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寒论》病证系统观剖析

任添华;李伟;张淑文;刘惠生

关键词:伤寒论, 病证系统观, 研究
摘要:病与证,是中医西医结合工作者经常提及的问题,至今没有公认的标准,<伤寒论>中的病与证是怎样呢?现将<伤寒论>中病与证的概念及分类情况分析如下.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祛邪法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祛邪法治疗哮喘的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分别肌注喘可治针剂.发作期治疗2周为1个疗程,缓解期90天为1个疗程,对治疗前后的证候和肺功能检查等进行比较.结果:喘可治针剂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显效率45%,有效率95%;缓解期显效率70%、有效率95%.肺功能(FEV1、FVC)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喘可治针剂通过补肾祛邪治疗,可有效改善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

    作者:刘小虹;廖慧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化瘀伸筋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观察化瘀伸筋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化瘀伸筋液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1,2,4,6天,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观察化瘀伸筋液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化瘀伸筋液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与浓度,时间量相关.

    作者:崔英先;李秋静;赵丽华;唐丽;毕静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灵枢·官针篇》刺法应用规律及其特色

    <灵枢·官针篇>是一篇中医古典针法的经典文献,本文从部位刺法、放血刺法、分层刺法、多针刺法、针具刺法、病势刺法、选穴刺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作者:袁宜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4‰~4‰,其临床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同单纯西药组严格对照,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四文;邓吉华;汪受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干燥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浅识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类似于西医的干燥综合征.

    作者:姜迎萍;刘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腹症SIRS治疗中加用中药对细胞因子及其它炎症介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腹症SIRS治疗中加用中药对细胞因子及其它介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将43例急腹症SIRS患者按病种及APACHE-Ⅱ评分分层随机分为综合安慰组及综合中药组(包括综合大清组和综合承气组).动态观察血IL-6、TNFa、内毒素、LPO.结果:综合中药组和综合大清组第3天IL-6显著降低,前者TNFα亦降低(P<0.05),各中药组第3、7天内毒素及LPO均降低(P<0.05).各中药组时段(第1~3、4~7、8~14天)累计便次日均数增多(P<0.01),其于第1~3天与第3天内毒素、IL-6、LPO呈负相关(r=-0.476,P=0.004;r=-0.512,P=0.043;r=-0.643,P=0.00).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大承气颗粒或并用清胆灵能降低SIRS阶段血IL-6、TNFα、内毒素和脂质过氧化物,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扩大.

    作者:方步武;秦明放;吴咸中;邱奇;孔棣;周振理;崔乃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试论中医药学的基本学术特征

    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学基本学术特征,即:整体观、个体化、东方思维、审机定治、自然疗法.指出,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就是因为它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保健效果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事实证明,保持特色以发扬优势,是中国药学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

    作者:成肇智;刘雁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配伍四君子汤治疗小鼠膀胱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As2O3及其配伍四君子汤对BTT739荷瘤小鼠肿瘤的抗肿瘤作用.方法:BTT739肿瘤细胞接种T739小鼠,随机分组,①As2O3组每日腹腔注射As2O3注射液0.1mg一次;②MMC组每日1次腹腔给药1mg/kg;③As2O3加四君子汤组:腹腔注射As2O30.1mg,日一次,同时每日1次四君子汤水煎液灌胃0.25ml;④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一次.分别测定小鼠瘤重及肺转移情况,同时监测血像,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结果:As2O3与四君子汤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和维持荷瘤小鼠造血功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为41%(P<0.05);可延长肿瘤潜伏时间,抑瘤率增加到55.5%,长的肿瘤潜伏期和荷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1.3天和43.3天;降低肿瘤肺转移的发生率.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As2O3及其配伍四君子汤共同治疗BTT739荷瘤小鼠膀胱肿瘤,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及肺转移之作用,并具有增效减毒之作用.

