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革;许培荣;谢华
笔者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仅靠教科书中介绍的对抗搬法、旋转压法、膝顶法等,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对胸椎后关节调整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对C7~T2的后关节紊乱整复效果不佳,且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总结出几种手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全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当肝脏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
作者:张良芝;常学辉;潘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中医古籍中,痫病又称痫、痫证、癫痫、癫疾,或根据发作时的叫声分别称为羊痫风(或羊痫)、猪痫、马痫、牛痫、鸡痫等.
作者:霍莉莉;胡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温脾清肠汤对霉菌性肠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霉菌性肠炎患者,应用温脾清肠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服用1周为1疗程.结果:全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6例,显效5例,无效1例,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3.2%.
作者:张惠珍;王军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根据中药材粉末的鉴别特征,在PowerBuilder程序系统下,结合SQLServer数据库,采用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方法,研制出中药粉末微机检索系统,显示出利用计算机检索识别粉末药材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系统的兼容性强、屏幕显示清晰、具有良好的界面、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便于用户使用,对发掘民间验方、秘方,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翟延君;初正云;刘艳春;康廷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化瘀伸筋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化瘀伸筋液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1,2,4,6天,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观察化瘀伸筋液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化瘀伸筋液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与浓度,时间量相关.
作者:崔英先;李秋静;赵丽华;唐丽;毕静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通脑复步汤的临床疗效及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59例,治疗组采用通脑复步汤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尼麦角林片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头部CT层面图中低密度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2%,明显高于对照组,头部CT层面图中低密度灶明显缩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沉不同程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或0.01).结论:通脑复步汤基于痰瘀阻络立方,化痰活血通络法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周德生;肖志杰;吴艳玲;谭光波;胡国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气补阳的中药维肝力(HY99)栓对e抗体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CHB)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病例HBVDNA均为阳性(采用PCR-ELISA检测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前后对照及停药后追踪4~6月的方法;先后两批共25例(取8例做HBV基因测序,结果均证实为前C区变异).每日早晚用HY99栓1粒塞肛,疗程6个月.结果:25例中,疗程结束时21例HBVDNA阴转,随访结束时为23例.12例ALT升高者,随访时有8例下降,其中6例降至正常.结论:该药对前C区变异CHB有显著疗效,表现在对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能改善肝功能.
作者:梁超;郑万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异同,揭示脾气虚和脾阳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大鼠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脾气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无明显变化,脾阳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且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两模型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无明显变化外,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浆PKC活性与脾阳虚证大鼠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组之间药存在明显差异.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对脾组织细胞膜无明显作用,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两个模型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其中,温运脾阳药对肝、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细胞PKC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以及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与现代医学肝、脾组织的功能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其中温运脾阳中药的作用靶点在肝、脾组织细胞浆.
作者:易杰;李德新;易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采用疼痛程度分级法及量表测定法评定.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滋阴补血、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作用.治疗50例,其中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7例.
作者:路文革;许培荣;谢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新编的<方剂学>六版教材,在选方、论理、鉴别等各方面较前几版教材有所改进,读来颇具启发性.但是在药物剂量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做为教材是供教学之用的,必须做到准确和规范,以免给初学者造成错误概念;另一方面药物剂量关乎方剂疗效,如果剂量不准确,不但降低疗效,甚至可以改变其作用方向.鉴于此,有必要进行讨论.
作者:董良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溃友宁为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的外用验方,本文根据其功能主治开展了有关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能促进结缔组织增生,增强局部的抗菌能力,能增强实验动物的体液免疫,又对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本品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为该品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左新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临床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瘀互结三型.肺经风热型治疗泻肺清热,凉血解毒;肠胃湿热型,治宜清热解毒,通腑利湿;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同时应在饮食、情志、护肤加以注意.
作者:高立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就是取中西医诊治功血之长,因人、因期进行治疗的方法.它不但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宏观辨证,忽视微观辨病所造成的盲目性诊疗,也纠正了中西医各自治疗功血的弊端,从而使治疗周期缩短,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作者:张慧娟;张信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实验考察风湿壮骨胶囊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进一步证实该药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方法:有用小白鼠炭粒廓清实验,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作用实验,对小白鼠溶血素影响及对刺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湿壮骨胶囊能有效降低小白鼠免疫功能.
作者:刘艳菊;邴飞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周福生教授对便秘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其病机不不外乎虚、实两方面,实者为邪滞胃肠,壅塞不通,尤以气机郁滞多见;虚者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尤以津枯失润多见,且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其脏腑关系:便秘的病位虽在肠,系大肠传导失常所致,但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其治疗要点:分为虚秘与实秘两大类,虚者多而实者少,应辨证求因,主张调畅气机为主,养血润肠为辅,参以清热通下,益气温阳等法.临床上常分四型论治,分别选用疏肝理肺、导滞通便;滋阴养血,肠润通便;益气通幽,气斡通便;温阳祛寒,肠暖通便等法治疗.
作者:黄绍刚;周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脾胃与肝胆作为中医的两大系统,二者在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其主要表现在:部位上同居中焦;功能上共主气机升降;病理上处于健则同健,损则俱损的互相影响,因而在立法处方及用药上有相同之处.故认为脾胃与肝胆在临床辨治中有一定的统一性.
作者:李胜伦;郭教礼;刘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近10年文献中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存在多种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产生影响,主要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腧穴、刺激量等几方面.文章将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对这些影响因素扬长避短,指导临床制订出佳的针刺治疗方案,大限度的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效果,同时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作者:陶静;吴炳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在受治30例皮脂腺囊肿患者中,年龄18~30岁的10例(占33%),31~55岁的15例(占50%),56~72岁的5例(占17%);男性16例(占53%),女性14例(占47%);病程0.5年以内9例(占30%),1~3年18例(占60%),3~5年3例(占10%);瘤体大小在1×1×0.5~2×2×1cm3者21例(占70%),在2×2×1~3 × 3×2cm3者9例(占30%);发生部位在头面者15例(占50%),在肢体者9例(占30%),在下颌下、乳突、枕、腋、腰、腹股沟的淋巴结区者6例(占20%);肿块内容未经感染者21例(占70%),已经感染者9例(占30%).
作者:吴民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4‰~4‰,其临床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同单纯西药组严格对照,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四文;邓吉华;汪受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