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岩
目的:观察通脑复步汤的临床疗效及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59例,治疗组采用通脑复步汤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尼麦角林片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头部CT层面图中低密度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2%,明显高于对照组,头部CT层面图中低密度灶明显缩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沉不同程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或0.01).结论:通脑复步汤基于痰瘀阻络立方,化痰活血通络法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周德生;肖志杰;吴艳玲;谭光波;胡国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配合中药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方法.方法:对57例甲状腺内原发灶大小,选择不同术式治疗,术后配合中药理气疏肝,化痰散结.结果;因甲状腺肿块大小而异.颈内静脉链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cm占57%;3~5cm占89.2%;大于5cm者可出现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甚至涉及对侧颈部.结论:原发灶小于5cm,临床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者,选择区域性清扫术,不仅创伤小,而且能彻底清除微形或前哨淋巴组织的早期癌转移.
作者:李天心;秦建武;白鹤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补肾祛邪法治疗哮喘的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分别肌注喘可治针剂.发作期治疗2周为1个疗程,缓解期90天为1个疗程,对治疗前后的证候和肺功能检查等进行比较.结果:喘可治针剂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显效率45%,有效率95%;缓解期显效率70%、有效率95%.肺功能(FEV1、FVC)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喘可治针剂通过补肾祛邪治疗,可有效改善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
作者:刘小虹;廖慧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王灵台教授对慢性肝病采用有证辨证、无证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指出,已公布的辨证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5个证型,单一证型极少,常一法为主,多法联用,治肝不忘和胃益肾,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病药互参,精心组方,审时度势,中西结合.认为,肝功能正常,免疫功能尚可,以祛邪为主,若病毒复制不活跃免疫功能低下扶正祛邪共用.
作者:高月求;孙学华;王雁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学基本学术特征,即:整体观、个体化、东方思维、审机定治、自然疗法.指出,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就是因为它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保健效果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事实证明,保持特色以发扬优势,是中国药学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
作者:成肇智;刘雁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治风和治血是中医常用的两类治法,二者关系密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妇人偏枯贼风方论》载有“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一直为临床各科所推崇,其应用范围已从血病生风推及多种风病,实践证明治血的确有助于治风。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治风是否有助于活血,则缺乏明确论证。
作者:王艳;郑国庆;王明杰;黄淑芬;肖顺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周福生教授对便秘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其病机不不外乎虚、实两方面,实者为邪滞胃肠,壅塞不通,尤以气机郁滞多见;虚者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尤以津枯失润多见,且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其脏腑关系:便秘的病位虽在肠,系大肠传导失常所致,但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其治疗要点:分为虚秘与实秘两大类,虚者多而实者少,应辨证求因,主张调畅气机为主,养血润肠为辅,参以清热通下,益气温阳等法.临床上常分四型论治,分别选用疏肝理肺、导滞通便;滋阴养血,肠润通便;益气通幽,气斡通便;温阳祛寒,肠暖通便等法治疗.
作者:黄绍刚;周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从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辨证论治原则、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思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说明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学习经典方法.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和原则.
作者:章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临床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瘀互结三型.肺经风热型治疗泻肺清热,凉血解毒;肠胃湿热型,治宜清热解毒,通腑利湿;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同时应在饮食、情志、护肤加以注意.
作者:高立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腹症SIRS治疗中加用中药对细胞因子及其它介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将43例急腹症SIRS患者按病种及APACHE-Ⅱ评分分层随机分为综合安慰组及综合中药组(包括综合大清组和综合承气组).动态观察血IL-6、TNFa、内毒素、LPO.结果:综合中药组和综合大清组第3天IL-6显著降低,前者TNFα亦降低(P<0.05),各中药组第3、7天内毒素及LPO均降低(P<0.05).各中药组时段(第1~3、4~7、8~14天)累计便次日均数增多(P<0.01),其于第1~3天与第3天内毒素、IL-6、LPO呈负相关(r=-0.476,P=0.004;r=-0.512,P=0.043;r=-0.643,P=0.00).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大承气颗粒或并用清胆灵能降低SIRS阶段血IL-6、TNFα、内毒素和脂质过氧化物,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扩大.
作者:方步武;秦明放;吴咸中;邱奇;孔棣;周振理;崔乃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玉田人.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其代表作<医林改错>对气血理论和瘀血证治具有独特的见解,书中记述和总结了50种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常用33种方剂.
作者:柴雅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糖尿病肾病(以下简称DN),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气阴两虚、瘀血内结是本病的病机关键,采用自拟之益气养阴化瘀汤治疗DN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作者:于敏;张波;王颖;张瑾;韩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近10年文献中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存在多种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产生影响,主要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腧穴、刺激量等几方面.文章将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对这些影响因素扬长避短,指导临床制订出佳的针刺治疗方案,大限度的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效果,同时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作者:陶静;吴炳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新编的<方剂学>六版教材,在选方、论理、鉴别等各方面较前几版教材有所改进,读来颇具启发性.但是在药物剂量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做为教材是供教学之用的,必须做到准确和规范,以免给初学者造成错误概念;另一方面药物剂量关乎方剂疗效,如果剂量不准确,不但降低疗效,甚至可以改变其作用方向.鉴于此,有必要进行讨论.
作者:董良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基本的范畴,是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作者:詹向红;李德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病与证,是中医西医结合工作者经常提及的问题,至今没有公认的标准,<伤寒论>中的病与证是怎样呢?现将<伤寒论>中病与证的概念及分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任添华;李伟;张淑文;刘惠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仅靠教科书中介绍的对抗搬法、旋转压法、膝顶法等,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对胸椎后关节调整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对C7~T2的后关节紊乱整复效果不佳,且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总结出几种手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全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异同,揭示脾气虚和脾阳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大鼠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脾气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无明显变化,脾阳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且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两模型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无明显变化外,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浆PKC活性与脾阳虚证大鼠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组之间药存在明显差异.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对脾组织细胞膜无明显作用,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两个模型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其中,温运脾阳药对肝、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细胞PKC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以及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与现代医学肝、脾组织的功能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其中温运脾阳中药的作用靶点在肝、脾组织细胞浆.
作者:易杰;李德新;易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总结杜雨茂教授运用中医对IgA肾病的诊断、立法及其用药的思路与经验,予以扼要阐述,以兹交流.通过临床治疗有关病例的总结分析及杜教授本人口授阐述,进行文字性的整理和条理化的叙述.对IgA肾病五种类型的诊治有良好疗效,对其并发症慢性肾功能不全亦有明显疗效.
作者:杜治锋;杜治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温脾清肠汤对霉菌性肠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霉菌性肠炎患者,应用温脾清肠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服用1周为1疗程.结果:全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6例,显效5例,无效1例,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3.2%.
作者:张惠珍;王军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