热型治疗泻肺清热,凉血解毒;肠胃湿热型,治宜清热解毒,通腑利湿;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同时应在饮食、情志、护肤加以注意.
作者:高立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采用疼痛程度分级法及量表测定法评定.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滋阴补血、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作用.治疗50例,其中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7例.
作者:路文革;许培荣;谢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文对猪蹄甲、穿山甲以常规的砂炒、醋炒、挫碎进行化学元素分析和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的化学元素一致,氨基酸的种类相同,除个别氨基酸差异明显外,大部分含量基本相同而无明显差异,从而为猪蹄甲替代穿山甲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罗宪堂;钱进;李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老年人慢性心衰是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目前研究认为老年人慢性心衰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认为心衰时存在着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现象.
作者:张艳;田金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ded spacer,ITS)PCR扩增及碱基测序分析对中草药进行鉴定的方法,并探讨该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碱基测序法对所提取的植物性中药材DNA中的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以获得不同植物性中药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扩增产物电泳图谱和碱基序列,以此作为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标记.结果:不同中草药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电泳条带,碱基序列组成,长度各不相同.结论:不同植物性中药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水平鉴定中草药的靶基因之一.
作者: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刘丽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和法是多种治法的综合,有调和脏腑气血、营卫阴阳及解除表里寒热,扶正祛邪的作用.和法可分为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表里、调和寒热等.疑难病病变复杂,多因共存,邪实正虚,故使用和法进行治疗,往往恰中病者,收效理想.
作者:周永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正常骨组织的代谢,包括由成骨细胞调节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即骨形成—吸收偶联(Coupling)及其之间的平衡(骨重建平衡,Bone Rernodeling Balance)。
作者:杜松;郑洪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化瘀伸筋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化瘀伸筋液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1,2,4,6天,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观察化瘀伸筋液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化瘀伸筋液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与浓度,时间量相关.
作者:崔英先;李秋静;赵丽华;唐丽;毕静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温脾清肠汤对霉菌性肠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霉菌性肠炎患者,应用温脾清肠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服用1周为1疗程.结果:全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6例,显效5例,无效1例,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3.2%.
作者:张惠珍;王军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草药的提取工艺对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加快新药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提取方法存在着较多缺点,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应加强对新的提取工艺的研究,以实现我国中药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12种新的中草药提取工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提取分离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微波革取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技术,酶法,半仿生提取法,破碎提取法,空气爆破法,液泛法,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原理,并简要论述了各种工艺的应用进展.
作者:冯育林;谢平;吴蓓;孙业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当肝脏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
作者:张良芝;常学辉;潘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新编的<方剂学>六版教材,在选方、论理、鉴别等各方面较前几版教材有所改进,读来颇具启发性.但是在药物剂量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做为教材是供教学之用的,必须做到准确和规范,以免给初学者造成错误概念;另一方面药物剂量关乎方剂疗效,如果剂量不准确,不但降低疗效,甚至可以改变其作用方向.鉴于此,有必要进行讨论.
作者:董良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