    作者:李传刚;刘用楫;贺瑞麟;武文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促进骨形成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正常骨组织的代谢,包括由成骨细胞调节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即骨形成—吸收偶联(Coupling)及其之间的平衡(骨重建平衡,Bone Rernodeling Balance)。

    作者:杜松;郑洪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苏励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药特色简释

    苏励教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审证细微,组方严谨用药灵巧,效验颇丰.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述,即:疗痹止痛思路;审病势,分期权衡止痛药;妙用引经,用药部位分明;治痛习用对药,常用乌头配麻黄、青风藤配威灵仙、露蜂房配细辛、僵蚕配乌梢蛇、女贞子配白芍、羌活配独活.

    作者:曲环汝;张立艳;苏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宏观与微观辨证辨病相结合诊治功血例析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就是取中西医诊治功血之长,因人、因期进行治疗的方法.它不但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宏观辨证,忽视微观辨病所造成的盲目性诊疗,也纠正了中西医各自治疗功血的弊端,从而使治疗周期缩短,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作者:张慧娟;张信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分析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ded spacer,ITS)PCR扩增及碱基测序分析对中草药进行鉴定的方法,并探讨该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碱基测序法对所提取的植物性中药材DNA中的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以获得不同植物性中药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扩增产物电泳图谱和碱基序列,以此作为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标记.结果:不同中草药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电泳条带,碱基序列组成,长度各不相同.结论:不同植物性中药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水平鉴定中草药的靶基因之一.

    作者: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刘丽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药学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时期里,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它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疗效可靠.中医学有着明显的东方特色,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继承发扬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特色,还应积极汲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伤寒论》病证系统观剖析

    病与证,是中医西医结合工作者经常提及的问题,至今没有公认的标准,<伤寒论>中的病与证是怎样呢?现将<伤寒论>中病与证的概念及分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任添华;李伟;张淑文;刘惠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杜雨茂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思路与经验

    总结杜雨茂教授运用中医对IgA肾病的诊断、立法及其用药的思路与经验,予以扼要阐述,以兹交流.通过临床治疗有关病例的总结分析及杜教授本人口授阐述,进行文字性的整理和条理化的叙述.对IgA肾病五种类型的诊治有良好疗效,对其并发症慢性肾功能不全亦有明显疗效.

    作者:杜治锋;杜治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脾胃与肝胆辨治的统一性探析

    脾胃与肝胆作为中医的两大系统,二者在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其主要表现在:部位上同居中焦;功能上共主气机升降;病理上处于健则同健,损则俱损的互相影响,因而在立法处方及用药上有相同之处.故认为脾胃与肝胆在临床辨治中有一定的统一性.

    作者:李胜伦;郭教礼;刘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针刀疗法治疗皮脂腺囊肿30例

    1临床资料在受治30例皮脂腺囊肿患者中,年龄18~30岁的10例(占33%),31~55岁的15例(占50%),56~72岁的5例(占17%);男性16例(占53%),女性14例(占47%);病程0.5年以内9例(占30%),1~3年18例(占60%),3~5年3例(占10%);瘤体大小在1×1×0.5~2×2×1cm3者21例(占70%),在2×2×1~3 × 3×2cm3者9例(占30%);发生部位在头面者15例(占50%),在肢体者9例(占30%),在下颌下、乳突、枕、腋、腰、腹股沟的淋巴结区者6例(占20%);肿块内容未经感染者21例(占70%),已经感染者9例(占30%).

    作者:吴民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50例分析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采用疼痛程度分级法及量表测定法评定.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滋阴补血、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作用.治疗50例,其中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7例.

    作者:路文革;许培荣;谢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人慢性心衰的分子生物学原理简析

    老年人慢性心衰是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目前研究认为老年人慢性心衰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认为心衰时存在着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现象.

    作者:张艳;田金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摄要

    从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辨证论治原则、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思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说明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学习经典方法.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和原则.

    作者:章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